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时代金融》2015,(4):12
<正>1月9日,香港首富李嘉诚旗下两大上市企业——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宣布业务合并、重组方案,两集团资产最终将分拆为两间以开曼群岛为注册地的新公司。同时,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与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在港上市。点评:从经营策略看,这次整合的一条主线是将非房地产业务与房地产业务分拆分离。这背后确实有深意。一个时期,内地和香港房地产市场泡沫式膨胀,李嘉诚家族是其中的最大获利者之一。现在房地产行业处在走下坡路状  相似文献   

2.
正当外界纷纷猜测香港首富李嘉诚从香港地区和内地撤资,身兼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主席的李嘉诚9月17日突然现身香港传媒饭局,公开澄清他不会撤资。9月初,媒体报道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近期一系列减持中资项目引来外界诸多猜测,"逃离内地和香港,入驻海外"的传言喧嚣尘上,引起大陆和香港等地纷纷议论、猜测和分析。有从正常的商业运作、有买有卖角度分析的,也有从揭示大陆和香港房地产风险角度分析  相似文献   

3.
怡和是香港目前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在恒生指数成分股的33家中,怡和集团占有5家。怡和在全球的雇员超过20万人,是老牌的英资公司,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已经营长达162年。目前怡和在港资产为1500多亿港元。1832年,两名苏格兰青年——外科医生助手威廉·渣甸和高地家族成员詹姆士·勿地臣在广州成立怡和洋行(Jardineand Matheson and Comany)以对华贸易为主要业务,并逐步取代了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在其后的中英鸦片战争中,怡和因英方获胜而蒙利,业务迅速扩展,于1844年将公司总部迁至香港。  相似文献   

4.
外刊扫描     
《证券导刊》2010,(3):9-10
李嘉诚旗下公司认购俄铝1亿美元股票香港首富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向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UC Rusal)认购了1亿美元的股票。后者是由奥列格·德里帕斯卡(Oleg Deripaska)控制的俄罗斯铝业集团,计划在香港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5.
<正>一家主流媒体日前发表文章认为,"李嘉诚走了,他也许还会回来",对于李嘉诚将会回来投资充满期待。但指望像李嘉诚资产转移后,再回来投资的想法,是天真和不切实际的。香港首富李嘉诚"跑路"引起的风波,目前在国内舆论场闹得沸沸扬扬,正反两方面的说法都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国内某智库刊登题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作者批评李嘉诚在中国经济的敏感时刻不停地抛售  相似文献   

6.
他是中国房地产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在我国所开发的商品房中有1/5是该集团开发的,已经建设和正在建设的住宅试点小区中,有一半是他所领导的企业建设的。 2004年由于传出中房预备收购香港蜗居房,结果三日内使香港楼市上涨50%, 有人说孟晓苏的中房救了香港楼市。能在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大战中傲啸长剑,无与争锋,在运筹帷幄中能决胜千里,自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企业家。说孟晓苏是一位把握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脉搏的学者,一点都不为过。仅从1992 年到1998年间,他对房地产业的一个个前瞻性的建议均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这一事实来看,就足以证明他对房地产业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说孟晓苏是一位官员。因为他曾先后在中宣部新闻局、国务院办公厅工作,并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局长和国家商检局副局长。而如今,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作为中央管理的非金融性国有企业,他仍是一名国家干部。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 他一刻都没放松关注和思考国家经济发展动向。在孟晓苏的带领下,中房集团发展到在全国200多个城市拥有 340多家企业,年均开发面积保持在1300万平米,是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其中在北京和上海, 中房集团的开发项目都有60多个。  相似文献   

7.
<正>下半年投资市场,将仍为外资主导,内资收购则以自用为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中国的出现将会为国内企业在减轻资产负担和缓解现金流压力中提供新的渠道。8月3日,有外媒援引两名知情人士消息称,香港富豪李嘉诚麾下房地产企业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打算出售位于上海的一处办公楼和零售地产项目。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该交易标志着李嘉诚再次抛售内地地产项目。李嘉诚在内地市场的举动常常被看作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写字楼指数系统、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房地产促进会、大中华写字楼网与《写字楼王》杂志联合主办的“2005首届中国写字楼节暨首届中国写字楼展示交易会。中国写字楼国际高峰论坛”,于2005年10月30日~11月2日在北京上海两地,并将于11月28日~12月2日在香港台北两地举行。  相似文献   

9.
提起丰联广场,在北京几乎无人不晓。它位于东二环朝阳门东侧,集高档写字楼与大型商场于一体。做为朝外商业区享有盛誉的国际商务中心,丰联广场早已成为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丰联广场落成于1996年底,是1992年北京市政府赴港招商的北京五大房地产项目之一,其开发商——香港丰联集团就此登陆北京,逐渐树立起自己的企业品牌。  相似文献   

10.
侯吉军  刘向阳 《理财》2005,(8):45-48
李践先生白手起家,仅用3年时间就创立了我国西南最大的广告集团——风驰传媒,仅用8年时间,公司资产由20万元增值1500倍,培训出74位总经理,230位专家,产生了50位百万富翁,股东回报率高达292倍,成为全国户外传媒的霸主。2002年10月,他的公司被李嘉诚TOM·COM机构以2.8亿元收购了49%的股份。2003年8月,李践担任李嘉诚TOM·COM集团户外总裁。在他所涉足的体育、教育、房地产、传媒业、信息产业等领域均获得显著成就。从零到亿万富翁,他创立了今天中国人自我创业引领团队超速发展的奇迹,并创立了影响和改变上百万人命运的“行动成功学”。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是什么因素导致他的事业风驰般超速发展?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是他的阅历、经验、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信誉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 1957年,李嘉诚将经营的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很需要得到更多客户青睐.正在这时,有一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到他们公司,看了他们生产的塑胶花以后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大量订购,要李嘉诚在一天内拿出三种样品供他挑选.李嘉诚答应了,送走客人后立即组织生产.工厂里有些人见时间很紧纷纷来找李嘉诚,请他去求客商宽容几天.李嘉诚不同意.他说:"我们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言而无信呢?"他身体力行领了大家通宵达旦干,一天内拿出了九个款式的样品,即每种产品都设计了三款样品.那位批发商一一较去,发现九款样品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惊诧得不敢相信.后来他看到李嘉诚熬得通红的双眼非常感动,不仅签订了第一单购销合同,还答应为他贷款.  相似文献   

12.
黄明 《首席财务官》2008,(12):48-49
次贷危机肆虐下,中资企业衍生品业务一片狼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深南电、中信泰富、中国平安、上海实业。香港本地富豪旗下的上市公司也几乎被"一网打尽",李嘉诚的和记黄埔、郭氏家族的新鸿基地产、李兆基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以及李泽楷的电讯盈科均皆榜上有名。这些"倒下的头牌"均折戟于"复杂衍生品"。  相似文献   

13.
大鸿 《投资与理财》2013,(21):106-107
近日,身家289亿美元的李嘉诚将投资目光转向欧洲,对欧洲资产的投资已多于其总资产的二分之一。与此同时,他还考虑出售部分香港资产,继续投资欧洲。他认为“欧洲的前景比亚洲好”。有评论人说:“李嘉诚投资前。他预计会有4至5倍的投资回报。”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李嘉诚1940年随家人迁入香港,并在香港创业,后成为亚洲酋富。他的投资重点移向,也引起一些先知先觉的国内精英人士加快欧洲商务、投资考察、购房移民等事宜。不少富人也跟随李嘉诚的步伐,开始咨询有投资移民政策的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的购房移民事宜。其实,不是每个有想法的人都能实现理想。对于欧洲投资移民,不妨先做个测试,检测—下你移民投资的指标与方向,看看哪里是你最佳的欧洲第一站。  相似文献   

14.
资讯     
《理财》2013,(10):6-6
李嘉诚 弃港投欧 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相继宣告或将抛售百佳超市、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和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停车场,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相似文献   

15.
投资风标     
《国际融资》2005,(1):74-75
李嘉诚向在宏力半导体投资9000万美元 香港大亨李嘉诚将向上海芯片制造商"宏力半导体"投资9000万美元。这笔投资将通过李先生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进行。这笔投资对宏力半导体是一次鼓舞。宏力正计划2005年进行首次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6.
数字     
《理财》2014,(10):9-9
中国香港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拥有上市公司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两人通过家族的晨兴基金会,向哈佛大学捐赠了3.5亿美元(约合27亿港元),这是哈佛建校378年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单次捐款。陈氏兄弟出生于香港,均曾求学于美国,陈乐宗是哈佛大学校友。为了纪念陈氏兄弟已故父亲,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改名为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  相似文献   

17.
乔禹 《理财》2005,(3):90-90
这个故事让我们从李嘉诚身上看到了一个人即使很富有,但也要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他这种从小事做起,关心整个社会财富不浪费的高贵品质,对我们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谈论起香港亚洲金融集团董事长陈有庆,话题总是离不开他那名声显赫的金融世家。身为泰国华侨的陈有庆和他所代表的陈氏家族,在中国侨商历史中谱写出基业长青、富过三代的传奇。  相似文献   

19.
《金融队伍建设》2006,(2):58-58
李嘉诚,香港屈指可数的大富商之。李嘉诚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教育抓得很早。他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在教育子女方面,他要求儿子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事业上注重名誉,信守诺言。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虽是香港巨富,但他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学习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而不能依靠父母来生活。  相似文献   

20.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寇的铁蹄,全家逃难到香港。为了养家糊口,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