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茜 《时代金融》2013,(12):151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移动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技术发展分析了下一阶段移动金融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以期对我国移动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这个庞大的移动设备生产地和消费市场,移动支付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关注,各类移动支付产品层出不穷,服务主体多元化,不同企业积极参与投入,形成了一个跨行业的巨大集合。金融服务业主体规划并积极投入移动金融,可谓来得正是时候。被赋予的使命移动金融是在货币数字化、业务信息化和服务移动化基础上的金融创新。目前产业界已经实现了安全移动金融  相似文献   

3.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移动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本文在总结移动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动金融产业链各参与方的优势及作用,并针对移动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万敏 《金卡工程》2014,(11):27-28
正11月26日,移动金融创新与安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就移动金融发展现状以及移动金融应用的工作方向和思路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移动金融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15家平台接入了央行今年6月,央行与发改委联合发文,决定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并提出组织建设符合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城市移动金融安全可信服务管理系统(TSM),实现与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已带来并正加速推进金融新一轮更深层变革,从金融运作模式、金融产品种类及金融经营理念等方面对传统金融带来颠覆性影响。然而安全问题正逐渐成为移动金融发展的瓶颈,同时人们的传统观念导致移动金融普及受阻,智能手机高价格使移动金融使用门槛较高,这些因素阻碍了移动金融的发展和普及。对移动金融,应坚持风险可控前提下充分发展的基本态度,推行宏观审慎框架下合理微观监管的监管思路,舆论引导与政策扶持基础上充分调动看不见手的力量促进发展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移动金融作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产物,代表了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优化金融服务结构、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信息化管理尚不成熟、大学生群体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手机普及率高,都为移动金融在高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将基于移动金融的高校园区应用,分析其应用模式和效益产出,并提出发展建议。一、移动金融的特点移动金融是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依托互联网和信  相似文献   

7.
《金卡工程》2013,(8):6-8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创新层出不穷,其中移动支付以信息化程度高、贴近百姓生活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其快速发展中的标准化问题更是成为前段时间的一大热点。随着去年年底人民银行的金融行标的移动支付行标的正式发布,移动支付在标准层面实现了阶段陛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丁伟 《中国金融》2013,(1):32-33
"人们往往对于一个新兴行业容易犯的错误是短期过于乐观,长期过于谨慎"移动支付业务呈现的发展趋势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热点,一直受到国内金融业各方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及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打开了移动支付的创新之门,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金融IC卡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以及金融IC卡的多应用普及,改变支付业务模式的历  相似文献   

9.
陈雄 《青海金融》2019,(2):51-53
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及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管理及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随着4G网络的到来智能手机成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工具,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网上银行、云闪付为代表的各类移动设备规模化的应用,移动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针对民族地区移动金融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制约民族地区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勇  韩雪 《金融会计》2014,(10):38-41
随着移动互联与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从互联网时代人们行为特征与需求变化入手,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研究并厘清了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认识与看法,进而对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温信祥 《福建金融》2014,(11):13-17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迅速,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居民投资渠道较少、利率双轨制、非制造成本高等因素驱动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成本端、客户的体验、大数据、移动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互联网金融创新存在"30年法则"和路径依赖约束,并需要考虑金融风险的外部性,受到监管合规约束。互联网金融创新要过服务实体经济关、风险管控关和监管合规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移动金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逐步成为金融服务市场最具创新动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近年来,农业银行密切关注行业前沿和最新动向,在移动金融领域率先发力,积极布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近日,本刊记者对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翟冀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祆业银行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4G时代的到来,银行业移动金融领域进入高速的发展时期,移动金融将成为决定整个金融业格局的重要力量。论文以研究当前4G技术的发展和优势为切入点,从移动互联网客户、手机银行以及移动支付三个方面分析了4G技术所带给移动金融的发展机遇。在此基础上结合农业银行实际,客观评价了当前移动金融发展的不足之处,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移动金融发展战略,加快移动金融的产品创新,推进数据仓库的建设以及建立移动金融创新机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认证作为市场协调手段,对推进标准落地有重要作用。其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在国际上应用广泛。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服务认证的作用近年来电子支付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对资金安全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提供更安全的支付环境、保障移动支付行业的安全健康发展成为国家监管部门关注的焦点。在金融移动支付领域引入认证并依据金融行业标准建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基于对当前迅速发展的移动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我国移动金融的发展现状及移动金融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加强移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移动支付的核心是提供点对点支付,其较强的"可获得性、实惠性、安全性、便捷性、适农性"等特征,已成为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工具,在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在提高农村金融包容性、改善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为此,本文通过调研云南省移动支付及普惠金融建设情况,结合2016年-2018年全国数据,总结移动支付产业特征,研讨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关联性,探索两者之间在农村发展的影响程度,并通过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构建移动支付支持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图,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洗钱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互联网金融基础层次的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创新,还是互联网金融延伸层次的金融工具、业务形态和组织形态创新,其在便利交易,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都在不同程度上潜伏着一定的洗钱风险。为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应强化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应以客户身份识别为监管重点,并建立以“合理怀疑”为基础的可疑交易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考虑了移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测算出2011~2015年中国省际层面的综合普惠金融指数,并结合运用泰尔指数测算各地城乡差距,实证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综合普惠金融的发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外贸依存度、财政支出偏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除支持传统金融发展外,也应综合考虑移动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贡献,规范和扶持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充分发挥传统金融同线上移动互联网金融结合的优势,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似文献   

19.
杨崇龄 《财会学习》2018,(18):206-207
移动金融作用的突显要以长时间的创新改革为重要前提,但是任何行业的创新改革都会面临很多阻碍,甚至会形成巨大的风险,移动金融尤为如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分析新时期移动金融的发展状态,阐述移动金融的特点,得到移动金融发展的主要载体,明确移动金融发展的优化对策,由此保障国内金融市场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0月,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中国人民银行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并投入试运行。自此,困扰移动金融领域的跨机构应用共享、实体互信、互联互通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依托此平台,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银行卡组织将在"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移动金融生态环境中健康生存、规范成长。本期"对话"栏目邀请到移动金融产业链的多方参与者,分析当前移动支付TSM平台构建情况,探讨移动金融市场和谐发展所需的基础环境,倡导共同营造良性、共赢的移动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