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将金融生态概念引申到互联网金融领域,充分体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继承性、创新性、竞争性和自调性,这是现代经济金融理论的又一个重大突破.互联网金融生态,是各类金融活动主体之间、金融活动主体与其外部生存环境之间通过长期的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的具有系统运行机制的动态平衡系统.通过经济学理论系统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及其博弈行为,对理解和重构现有互联网金融生态机制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生态主体行为倾向,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各生态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互联网金融生态机制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朱建华  李荣强 《征信》2021,39(8):68-75
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是一种将互联网金融与生态学相结合的动态平衡系统,其借助生物多样性理论,并整合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搭建具有分工与协作的特定生态系统.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视角,结合当下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现状,分析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与优化,进而从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平台、借款人与贷款人和监管机构四个维度,提出解决互联网金融风险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凭借其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风险管理能力,有条件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新方向。论文以新希望集团为例,介绍了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及管理特征,并探索农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成功运行的机制原理,最后提出应由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农担体系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农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生态研究: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金融生态问题是金融支农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焦点话题.如何从理论上解释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机理是金融生态研究中的盲点.本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诠释农村金融生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邹艺  陶士贵 《征信》2016,(12):80-86
以金融功能观为理论视角,从支付手段、资源配置、数据信息、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互动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带动传统金融理念上的更新和提升;另一方面,传统金融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可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不是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信用信息作为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因为它是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参与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质,本文以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为出发点,通过对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法律属性和信用信息权内涵的分析,诠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个人的信用信息权,并从法治社会利益维度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的法律制度的设计与规范配置将维护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权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进而也使互联网金融服务者的利益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相互融合,和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喷薄而出,新的金融业态带动了金融创新的深度发展,但互联网金融在改变金融生态的同时,由于其快速的创新步伐,使金融监管略显滞后,凸显出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结构错配问题。为防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的爆发和濡染,需从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主体、监管标准、征信系统等几个方面入手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以保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及其重大影响切入,以P2P网络借贷为落脚点,系统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网贷的信用机理、理论基础、影响因子、风险模型等问题,着重揭示P2P网络借贷的内在风险,对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穆永刚 《中国外资》2008,(12):25-27
金融系统在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中充满着优胜劣汰的生存竞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许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金融组织之间及其内部,以及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绝不能孤立地看待金融监管问题,除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方面以外,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与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依存关系,金融与经济的协调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广泛,因而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制尚存在较多争议,但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为因果关系早已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我国互联网金融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然而,在其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监管缺失、互联网金融经营主体信息披露和信息保护不健全、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应用技术的不完善三个方面,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有必要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信息披露、保护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制度,有针对性地完善互联网金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管制相对严格的中国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了学界、政府部门、企业以及投资者的极大关注。本文拟从互联网金融的含义入手,以规范的框架分析其获得跳跃式发展的原因,其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并阐述这些发展模式对区域金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互联阀金融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是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是金融业态和模式、金融理论和机制的创新契机。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入手,深刻分析了其产生背后的供需因素,全面论述了互联网金抽现阶段的市场主体、竞争格局、业态模式等内容,并对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取企业之间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和述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给金融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常见业务模式,接着以互联网理财为例,在各参与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别对金融消费者是否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稳定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稳定均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预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让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给金融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它也对我国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未来互联网金融如何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常见业务模式,接着以互联网理财为例,在各参与主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下,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别对金融消费者是否选择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稳定策略、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稳定均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互联网金融各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预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不管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金融机构,亦或是政府部门和研究学者,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创新让原本安静的金融业出现了一阵骚乱,是搅局还是变革?本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着手,阐述了其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并且分析了传统金融部门的应对方法。本文认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融合、有效合作才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之间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系统观的视角,运用协同理论,在分析财政金融支农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的原则,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体系的理论框架,最后提出财政与金融协同支农的政策建议,供实践部门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8.
时下,不管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金融机构,亦或是政府部门和研究学者,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创新让原本安静的金融业出现了一阵骚乱,是搅局还是变革?本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着手,阐述了其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并且分析了传统金融部门的应对方法。本文认为,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相互融合、有效合作才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内涵、业务模式、发展现状和风险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探讨,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主要涉及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普惠金融和长尾理论等概念,并且存在监管与法规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特殊风险等.因此,为维护互联网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其监管思路应体现包容性、开放性和适应性,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培育与防险并举,构建包括法制建设、市场自律和外部监管“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三种模式根据赛博投资理论,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可以分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两种形式。前者由互联网企业牵头向金融业务领域渗透,后者则由金融机构主导发展网络金融业务。不过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互相融合的过程。通过大型交易类电子商务平台,尤其是以网上商城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金融服务,是目前互联网金融较为复杂的模式。因此,本文对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网络借贷的讨论,仅以纯交易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