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从去年开始投资P2P,投资很多平台,对投资的平台都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而且将自己投资P2P的资金做了一个比较好的规划,构建了一个投资组合。大部分资金,作者投资了认为最为安全的低风险、低收益的平台,再拿出一部分钱配置到稍微高收益的平台,最后用很小的一部分钱博取高收益的P2P平台。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P2P网络贷款平台也逐渐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贷款模式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负面消息,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其强势发展。本文针对P2P平台的风险与收益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3.
P2P网络借贷自2007年出现在我国开始,以其高收益、无中介、操作简便等特点迅猛发展起来。然而由于金融监管的缺失,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跑路、不能还款付息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我国在2016年针对P2P网络借贷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仍然存在诸多风险,针对P2P行业的监管仍然不完善。本文就是针对经过规范后的P2P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结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为我国P2P行业的监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奇 《投资与理财》2014,(21):56-57
配资人的本金和理财人的钱全部都打入到P2P平台的账户。这些平台和资金没有任何的监管,风险隐患很大,不仅增加了非法集资的可能,也难以避免一旦平台卷款跑路,出资方和借款方无追诉对象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P2P平台的兴起、众筹形式的大量运作以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间的混战等,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正式推入大众视野。余额宝不仅给人们提供了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更是使人们意识到,除银行存款外,还有其他的投资渠道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唤醒了很多人的理财意识。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便捷性同大众的理财需求相结合,催生了大量P2P融资平台。时至今日,几家老牌P2P平台和许多新兴的P2P平台业务发展势头都很不错。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十大较有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例,对P2P网络借贷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并对平台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探究借贷风险对投资人决策的影响.通过Z-SCORE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聚类分析进行风险指标的选择,最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出P2P平台风险对比表.实证结果显示,拍拍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开鑫贷、安心贷、微贷网、陆金所等的风险相对较小.由于P2P网络借贷风险对投资人决策产生较大影响,投资人可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投资理财平台的选择,理性选择P2P网络借贷平台.  相似文献   

7.
P2P理财是指借款人和投资人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融资和投资的个人对个人金融行为。P2P理财行业这几年在我国呈爆发式增长,但P2P理财平台跑路、诈骗等情况迭出,因此P2P理财平台如何完善平台风险控制,是摆在监管层、行业和平台自身的重要问题。本文对P2P理财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大致阐述,分析了P2P平台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提出了应对这些风险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8.
P2P网络借贷起源于英国,其典型模式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通过某种中介形式达成贷款交易,贷款方获取较高的利息收益,借款方到期偿本付息,而P2P网络借贷平台从中收取中介服务费。P2P网络借贷由于其远高于储蓄、理财的资金回报率以及灵活方便的贷款方式,吸引了大批社会闲散资金以及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参与,一方面它是互联网金融概念中爆发力最强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它很容易演变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高利贷等违法金融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针对网贷行业的专项整治拉开序幕的2016年为分界点,对网贷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进行分析。行业整顿之前,投资者盲目追求高额收益,易受平台华丽包装诱惑,投机心理较强;2016年之后,投资者虽开始真正投资,但大多未能正确识别幸存平台性质,投资过程中忽略产品信息,对长期投资平台放松警惕。在监管政策加速网络借贷平台规范化的同时,P2P投资者应正确认识收益回报,谨慎对待平台包装,拒绝侥幸心理,仔细区别幸存平台,认真判断产品风险以及持续关注投资对象,从而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0.
人,都有贪婪的一面,但在理财上我们还是需要谨慎,如果做不到专业或者对一种产品、一个理财平台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本金安全,任何高收益都伴随着高风险。  相似文献   

11.
徐珊 《时代金融》2016,(5):162+167
当前,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P2P自身都在积极的探索网络贷款行业的风险防范措施,但由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迅速,其具体规范措施依然跟不上发展节奏。具体表现为监管体制落后、行业规范体制差、P2P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操作混乱,如何提高投资者风险的防范力度,是P2P平台当前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从P2P平台的多个角度探索了资金风险的控制策略,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控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的问题较多,带来了较为恶劣的经济影响。文章先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特点,然后从我国有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入手,分析其风险,如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借款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最后基于P2P借贷平台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以来,各类理财公司迅猛发展。许多投资担保公司、投资管理公司打着“P2P理财”、“有限合伙”的旗号迅速扩容。正规的P2P理财公司事实上只是作为借贷双方信息撮合的中介,只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什么是“P2P理财”“P2P理财”通俗地讲,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想把手里的“闲钱”借出去,获得收益;有的人则想借钱,以解燃眉之急。但有“闲钱”的出借人和想借钱救急的借款人相互并不认识,更无法知道对方的需求。所以,P2P理财公司  相似文献   

14.
P2P网贷平台能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人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种新的投资理财的渠道。由于存在相关法律不完善和市场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P2P网贷平台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影响了其信誉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政府和银行的介入,加强人行与银监会对其的监管,提高相关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等,是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P2P平台"人人贷"的数据,通过期望效用理论来探究网络借贷投资者是否具有理性意识来对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会表现出对收益的追求和对风险的规避,且当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时,存在一个投资者偏好程度最强的利率水平。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偏好程度最强的水平利率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果与期望效用理论所揭示的理性投资者会具有的行为表现相一致,从而说明P2P投资者是具有理性意识的,这保证了P2P借贷的投资者不属于完全非理性投资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P2P借贷能够发挥信息中介的作用以及提升资金供需匹配的效率,同时也有效防范了借款人的违约风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P2P网络贷款平台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4年底,P2P网络营运平台已超过1500家,P2P网络贷款也成为潮流人士理财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P2P的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P2P网络贷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P2P网络贷款风险管理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P2P网络借贷在国内快速发展。然而,随着P2P行业的高速发展,各类风险与问题频出。本文通过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管理中的常见风险,对比不同借贷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分析各平台的运营特点,提出优化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网贷平台因其脆弱的风控能力及较强的借贷风险正逐渐成为金融体系内不容忽视的风险诱发源头,因此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网贷平台风险进行监测,促进网贷平台行业良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50家P2P网贷平台为样本构建了P2P网络借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风险综合值,并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建立了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实际输出结果和期望输出结果来评价利用神经网络进行风险预警的准确率。最后有针对地提出P2P网络借贷风险预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2017年6月-2018年7月期间我国18家P2P网络借贷平台为研究样本,考察了P2P网络借贷平台资金杠杆对其成交量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面板门槛模型回归发现,第一,P2P网络借贷平台兼具风险属性以及人气属性。对于成交量大、信誉高、安全性强的“大平台”,高资金杠杆率所展现的,是其具有较高的人气属性;对于规模较低的“小平台”,高资金杠杆率展现的则是其高风险属性。第二,“暴雷潮”期间,“小平台”的资金杠杆率与成交量呈负相关关系,即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低杠杆”的“小平台”。第三,在市场环境不同的阶段,投资者对低杠杆平台的偏好程度不同。本研究为之后对于P2P风险以及P2P投资者行为的研究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P2P行业制定相关监管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金融科技视角,对安徽P2P网贷平台风险面临的运营风险、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技术风险进行了探讨,对网贷平台关联方如何识别风险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安徽P2P网贷平台风险控制不力的原因,最后为促进安徽P2P网贷平台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可行的风险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