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农村银保合作新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智勇 《福建金融》2010,(11):47-49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是金融服务"三农"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拟通过对当前福建省农村银保合作现状及成效的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建立农村银保合作新机制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视点     
银监会:探索推进农村银保合作近日,中国银监会表示,将探索推进农村地区的银保合作,积极协调推动农业保险机制的不断完善,适时推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合作政策措施。2009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9.14万亿元,比年初增长34.8%。银监会合作金融监管部主任臧景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情况  相似文献   

3.
银保合作是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银行资本和保险资本相互融合的产物。我国的银保合作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银保合作快速发展中,问题不断暴露,风险防范机制缺失。本文就通过分析当前银保合作中存在问题,存在的风险,提出了建立银保合作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邱峰 《国际金融》2013,(2):16-21
"三农"发展一直是我国的首要问题。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指明了农业保险的发展方向,也为小额信贷保险发展赢得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事实上,早在2003年,小额信贷保险就已率先由太平洋人寿试点破冰。在我国,小额信贷保险是以小额贷款为切入点,一般是针对办理短期贷款的借款人遭受意外伤害身故或伤残而意外致贫、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量身定做的险种。小额信贷保险是传统保险的衍生品在服务"三农"、创新银保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针对贷款中的信用风险提供保险服务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农业风险与银行风险并存与互动中,“三农”比较效益低与商业银行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农村行“谈农色变”的根源,也是诸多经营者无从办贷、怕贷、惜贷的诱因。理性应对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尚缺合格抵押物的实际。因地制宜推广银保合作,建立风险分担与利益补偿机制,十分有助于预防、分散、补偿涉农风险,拓宽农行信贷进村到户的渠道。本文从公安农行牵手中国人寿发展小额农户贷款保险案例分析入手,对银保合作进行个集探讨。  相似文献   

6.
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农业、金融业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有机结合问题。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这为推动农村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本文基于沽源县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结合实践,总结成就、归纳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性建议,为加强银保互动推助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是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银保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同时,也必将为金融保险业提升服务农村的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农村银保互动机制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8.
浅议银保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保合作就是银行业与保险业之间为了谋求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利用共享资源而建立的业务合作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银保合作不断加强,在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发展银保合作的必要性,介绍当前银保合作现状,分析问题之症结,提出完善银保合作中产品销售、产品创新、客户资源和渠道维护等策略,探索加快银保合作发展步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银保共赢。  相似文献   

9.
大力发展银保合作 破解农村融资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银保合作是一个三方共赢的举措2007年以来,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求矛盾逐步加大,支农资金不足,农民申请贷款满足率不足三成。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农村融资风险过大,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风险分散机制。发展农村银保合作是一个三方共赢、多方受益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徐文龙 《河北金融》2013,(2):26-28,42
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保障作用,农业、金融业及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有机结合问题.2009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这为推动农村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如何建立银保互动发展平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既是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的金融创新实践,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沽源县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结合实践,总结成就、归纳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加强银保互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王淑勇 《时代金融》2012,(29):148-149
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银保新政"的实施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保业务合作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变化,本文基于对玉溪市2009年以来银保业务合作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制约银保合作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新形势下促进银保合作业务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是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银保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广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优质高效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同时,也必将为金融保险业提升服务农村的能力发挥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地区“贷款难”和涉农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本文对“信贷+保险”这一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信贷+保险”模式能够发挥协同效应,有助于建立涉农信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从而缓解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风险过大和农村地区贷款难等问题,并对创新和发展银保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银行保险的产生必然导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变化,在委托代理体制下,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建立合理顺畅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证银保合作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本文在分析银保利益分配机制的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影响银保手续费分配的关键因素,并用Shapley值法求解银保手续费的最优提取比例。最后在模型结论的基础上为完善银保利益分配机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新和 《福建金融》2012,(11):46-49
银保合作是保险销售的第二大主渠道,自2010年11月银保新规推出后,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陷入低迷。本文在对福建省银保合作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银保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潜藏的风险,并就促进银保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银保合作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阮健 《福建金融》2004,(9):39-41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动下,银行与保险业务相互渗透、资本相互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银保合作的产生、发展以及现状的分析,讨论发展我国银保合作的策略,提出解决困扰深化银保合作的政策建议,即通过实现技术创新和渠道的维护,趋利避害,加快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步伐,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7.
陆芳 《福建金融》2011,(1):38-40
文章分析了我国银保合作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制约因素,提出后危机时代,转变银保合作重规模轻效率、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状况,促进银保合作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是加大金融制度创新、改革营销管理体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调整银保业务结构、协调银保合作监管.  相似文献   

18.
“银保农合作新模式”的基本内容 “银保农合作新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农村种植大户或者农村养殖大户三方联手,以银行确保贷款资金供应、保险公司负责提供农户生产经营保险服务、区县政府设立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农户生产经营风险损失得到有效补偿为前提条件,以联手合作,共同发展”农村大户经济”样板,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保险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健全促进银保业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银保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加大银行保险产品的开发,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银保销售队伍,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技术支持系统,创新银行保险的监管模式,是推动我国银行保险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2021我国进入全面建设乡村振兴阶段,财政预算专门安排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在此过程中,金融协同推进作用有所不足,金融服务“三农”仍存在惜贷惧贷现象。本文通过分类选取样本,实地调研A市13个村集体产业项目及与相关职能部门座谈,分析财政衔接资金产业项目效益,从金融如何赋能财政资金的角度,提出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建立“政银保担”风险补偿机制以及建立农村资产确权和流转平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