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重点考虑技术外溢与模仿创新对促进欠发达地区技术进步的作用,构建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评价湘西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结果发现:湘西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创新能力的各影响因素之间不协调、短板效应明显;鉴此,应实施差别化的区域、产业、知识产权政策等,破除创新短板、汇聚创新要素,推动欠发达地区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
张静 《金融纵横》2008,(3):30-33
当前区域融资结构失衡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对苏南与苏北、中心城市与县域融资不对称现象,南北差异、城乡差别进行分析,重点对影响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纵向分析,进而剖析了制约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有效配置、形成融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分析表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状况影响着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流量和效率。并提出消除欠发达地区融资梗阻、改变融资结构的失衡现象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择江苏的苏南与苏北、中心城市与县域作为样本,运用PANALDATA模型对南北差异、城乡差别进行分析,重点对影响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纵向研究,进而剖析了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有效配置、造成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结论表明,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状况影响着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配置的流向、流量和效率。并提出解决欠发达地区融资梗阻、改变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区域资本分布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研究了迄今为止关于区域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人均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名义省政府财政补贴、国有商业银行人均新增存贷差均与当地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接着采用安徽省面板数据研究了安徽省内四大区域资本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在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江地区和皖南地区,银行存贷及资产收益率分别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起决定性因素,可见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也是受市场引导的资产收益率及银行存贷。在经济欠发达的皖中、皖北地区,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则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尽管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工业有了一定成效,但是与苏南等先进区域相比,差距仍在拉大。针对阻碍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的因素,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抓好哪些关键问题? 从而确保欠发达地区乡镇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这是欠发达区域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此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企业资金集团化运作背景下,长三角区域资金流动频繁,总部经济形成的虹吸效应可能导致金融资源向沪苏浙总部集团所在地集中,造成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的本地资金外流、金融服务空心化,进而加剧长三角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本文基于长三角四省市数据,研究总部经济效应对欠发达地区金融运行的影响,并结合实际从发展自身总部经济、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提升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区域资金流动的的不均衡,而资金流出的区域会因资金量的减少导致区域经济增长的缓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是东强西弱,资金区域流动也显示出了资金从欠发达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这种不协调成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吸引区域资金的流入,使资金流动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8.
任亚军  施勇 《金融纵横》2008,(12):22-26
当前区域融资结构失衡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表现较为严重,本文以江苏地区为样本,通过对苏南与苏北、中心城市与县域融资不平衡现象进行分析,对因南北差异、城乡差别造成的融资失衡原因进行验证,剖析影响地区间金融发展的因素,寻求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有效配置的路径,提出了解决欠发达地区融资梗阻、改变融资结构失衡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掣肘,区域金融失衡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现实中,欠发达地区通过财政和金融两个渠道产生的"资金外流"诱发区域金融失衡:在市场调节层面,"资金外流"导致欠发达地区融资权"有权而无利";在政策调节层面,"区域差异"引致欠发达地区融资权"实质不公平"。矫正区域金融失衡急需兼具财政和金融双重功能的政策性银行的责任担当。在我国当前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时机并不成熟的背景下,可以通过设置区域政策性银行,对欠发达地区的融资权进行"补强",发挥其区域协调的政策性功能,重构其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欠发达地区电子商业汇票使用率低不仅仅是主观因素的影响,也确实存在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来自于地域、经济环境、产业布局等发展程度的影响。为了能够找准定位,理清思路,本课题基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现状,从经济环境制约因素、企业经济行为取向、电子商业汇票盈利与央行推广政策等多方面研究分析,探求电子商业汇票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区域差距是我国发展的现实,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将促进区域差距的改变.本文主要用单一指标和系统指标法考察全国31个省市区在2006~201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差距,通过聚类分析法找到欠发达地区的集合,并进一步分析欠发达地区与我国发展水平产生的差异的主要方面,为下一步制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沛生 《云南金融》2012,(9X):164-165
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化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探析信息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可以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结合实践分析,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尤其重要的,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沛生 《时代金融》2012,(27):164-165
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信息化又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探析信息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可以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结合实践分析,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尤其重要的,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别明显.欠发达地区因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所致,货币政策的实施中面临诸多复杂因素。作为欠发达地区央行的派出机构.结合区域经济金融实际,分析货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矛盾,寻求对策,对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综合来看,欠发达地区实施货币政策难表现在五个层面:  相似文献   

15.
金融政策通过信贷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主体行为选择和资金流动,可以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借以平衡区域金融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美国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在政策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使金融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处于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时期,金融政策在调控地区差距中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改革金融机构组织形式,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实行差异化的金融管理政策,同时健全信贷担保体制,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是在供给端,在区域经济领域亦是如此。基于"逆周期"调控的需求政策因区域异质性而产生对落后地区"顺周期"调控失误,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供给方着手实现潜在增长率趋同。为此,需要采取新供给主义政策,主要包括:激励并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精神;减税与减费并重;促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多元化与产业体系成长;欠发达地区要充分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周丽 《上海金融》2007,(4):78-79
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相继出台和后续效应的不断扩大,使欠发达地区受宏观政策因素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以实例为证,分析影响因素,提出欠发达地区应对宏观政策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南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主要集中于海南省中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资源却相对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近几年欠发达地区信贷开展的基本情况、信贷开展的模式特点,指出制约欠发达地区信贷增长主要由经济实体的规范性经营管理、信贷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信贷营销宣传和经济项目开发的力度等因素影响,提出通过构建政、银、企沟通协调合作平台、建立健全县市信贷中介机构和融资平台、发挥各商业银行在信贷营销、融资中作用等破解制约信贷增长的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海南欠发达地区经济金融快速发展,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阐释了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拓展业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提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基层农行业务发展的"五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央行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对经济金融进行宏观调控,但从执行情况看,央行货币政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执行效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立足本地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理论联系实际,对政策实施中来自操作工具、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区域经济差异、行业分布因素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发挥的原因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力图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共性,供政策的制定者及实施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