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奕 《现代金融》2014,(7):45-46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行业规模呈几何数量级的增长,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网络信贷层出不穷。但是这一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后所形成的风险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提出了完善互联网金融安全认证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犯罪打击力度;加强网络理财的市场化力度,完善网络信贷审查流程;有的放矢的政府监管,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时代为众多领域带来了技术革新,包括传统金融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革新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在监管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很有可能叠加金融业风险和互联网风险的双重风险。本文简单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而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包括信息安全和技术风险,网络金融业务风险以及法制监管性风险等,基于这些风险隐患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相关监管防范措施,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安全,规范行业业务体系并加强法治体系建设,明确监管职能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兴互联网金融在国内获迅猛发展,其引发的各类风险亦备受关注。随着2012年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新建议的发布,各国逐渐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我国央行坚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本文立足我国加强新兴互联网金融洗钱风险监管的背景,描述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可能导致洗钱犯罪的风险因素,分析当前反洗钱监管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慧 《时代金融》2014,(11):242-243
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内涵进行探讨,研究了加强互联网金融科技监管的思路,从制度建设、业务规范、信息安全防护、网络信用系统建设、银行数据中心监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模式正在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数据和云计算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加之可以极大地改善传统的金融服务滞后、覆盖面窄等不足,使得互联网金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处于"跨界"和"混搭"的状态,具备了金融风险和互联网风险的双重风险,并且风险的关联性极高,再加上我国现阶段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尚未建立健全,恶意骗贷等现象极易发生,同时互联网安全问题也非常突出。我国现阶段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制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监管体系,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逐渐深入社会,在大众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便捷效应时,应考虑到其存在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和犯罪风险等。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和特征,分析了其风险问题的成因;接着参考了美国和欧盟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经验;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监管机制,同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强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资金融通、投资理财、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和支付结算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得到了飞速发展,弥补了传统银行融资渠道的不足,迎合了互联网时代个人投资者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要求。但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监管缺位,网络金融虚拟化、网络支付快速化等带来的风险日益显现,给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此,对于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以及如何加强监管和服务等问题,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及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认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经营主体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技术操作风险、市场流动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货币政策风险等。发达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要包括对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银行、众筹融资的监管。为改善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现状,应明确监管原则,适度监管和协调监管并重;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建设,通过立法明确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完善互联网监管规则,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及监管主体。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最近几年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受到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兴起的原因、类型、发展前景以及风险监管等五个层面进行细致的归纳整理,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细化总结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暴露,包括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大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以及部分难以监管、缺乏监管的互联网金融贷款流入楼市等,并指出了上述风险的成因和现状。同时,本文指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风险还没有形成错综复杂的风险网络,不至于引发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个人消费金融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产物。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导致出现"隐形"高利率和逾期高罚金、信用违约风险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暴力非法催债等问题。本文对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重点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监管实践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叶文辉 《征信》2017,(11):81-85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个人消费金融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产物。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导致出现"隐形"高利率和逾期高罚金、信用违约风险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暴力非法催债等问题。梳理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发展现状,重点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监管实践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支持下,一种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的现金贷业务迅猛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个人消费金融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产物。由于目前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存在监管"盲区",导致出现"隐形"高利率和逾期高罚金、信用违约风险高、信息披露不规范、暴力非法催债等问题。本文对国内互联网现金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重点剖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和问题,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薪日"贷款监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互联网现金贷业务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爆炸式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监管却处于滞后状态。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联网和金融"二重"属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比传统金融机构更突出,法律合规风险突出,并具有独特的信息技术风险,"长尾"效应加剧和扩大了风险的外部性和破坏性。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风险的复杂性基础上,从功能监管、互联网技术、金融风险、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风险防范和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还是"金融",其借助互联网载体,实现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电商小额贷款、众筹融资以及互联网保险等金融新业务的发展。诚然,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晚而发展速度非常快,相对于传统金融其存在的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过程中蕴藏风险的累积与暴露,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刻不容缓。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和主要类型,从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角度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成因,并从监管主体、目标和原则、监管思路以及具体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实现了创新性的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包含了较大的经营性、技术性和市场性风险因素。现有的监管政策尚未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变革,在监管政策体系、机构整合、功能统筹、风险化解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监管政策体系、明确监管主体职责以及加强部门间的监管功能协同等政策建议,以促进互联网金融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业融合互联网衍生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其具有技术 性、技术与制度二重性以及认知性等特质性风险。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特质性风险的基础 上,对已颁布的监管政策进行梳理,揭示目前监管政策的缺陷,提出监管政策改进建议:健全 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规章制度;引入监管沙盒试点,紧扣“四个核心”的监管沙盒机制来 助推金融创新;从政府、企业与行业协会三方着手,构建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加强互联网金 融消费者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模式,分析了它的作用及其风险,就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和监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梳理了互联网金融潜在洗钱行为模式有第三方支付平台洗钱、网络借贷平台洗钱、互联网金融产品洗钱、虚拟货币洗钱四种,分析了客户身份识别和交易信息监测方面存在的洗钱风险点,并结合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反洗钱监管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加快立法监管、深入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加强系统建设等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