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资间分配份额不是要素边际贡献或劳动力价值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市场上劳动供求规律所决定的“劳动商品”的劳动价格,职能资本所得剩余的数量则取决于劳动所得份额的多少。要素分配的具体比例是各种社会力量的均衡,是市场因素、制度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按照劳动者的学历、工龄等非劳因素决定工资的,结果使工资和劳动脱钩,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交换价值,但没有价值。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但这里的价值应为交换价值。劳动力仅有交换价值,根本没有价值决定的问题,才是马克思工资决定理论的实质。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学者们发现了以往做法的问题,采用了价值概念,但是他们是用劳动力价值说明工资,这样的结果还是使工资和劳动脱钩。很多所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主张按照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这恰好走到了马克思的反面。实际上,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在市场经济中也就是使工资和劳动挂钩。  相似文献   

3.
在任何社会中,劳动力都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其所有者可以将其作为商品出售给资本家,也可以将其留作自用。当作为商品出售时,称为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除作为商品出售外。剩余的劳动力留作自用,如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本文应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劳动者将自用劳动力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应是按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社会价值 (包括商品和劳务 )分配个人财富 ,而非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个人消费品 ,应该体现劳动的价值而非劳动力的价值。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构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二因素 ,它们互相依存 ,此消彼长 ,又对立统一。劳动和资本是企业产权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生产要素 ,它们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形成的国有企业产权 ,单纯属于资本或劳动所有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实行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形式,是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工资依然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非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利息收入是非劳动收入,但是非劳收入并不等同于剥削收入.  相似文献   

6.
价值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当.斯密一方面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斯密双重价值理论的提出,成为后来价值理论争论的根源,并形成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论解释。萨伊等循着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的思路,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而必须参与分配;但他们又对生产手段与收入来源作了区分,认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获得收入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私有权。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并不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价值分配;分配关系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劳分配是指劳动根据其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体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个人依据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二相结合,一是指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并存;二是指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即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分清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萨伊提出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解读十六大报告的有关精神。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表述沿袭了马克思19世纪资本主义的特性条件下作出的结论,而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表现新的内涵特征,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类型劳动的劳动力都能成为商品,其范围划定有客观标准,虽然社会主义存在劳动力商品价值问题,但不仅提高劳动力商品价值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仍是统一的,而且按劳动力商品价值予以分配同按劳分配也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9.
一、对劳动力的再认识1.劳动力与一般的商品不同,与其称之为出卖,不如说是转让或出租。劳动力只是暂时性属于某个企业,劳动者在雇佣期满后就可以自由离开,不再与原企业存在任何关系。但一般商品售出后,其所有权归属购买者,购买者可对其任意支配、使用或处理。2.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值不仅包括生活资料价值,还包括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劳动力价值就是劳动者维持劳动力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但现实情况表明,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所获得的工资,不仅获得了再生产劳动力的物质补偿等,还出现了节余,劳动力的再生产呈现出扩大再生产的特征。3.人类的活劳动,不仅创造自身价值以外也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同时也在创造自己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4.高级劳动力的使用是一种对物产权,依附于人的实体和状况存在,属于无形资产。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企业只享有合理使用权。高级劳动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所有者的知识水平对企业所获取收益的贡献上。二、企业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因素1.企业对劳动力投入的成本。这主要包括聘用成本、培训成本和其他潜在成本。培训成本是指企业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所耗费的成本。其他潜在成本包括对员工进行补偿的成...  相似文献   

10.
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趋于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劳动所得从根本上取决于工资决定机制,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现象可以从我国现阶段的工资决定机制中得到解释。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以及政府的政策偏差是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劳动所得比重的关键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对当前的工资决定机制进行重构,从而使广大劳动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社会商品经济条件下,技术是商品,本身不创造价值。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不等同于剥削,判断是否存在剥削的关键是劳动者是否享有与贡献相应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趋于下降是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劳动所得从根本上取决于工资决定机制,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现象可以从我国现阶段的工资决定机制中得到解释。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不合理、以及政府的政策偏差是导致初次分配中劳动所得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提高劳动所得比重的关键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革企业分配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对当前的工资决定机制进行重构,从而使广大劳动者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就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根据历史数据来看,2001—2007年,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08年至今,江苏劳动者报酬占比呈上升趋势。通过与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占比以及其他国家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仍然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政府收入挤占劳动者收入、江苏产业结构特殊、江苏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等。提高江苏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同步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江苏产业结构,提高江苏劳动力素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产权理论、人力资本风险理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对主要人力资本价值计量模型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随机报酬价值法、资本加工成本法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劳动和劳动力问题始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许多理论经济学家都在试图进一步丰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论劳动商品》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有创见的观点,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6.
企业经营者价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经营者是一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决定了企业经营者将象任何商品一样,一旦进入市场,必然按市场规律运行。但目前,尚缺乏确定企业经营者报酬的理论基础和标准。文章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结合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现实经济中企业经营者收入的确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存在,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是商品,同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于能带来价值增值,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该种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受同类劳动力的社会供求率、劳动者个人劳动能力对本企业(单位)生产力的转化率、劳动者所在企业(单位)的劳动产品(劳务)的社会适应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劳动力价值主要通过不同的薪酬模式来实现,对于高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科技人员来说,实行年薪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参加企业税后利润分配、持有股权、重奖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是实现劳动力价值的较好形式。  相似文献   

18.
根据马克思关于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劳动者为利益主体,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是按劳分配。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尚未达到马克思设想的水平。在坚持一般理论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应坚持劳动者利益为主体、非劳动者利益并存,对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应当勇于创新,理直气壮地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  相似文献   

19.
制度指的是规范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或行为准则,经济学理论、伦理学原理和法律等都可以被认为是作为规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分配制度指的是规范人们的分配活动的规则或行为准则:价值分配制度则是指分配活动以劳动价值理论作为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市场分配。因为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与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现象客观存在,劳动者贫困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富裕的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政府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工具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