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七星河春季白枕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枕鹤(Grus vipio)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I,IUCN红皮书列为全球濒危物种,并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2011年4-5月,笔者在七星河自然保护区对白枕鹤春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白枕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70个1m×1m的样方,利用样方法和因子测定法测定其春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高度、盖度、植物密度、水深、人为干扰距离等。结果显示:白枕鹤春季主要在以苔草、小叶章为主的沼泽湿地中觅食;最佳觅食地植被高度为40-80cm,植被密度高于600株/m2,植被盖度为0-25%,觅食地水深多为5-15c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2000m;人为活动严影响着白枕鹤的觅食;春季白枕鹤有在火烧地中觅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10-12~21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生境采用因子测定法,对栖息地进行了觅食生境的研究,包括植物高度、植物密度、植物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对丹顶鹤觅食生境进行样方测定。结果表明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盖度为49.50%,植物密度为491株/㎡。根据对野外调查数据用标准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得出了以下结论:丹顶鹤喜好在植物高度60-120cm,植物盖度低于75%,植物密度在600棵/㎡的左右生境中觅食,距人类活动场所的距离大于500m的生境中觅食。本研究为保护丹顶鹤栖息地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灰鹤(Grusgrus)为大型涉禽,由于栖息地丧失,数量减少,已被CITES列为附录Ⅱ和国家Ⅱ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6-07-25~08-05,笔者在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对灰鹤夏季觅食地生境进行了调查;采用GPS定位技术和直接观察法对灰鹤栖息生境进行测定,共获取106个1m×1m的样方,测定其夏季觅食地植物的类型、盖度、高度、植被密度等;结果显示:夏季灰鹤觅食地主要植被有芦苇、蒲公英、狗尾草、虎尾草、旋覆花等,植被平均高度25cm,植被密度≤60棵/m2,盖度≤50%。  相似文献   

4.
图牧吉春季白枕鹤觅食生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枕鹤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研究鹤类与湿地的关系,可对鹤类的保护提供依据;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白枕鹤的觅食生境进行了研究;利用样方法对白枕鹤觅食地的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等进行了测量;白枕鹤最佳觅食地的植被类型主要是以芦苇和苔草为主,植被高度为10~30cm,植被密度200~300棵/□,植被盖度低于50%;对其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兴凯湖当壁镇旅游区为研究地,运用样方法调查了旅游相关活动影响下湖岗森林的植被状况,以植物多样性信息指数、旅游影响系数、伴人植物比例、植被盖度为评价指标分析了旅游相关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分析表明,游客的活动对湖岗森林植被有明显影响,旅游活动干扰强度与植被影响状况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观测资料,对塔中地区春季和夏季风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塔中春夏季高度风速集中在0~7m/s间,累积频率都在85%以上;风廓线拟合系数为0.9749;0.5m高度3至5级风沙流密度分别为0.1559 g·m-3、0.2133g·m-3、0.6274 g·m-3;2m高度3至6级风沙流密度分别为0.0019 g·m-3、0.0028g·m-3、0.0068 g·m-3、0.0601 g·m-3;塔中风沙观测场0~200cm高程内风沙流的输沙量比重随高度呈指数规律递减,拟合函数为:Q=212.18h-0.918 R=0.998。  相似文献   

7.
针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生态退化现状,研究运用不同干扰程度的围栏封育、震动深松、浅翻轻耙、施肥(沼气化废弃物)和人工草地等草地植被恢复技术进行生态恢复,通过监测结果表明各种恢复技术对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植被盖度、高度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人为扰动改善了土壤结构,植被凋落物增加,导致土壤呼吸作用加强,CO2排放通量增加,但由于植被碳固定的增加率远高于土壤CO2排放通量增加率,因此,生态恢复技术的实施增强了盐碱化草地碳"汇"功能,并且随着生态恢复技术中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这种增加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夏季骄阳似火,气、水温持续攀L,养殖鱼类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是形成全年稳产、高产、高效的关键时期,因此,广大养鱼者应切实加强夏季鱼塘的技术管理,确保养殖鱼类健康生长,安全度夏。主要应抓好以下四项管理:一、水质调控管理1.加换新水每7~10天加水1次,每次加入新水20~30cm,保持水深为2m左右;每半月换水1次,每次换掉30%的老水,保持透明度为30~40cm。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的鹤类资源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平原1958年开始有计划开发,到1990年代末,湿地仅余1.6×104hm2,且极度破碎,环境恶化,有些种类已绝迹,现存种类亦处于濒危状态。丹顶鹤由开发初期的数千只,减少到1990年代中期的百余只。挠力河流域2000年有丹顶鹤103只。2001年该区丹顶鹤繁殖数量约为200只,迁徙数量为800只左右;白枕鹤繁殖数量为70~90只,迁徙数量为700~800只;白头鹤迁徙数量为100左右;其它鹤类数量极少。影响鹤类分布的主要原因有栖息地面积减少、人为干扰严重、环境污染和食物减少等。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鹤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为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繁殖水禽达数百万只,1958年开始开发,湿地面积现仅余1.56万km2,鹤类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航调,全区繁殖的鹤类数量仅余65只。1998年湿地开始全面保护,鹤类数量逐渐上升;2000年5月航调,仅挠力河流域就有丹顶鹤103只。2000~2001年调查,估计繁殖丹顶鹤数量为200只左右,迁徙丹顶鹤数量为800只左右;白枕鹤繁殖数量为70~90只,迁徙数量为700~800只;白头鹤迁徙数量为100左右;其他鹤类数量极少。影响鹤类分布的原因是因湿地开垦造成栖息地面积缩减、人为干扰严重、环境污染和食物来源减少。  相似文献   

11.
哈拉海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面积为6.46万hm2。笔者2000年4月15日至5月30日对哈拉海湿地鹤类资源的数量、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该区记录有鹤类5种,但本次调查仅见2种,即丹顶鹤和白枕鹤。丹顶鹤迁徙种群为151只;统计21个家族群,有53只,其中成鸟41只,雏鸟12只,成幼比例为3.42:1;繁殖种群为10只(5对),另4只亚成体。白枕鹤迁徙种群为6只,未见繁殖个体。白头鹤、白鹤和蓑羽鹤近几年均未见记录。分析了对该区鹤类受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向海自然保护区芦苇资源丰富,芦苇湿地又是丹顶鹤的重要繁殖栖息地,芦苇资源开发与丹顶鹤栖息地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2002年春季,向海湿地芦苇面积21 663hm2,芦苇总产量为13 700t,随着干旱的加剧,芦苇产量逐年降低;调查了丹顶鹤的迁徙动态及繁殖情况,探讨了芦苇资源的刈割方式对丹顶鹤的影响,不同的刈割方式对丹顶鹤繁殖的影响较大;提出了芦苇资源合理开发与丹顶鹤栖息地保护有机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现存有15种鹤,中国记录有9种,黑龙江省拥有7种,包括丹顶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沙丘鹤及蓑羽鹤。由于栖息地变化,它们均处于濒危状态。为了加强鹤类的保护工作,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决定,使鹤类及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鹤类种群数量在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保护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55种,隶属7目10科,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种有白鹳、黑鹳、白、白尾海雕、金雕、灰鹤、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鹤、蓑忌鹤共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43种;对我省这些鸟类的分布,居留情况和濒危现状做了报道,并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踏查和样方法,调查了合山矿区废弃地的植被组成和自然演替情况。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87种,隶属于39科61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4种)、菊科(11种)、豆科(10种)。全部定居植物中,草本植物48种,木本植物34种,藤本植物5种。在废弃早期样地,植被主要是一些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比较简单,物种多样性低,群落不稳定。在废弃时间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各样地植被的植物组成相对较丰富,野古草、画眉草、四脉金茅、巴芒、黄茅草、纤毛鸭嘴草、马唐、五节芒等可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植,并成为植被中的先锋种和优势种,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废弃矿区植被具有由裸地→草丛→灌草丛→灌木林演替的趋势,并且随着废弃时间的增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在10~15年的废弃时间内群落可自然恢复,程度可以逐步达到相对稳定的灌草群丛。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恢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29个东方白鹳巢(7个天然巢、12个使用过的人工巢、10个未使用过的人工巢)的生境因子进行测量,包括树种、树高、树径、巢位高、隐蔽度、距干扰源的距离(主要是道路)、树和枝的存活情况、巢处等,并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进行比较,以找出影响东方白鹳巢址选择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树种、树高、巢处、隐蔽度、距干扰源(道路)距离是影响巢址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此外,天然巢同未使用过的人工巢的巢高(P<0.05)和巢径(P<0.05)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在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工作中注意这些主要影响因子,将有效提高种群恢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泰山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保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 泰山24种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和应用价值,其中4种为国家级保护植物,根据泰山的特点提出了资源保护的几条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