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对宇宙本体存在认识论上的本质差异,东方人重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东方的人文初祖凭借悟性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西方的先贤先哲则希冀通过理性探索来发现适者生存之路。然而两千多年来,东方智慧觉悟的传承繁衍并未使世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西方实证科学的探微钩玄却实现了近现代五百年中科技的空前进步,进而打破东西方之间延续数千年的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有重视人权和个人价值、尊重个性、提倡竞争的传统,但西方文化也强调依法规、重逻辑,将复杂事物模型化、程式化,将人如机器般纳入管理的理性文化。面对信息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以西方文化为基石的“现代管理”并不能“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回头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却往往  相似文献   

3.
“质量文化:服务顾客、组织和社会”这一主题贯穿了2009世界质量与改进大会会议的始终。开幕式主题发言中,星巴克咖啡的前总裁霍华德·毕哈让2000多位与会者分享了“人本”管理在星巴克的卓越经验.使我们看到“以人为本”的东方智慧是如何与西方现代管理相容共生的。他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向我们显示了给予员工自主,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赵晓 《中外管理》2005,(8):20-20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可谓天经地义。可是,在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一个清洁工造成了200万元的停电损失,却依然可以优哉游哉地做工,一切全然不受影响,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贵的清洁工了。何以如此呢?让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5.
企业文化的“悟”化为“道”,就是企业家要像思想家一样。经过日积月累的理性思索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功能作用,以如何培植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纵横比较,反复思考,大彻大悟,洞悉企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健康长寿之路。  相似文献   

6.
马颉 《人力资源》2008,(5):56-62
把东方文化的全思、整体、超脱、直觉、悟性、想象,与西方文化的实证、理性、严谨、深究、定量,应用融为一体。惟此,才能产生超越东、西方各自的思维局限,观照人类文明的新视角,达到思维哲学发展的新境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杨亚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2):202-203,207
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阈,“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中国站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生成置换;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当代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加速人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却是关键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谭琴 《东方企业家》2004,(7):150-152
虽不是职业玩家,但他也练就了“火眼金睛”,只要他看着“舒服”的老东西.无论是来自东方还是西方,都被悉数收入家中毫无章法却杂而不乱地排列起来,在他的家中,中式元素与西方艺术就是如此妥帖地融合在一起,收藏对他来说已不仅仅只是拥有,更多的还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中外企业文化》2007,(1):50-54
开好一个门店,可以靠“老板”个人优秀;办好一个中型企业,就要靠一个优秀的团队;而管好一个大型企业就必须靠成熟的企业文化。不过,近年来管理学界对“企业文化”的解释不止一种,不意无意间,“企业文化”被披上了玄妙的外纱。[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87岁的“五四”依然年轻。在对“五四”生生不息的纪念中,我们回首“五四”。作为一场政治运动或政治事件,“五四”运动有一定的时限,而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一场文化运动,它所蕴涵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民主科学的理性精神,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则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就是“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价值所在吧。渊远流长的正是文化的力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中的“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尤其是“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企业。提倡家文化,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有些人对家文化产生了质疑。家文化不是万金油,它有独特的生存土壤,但很多企业提倡家文化,只是把家文化作为一个美丽的词汇来引用,并没有界定清楚它的内涵与外延。本文拟就它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探讨,以便给出—个较为清晰的综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2.
航天科工质量文化建设自2002年开展以来,经过系统策划、精心实施、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质量文化建设开展伊始,集团公司就把继承航天“三老四严”作风、“十六字”方针、“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等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成功就是硬道理”、“严慎细实”等具有时代特点的要求,创建先进的航天科工质量文化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质量文化.但“自然”形成的质量文化存在诸多缺陷。企业应当自觉进行质量文化建设。从战略角度来规划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的“战役”和日常性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活动来改进和提升企业质量文化。  相似文献   

14.
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传统遗留下来的工商业文化,到现在大致可以归结为一点——“儒商”的思想。对于那些早年创业的李嘉诚、包玉刚、霍英东们,“儒商”思想曾经是他们重要的经营理念。然而,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在全球以劳动力、资源、消费水平、物流等要素进行重组,西方的跨国公司正进一步进入中国的沿海和内地,随之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人力、品牌等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发展企业文化,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关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可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为基层文化建设打好物质基础,又能拓展基层文化阵地,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建设。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科学涵义“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管理科学的特定概念,来自于西方。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大体上经历了…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 ISO9000族标准提出了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其充分体现了管理科学的原则和思想,组织的管理者若要成功地领导和经营其组织。就应发挥其“领导作用”,采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构筑和运作“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使体系得以“持续改进”。达到“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形成组织良好的运营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促进“重发展、重道德、重科技、重管理、重形象,创建学习型企业”的“五重一创”活动深入开展,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省经贸委、省国资委、省企业联合会联合决定评选表彰“2005年度全省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各市、大企业和有关单位根据省里的要求,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广大企业积极响应,认真总结,踊跃申报,涌现出一批体现时代要求,代表我省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水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8.
王缨 《中外管理》2009,(10):88-90
与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一样,“中国式管理”已经毫无疑问地存在。当日本企业界、学术界加入进来一起探讨时,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新话题——对“东方管理思想”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趋一体化,跨文化管理亦日益成为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探究导致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原因,有利于人们深入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特征,从而良好地迎接世界性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大致说来,东西方企业管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东方宣扬集体主义,西方崇尚个性张扬 ;东方讲究人际关系,西方推崇科学思想;东方重伦理,西方尚法制;东方管理意在引导,西方管理旨在防范;东方企业鼓励以厂为家,西方企业则主张工厂只是工作的场所;等等。东西方企业管理中的种种差异,导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是,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各自的历史传统,应当说是其管理差异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企业管理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源于文化基础的不同,而“东西方文化基础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季羡林语)。总的来说,东方思维方式的最大特点是综合,而西方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是分析,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东方是合二为一,西方是一分为二。   在对世界的认识上,东方思维方式从综合出发,认为万物归一。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元气,它是一个混沌...  相似文献   

20.
经济学家对“文化”的兴趣通常很淡,有一些人甚至持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文化只是代表着一切说不清楚的东西的混合,而经济学要着力研究的是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