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线教师也是教科书编撰和研究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从高中历史教师的视角来看,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建设,可以从体例、内容、结构等领域寻求新的发展取向。从体例上看,高中历史教科书回归通史体例,或许才是众望所归。从内容上看,高中历史教科书应通过加强"立体化建设"来应对"选什么进教材"的问题。从结构上看,高中历史教科书应通过课文系统与课文辅助系统的变革来实现"历史教材"向"学材"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尊重教科书,又不盲从教科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利用历史教材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新教材中"学习与探究"、"活动建议",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西北三省17所农村初中学校的153名语文教师为样本,对语文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助学系统的使用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助学系统具体内容的认识与熟悉程度不够,对助学系统中附录与插图的使用存在差异性,对助学系统的使用调适有余而创生不足,课堂中对学生助学系统的使用引导不够,课后对助学系统反思内容、方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农村学校升学取向的课程定位、语文课程制度的缺失、教师专业素养的局限、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制的缺漏等,成为制约教科书助学系统有效使用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建立语文课程优化机制,建设农村教师教科书研究的专业共同体,提升农村教师教科书使用分析方法和评判意识,改进教科书助学系统编制,助力教师教科书研究与使用的专业性。  相似文献   

4.
杜亚泉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自然科教科书编辑者。讲求实学、救世济民的理想和对自然科教科书作用的认识,是他编辑自然科教科书的动因。他提出了选择教材的"四要件"思想和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并贯彻和体现在其所编辑的自然科教科书内容中。他编辑教科书的思想与实践发挥了重要的启民智、育新人的历史作用,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精准融合起来,坚持以史育人,与历史进行深入"对话",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将"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效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形势所需,从而真切地达到"四史"的知识传授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六十七年代国际课程研究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以及20世纪80年代国内"文化热"的兴起,文化取向的教科书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研究热点。通过对文化取向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论视角、社会学视角、文化学视角、历史学视角对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建设、文化权利、文化偏见、文化互动等问题展开探讨,其成果丰富了语文教科书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具体而言,一是缺乏以史为鉴的研究方法论自觉;二是对国外研究范式的借鉴缺少本土转化;三是课程论视角下语文教科书的文化建设研究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名人之争既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新话题。说其"老",是因为这类争议从来都是与各种历史研究和考古发现相伴而生,如影随形;说其"新",是因为随着各地政府旅游开发意识的增强,"历史文化名人之争"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蕴。从学术的角度探讨考究名人故里、历史遗迹,是一种责任,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如果把名人之争俨然演变为一场经济、效益的"争夺战",则是对文化的一种轻薄,更是对历史的一种亵渎和伤害。  相似文献   

8.
台湾翰林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苏联历史的描述与大陆不尽相同,对苏联形象褒贬不一,教科书基本反映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研究台湾教科书中的苏联形象,了解台湾对苏联历史的描述,理解台湾人对苏联的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苏联历史,在教科书中正确呈现苏联形象。  相似文献   

9.
郑明科  己文 《西部金融》2009,(11):86-86
图1是2009年9月1日开学发放给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历史教科书上第186页的"曹魏五铢"钱币图.该教科书全称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出版社发行,本册主编马世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韩国、美国的各类教科书中,都有不少描述中国的内容。在时代变迁中,由于国际环境、双边关系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的变动,造成这些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也产生变化。总体而言,各国教科书都十分认可中国的古代文明,也描述了战后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不过在近代历史、领土纷争等方面仍有不少视角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