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气功作为体现华夏民族特征独特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思想在人体文化上的智慧结晶。它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无不打上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文章拟从"道"论的哲学观对气功理论的指导作用、哲学的"气"论对气功的指导作用、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对气功功法的影响、哲学"形神统一"观的气功理论等各个角度入手,剖析中华气功的哲学思想。研究气功的哲学根源,有利于从本质上掌握气功的文化学特征,从而促进气功发展的进程和引导,把握其发展方向,使其更快地走向科学。  相似文献   

2.
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丛林”“企业文化”四个阶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其两条哲学轨迹,技术资本与智力资本的乘数效应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理论根基,伦理管理由于溶合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管理理念而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经济学核心概念价值与效用演化,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理性发生学的"外部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三个环节为视角,透视了从价值到效用再到价格的哲学基础,精神现象学所揭示的理性发生环节,为经济学范式转型提供了哲学反思的背景。最后,提出了经济学向工具论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广东地方高校目前正处于世界学术体系的双重边缘地位,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广东地方高校必须从高等教育哲学的层面去考虑其生存和发展问题,应主动遵循高等教育哲学政治论流派的观点,充分考虑民族国家利益,以服务民族国家利益、彰显区域特色、促进文化传承、坚持实用优先为基本理念,凝练和培育学校自身特色,力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谋得一席之位。  相似文献   

5.
管理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物本和人本之争,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升到理论高度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价值观和管理路线.传统经济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管理,在管理实践中出现了异化现象,已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的要求.管理哲学视野下的人本管理,强调人的知识和能力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管理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价值,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因此,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变既是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也体现了从管理异化到管理本质回归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化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科学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技发展所体现的思想精髓和规律总结。因此科学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影响到一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体技术在科学文化传播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传统传播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促进科学文化在网络媒体下良好发展就成为一个现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王国维难题"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这个悖论的产生是西方现代哲学文化中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形式与内容、外在与内在、时间与空间的二元对立、矛盾所致。王国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最早自觉发现了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这种矛盾并中西求索以解决之,其成果便是时空交融、意与境浑、入内出外的境界论时空美学。其实,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就是对中西传统文化、现代主义进行的现代转化,从而使他的美学超越了美在形式、美在社会实践的现代主义哲学与美学范式,而进入美在生命时空的美学与哲学前沿。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文主义、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逐步渗透到我们社会的很多方面,并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高校人才培养应树立"全人"教育观,在人才培养中突出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知识建构,以素质与能力养成为本位等。  相似文献   

10.
尼采虽然是个反传统的现代西方思想家,但他构想的新世界的价值尺度却是以古希腊文化中的生命哲学传统作为其核心标准的,并以此批判了基督教文化和现代资本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从而使更为古老和更具有根基性的古希腊生命哲学复活于重估一切价值的新人文主义世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