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现状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国内外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制度及技术,提出实现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应以机械物理回收方法为主,本文采用阻尼式脉动气力分选装置对电子废弃物中有价成分的回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相似文献
2.
尚文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3):5-5
<正>日前,从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组建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该中心由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校长周全法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负责组建。 相似文献
3.
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废弃物是一种宝贵的二次资源,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介绍了电子废弃物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技术现状. 相似文献
4.
5.
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与资源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鹏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5,(9):30-34
随着我国家用电器的普及,数据处理设备和数字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如何处理已经废弃的电子设备,成为一个新的环境问题.相比而言,发达国家在电子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和资源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此通过对电子废弃物危害性与资源性两方面的分析,借鉴欧盟、日本、美国对于电子废弃物管理的法规和模式,对我国目前电子废弃物污染防治和资源化进行了一些探索,从法规、政策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德国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是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了解德国包装废弃物的管理模式、组织体系及其收集、运输、处置和利用方法,对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物理分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废弃物在未来5-10年的年增量估计为25%左右,电子废弃物环境污染问题和潜在资源价值须高度重视。分析了电子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及其与物理分选相关的性质,详细介绍了物理分选的研究现状厦发展方向。认为正确界定电子废弃物,做好电子废弃物分类、拆解,实现减容减重。充分利用电子废弃物中物质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发展亚微米尺度金属粉末、玻璃纤维、塑肢粉末的物理分选技术,是实现电子废弃物合理回收利用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电子电气废弃物回收利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指出了电子电气废弃物迅速增长的趋势及其有价成分的回收价值。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回收的现状及有关的回收利用法规,特别是欧盟于2002年颁布的具有重要意义的WEEE和RoHS法案。提出我国制订回收标准应基于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思想,并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能耗及环境影响最优化对回收利用环节作出合理可行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的回收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废弃电子电气产品的回收处理现状,结合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法律、管理、企业、收费等方面探讨了在我国废弃电子电气产品回收体系的建设,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废旧电器再生利用产业技术、经济和社会循环互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是开辟"城市矿山"的资源源泉。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其物质、价值和行为三个形态的循环机理及其互动关系,价值循环要考虑自然资源资本和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成本来分析其价值保值与增值过程;行为循环要以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主体责任体系为纽带,分析其行为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物质循环要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考虑各种物质形态的有效转换与有机联系,以实现资源到资源的物质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14.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产业化具有广阔前景和重大意义,但产业链价格理论与形成机制不完善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价格形成与运行机制研究应以产业链协调发展为原则,政府管制为驱动力。用循环经济理论。兼顾我国现阶段废旧电器的垃圾和商品两个属性,从技术、经济、社会3个层次研究其回收再生利用物质、价值和行为3个形态循环机理与互动关系;从生产者延伸制出发研究产业链各主体责任体系与运行机制:以产业链有效运行为目的,研究特许经营下再生利用补贴政策与实施机理,形成政府产业价格调控与管制方法,构建产业发展科学评价体系,形成价格市场竞争与合理补贴系统理论.提供产业可持续发展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电子废弃物的污染与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电子废弃物污染的现状,阐述了当前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处置的一些主要工艺,并对我国电子废弃物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春莹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25(5):41-4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峻,可再生资源被肆意浪费。因此,应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