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改进的机制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舜  鲁桂华  武康平 《当代财经》2004,(11):43-47,111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是风险积聚的两个重要载体;而两个市场在经济运行中表现出的相互共生关系,亦容易促使风险的积累。单委托代理机制与多委托代理机制下对银行经理人私利的制约效率,表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零信息传递成本下的多委托代理机制;而这种机制相对于仅有行政干预或者单委托代理机制,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改进更富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郭柯  王毅敏 《经济师》2005,(10):80-80,82
我国在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必须重视金融市场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一体化的程度不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各种制约。因此应不断完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开辟两个市场间的联系渠道,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基础,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本文着重论述我国票据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入世后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前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属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基本特点是资本市场发展较快,货币市场发展相对落后。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限制了货币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制约资本市场及整个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应对入世挑战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模式应实现从非均衡发展模式向均衡发展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资本流动对我国市场体系的考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的自由流动对开放资本市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双重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获得大量短期资本,刺激国内经济的成长和金融繁荣;另一方面,短期资本的大规模逃离会对这些国家造成沉重打击。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金融市场受冲击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汇率体系缺乏弹性,经济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脆弱,无法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需要。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和企业经营已开始国际化,具备了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一个长期的稳定性金融市场体系,从长远看.应建设一种有弹性的汇率体系;使金融市场本身有一定的容量与规模;中央银行谨慎的监管和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子市场,承担着融通短期资金、传导货币政策等诸多功能,是企业重要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但由于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致使票据的市场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因此,如何针对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改革思路,成为当前票据市场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李殿卉 《时代经贸》2011,(16):12-13
文章对近年韩国在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住房市场金融市场等发生的重大变化做以归纳和概括,如在消费品市场,名牌商品增长很快;在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工资在提高,劳动时间在缩短;等等。韩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了解其财经动态有助于解读和预测我国财经市场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杨君 《财经科学》2003,(1):42-45
目前我国对风险投资的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认识混淆:风险投资与证券投资基金和二板市场的关系;风险投资与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风险投资、二板市场与国民经济产业的关系;风险投资与民间资本、国有资本的关系;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地位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郝剑峰 《现代财经》2003,23(6):21-24
金融市场是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主要中介,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序不高,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不足,致使货币政策效率不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较现实的市场定位策略应是:优先选择与我国大陆经贸联系密切的日本、美国、欧盟、我国香港、我国台湾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实行客户追随策略;优先选择信用及法制较完善、但金融业不发达、管制较松的拉美、东欧国家,凭借相对高的资金运用效率获得比较竞争优势;优先选择邻近我国的新兴市场及经济转轨国家,利用地缘优势和对金融市场环境较多共性熟知的优势,不断开拓市场;避免选择政局动荡的战争多发区或易发生债务危机的最贫穷国家,降低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2.
熊鹏 《经济论坛》2003,(1):17-18
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它的奠基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以渐进改革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资本市场,但我国要解决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缺陷并使其不断完善,就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资源合理的、有节制的使用;二是对市场有序化运转的维护;三是对市场风险有节制的释放。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基础性的金融市场与制度改革,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将我国国债市场与股票市场进行对接,以实现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均衡。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债二级市场作为国债转让和流通的主要场所,在整个国债市场乃至金融市场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市场分割、缺乏流动性、制度建设不完善等因素也制约其进一步发展,亟待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对国债二级市场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劲松 《经济师》2004,(4):71-71,73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和法律体系条件下 ,金融机构退出的市场化无法实现 ,必须从金融机构产权改革、相关金融立法改进等方面着手 ,加强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资产定价中无风险利率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成熟金融市场无风险利率选择的实践经验,运用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从无风险资产的四个方面属性对银行同业间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及交易所回购市场等三大资金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从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中选择回购期限为3—7天的债券回购等金融工具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无风险资产以及利用R07D(加权)平均利率来估计金融定价中的无风险利率更加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迫切需要二板市场的诞生,但其生存环境——资本市场存在种种缺陷;中介机构极不成熟、机构投资者不合理、股票定价扭曲、信息披露频频违规操作,监管与自律疏漏以及制度建设薄弱等,这些都制约着二板市场的诞生。因此,我国应采取行动,努力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为推出创业板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性.使得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对资本市场的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将会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刘玉波 《时代经贸》2009,(3):107-109
随着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已从信用风险转市场风险。我国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市场风险必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加大。VaR方法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着,因此研究VaR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其对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影响可以防范于未然,更重要的是VaR方法提供了一种风险管思路,这种思路不仅可用于市场风险的管理,还可用于信用风险和其它风险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金融一体化:中国的银行改革与金融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际金融一体化势不可挡 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金融自由化发展,放松外汇管制,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前提下,金融国界在逐步取消,加之高科技的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中,克服了地区、时差的障碍,金融交易可以在24小时内在任何市场进行,跨国之间的资金转移也只是分秒之问的事情,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欧洲货币市场和亚洲货币市场的迅速发展与壮大,使得某些国家的国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上的利率结构透过欧亚两个货币市场的中介作用而变得具有高度同质性;二是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随着国际贸易、海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的增长日益融合,形成相互依赖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王海灵  王洁  王莎 《时代经贸》2009,(12):94-95,93
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组成部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连通是保证金融市场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状况,发现目前两个市场关联性不高并且存在诸多隐患,最后根据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