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罗明忠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6-30
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包括农业产业内和就地就近转移,也包括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莆田村的经验表明,通过“公司+基地+产业化农民”的模式,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转移。产业化经营是农村劳动力农业产业内转移的基础,并将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相关服务的提供和改善可以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良好的预期则会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吸引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然,农村劳动力在农业产业内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又将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准备空间,达到“多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最近.我们对2004年全省17个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全省各县市共17000多农户,  相似文献   

4.
《唐山经济》2007,(12):34-3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近日,丰润区政府研究室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剩余与转移状况分析●吕劲松由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向出现了从乡村到城镇,由城镇到城市的阶梯转移和从种植业向林牧渔业,由一产业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化势头,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战略,让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跳出农业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当前,在农村积极推广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是农民市民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在.农民最苦。于是.人们都在谈城乡统筹。对增加市民.减少农民.大家很快就形成了共识。为此.各地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向城镇转移劳动力达1.2亿人。今后,每年还将向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60万人。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可分为两大  相似文献   

8.
徐林 《湖北经济管理》2008,(23):104-105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禾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转移过程涉及到的经济主体利益的角度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原因:它首先是有利于劳动力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工农利益不平衡的一种社会长久发展的选择。其次分析了政府、农民、经济组织等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角色和彼此的制约关系。最后提出政府职能创新的几个思路。  相似文献   

10.
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至今对工业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影响甚大,其危害在牺牲农民利益,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要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战略位置,实行支持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小城镇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论述了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从小城镇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对深化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探讨了小城镇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未来发展的特殊意义。最后,从增强城市意识、制定城镇规划、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城市建设和有效管理等方面研究了如何积极有序地推动城镇健康、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 努力提高集约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举峰 《发展》2008,(6):37-37
一、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动土地流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确立和巩固了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农户的生计不再主要维系于农业,不少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有的务工.有的经商,已经很难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数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无力从事土地经营和管理,使农村大量土地闲置。特别是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以至放弃田地,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甚至使土地撂荒,浪费资源,影响农村发展。“人动”是“地动”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为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创造了条件。只有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从目前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基本特征,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现实,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解决劳动者素质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对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缓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想更快地实现收入增长,农村劳动力必须向能获得更大效益的行业进行转移。在此次历时一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福建省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农业以兼业经营为主,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转移。我们调研的这些乡镇中绝大部分农业经营以兼业经营为主,而且经济越发达的乡镇,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小。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重情况如下:福清龙田镇占21%,…  相似文献   

15.
《重庆经济》2007,(11):39-42
引导和促进农民创业,对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全市统筹城乡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作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来抓,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创业工作,在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全市农民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杉木 《江苏经济》2002,(10):43-44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劳动产出为零的农业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只有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农民才能摆脱贫困。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入世后,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民失业最多,农业劳动力输出后,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本。  相似文献   

17.
劳务经济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在发展劳务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劳务经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政府在劳务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地位。政府正确引导、管理与服务是促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乔志霞  张艳荣  吴建平 《发展》2007,(12):68-69
一、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众所周知,"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主要途径是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为了解甘肃省当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联的问题,2007年3月,笔者走访了通渭、天水、清水等市县,利用参与式方法与农户、县乡村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座谈,从而得到以下调查结果与认识.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前提下,在农村内部仍然以隐性失业存在的劳动力。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和经济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具有特殊性,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着深层次原因,这就要求民族地区乡镇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充分发挥作用,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邢怀凤 《魅力中国》2014,(19):64-65
搞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刺余劳动力充分地就业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不充分,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加之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这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本文试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人手,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制约因素,以找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