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介绍福建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改革,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分别对东山县、政和县、武夷山市及永安市各赎买方法及工作实施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并针对不同赎买模式的优越性及局限性提出点评。通过综合评述各地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的赎买模式,发现当前重点生态区位赎买模式存在以下问题: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赎买资金不足,林农利益无法得到切实维护,林地赎买价格制定机制有待探索,林主出售意愿不高,赎买后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管护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多元化筹集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资金,设法提高林主出售意愿,科学确定赎买价格,切实维护林农利益,加强赎买后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管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立生态公共服务政府购买机制,加快我国政府生态管理职能转变,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提升生态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是地方政府继林权改革后实行的环境保护政策创新,也是行政性的生态公共服务购买方式。文章基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平县、顺昌县和沙县的实地数据,围绕直接赎买、租赁、改造提升等不同模式,分析政府控制和社会动员不同强度下,各地商品林赎买的绩效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主要结论:(1)在政府控制强的地区,政策宣传到位,使民众了解政策目的,对政策的生态绩效有正向作用。(2)林改中没有细分林权的地区,小农户林地少、资本量小,被排除在政策之外,对政策的经济绩效评价最差。(3)在政府禁伐控制度较松,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改造提升的地区,政府回应性差将显著降低政策的经济绩效。(4)拥有森林经营经验有助于提升严格控制区农户的经济效益,对弱行政控制区的生态绩效也有较大帮助。研究得出2点启示:(1)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商品林赎买政策的目的和意义,减少民众的抵触情绪;根据各地林权细分的具体情况,允许制度多样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拓展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渠道,将绿色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治理结合起来,推进"生态的经济化",实现投资的乘数效应。(2)要加强政府回应性,想方设法将小农户纳入生态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采用经济补偿(补助)、特许经营、合同外包、项目申请制等政策工具,通过多样化的购买方式推进生态服务市场化供给。  相似文献   

3.
基于福建省沙县、顺昌、武平及武夷山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社会-生态"系统制度分析框架分析林农政策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人类行为选择的7种制度规则,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赎买政策的公平性和林农的生态保护意识程度对林农参与意愿有正向影响;资源单位中"人均林地面积"及使用者系统中"林地距城镇中心的距离"等变量对林农的参与意愿有反向影响。因此,提出地方政府应从7种规则背后的制度设计入手,动态调整赎买价格;科学合理制定赎买条件与流程,明晰产权和信息公开;引入有效的激励性政策工具,促进各类林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中间机构的成立,形成多元化治理的政策网络,促进村民环境保护行动的常态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对四川省4个县、192户农户对政府赎买生态公益林最低接受意愿(WTA)的调研,通过建立生态公益林供给曲线,对政府赎买的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预算为50万元,则合理的赎买价格为5400元/hm~2,可以赎买调研村农户大约80%的林地,且采用10年期每年支付的赎买方式相对较优。模型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政府赎买的合同期限和补偿支付方式对农民最低接受意愿(WTA)的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介绍福建省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动因、赎买改革具体实施情况、赎买改革模式和赎买改革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得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存在赎买缺乏法律依据和实施标准、重点区位成过熟龄人工商品林赎买任务紧迫、资金缺口成为改革实施最大瓶颈、赎买后续经营管护难度较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优化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新集体林改的主要制度创新者及其利益,对新集体林改的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剖析,进而得到如下结论:新集体林改属于政府主导型,具有"自上而下"推动的特征;政府与林业主管部门推动了宏观与中观层面制度创新,而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林业经营主体从事微观层面制度创新,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虚化、弱化,其职能多被村委会代理执行;新集体林改的驱动因素包括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因素两类,前者包括多种利益追求、经营效率提升与农户权益保护,后者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对林业需求的变化。在上述分析结论基础上,提出了深化集体林改的目标设想及推进深化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辽宁省、陕西省、湖南省及福建省200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利润最大化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和机会成本理论的收入水平测算法对林地适度规模进行测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集体林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运用两种测算方法得出的各区域林地适度规模并不相同,林地适度规模区间值比确切的数值更为合理;农户实际林地经营面积与适度规模测算结果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农户受教育程度、林业收入所占比例和林业补贴这3个因素对集体林地经营规模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地方政府应明确适度规模区间,采取教育培训等措施培育林业规模生产经营主体,设立林业专项补贴制度来保证农户资金投入,引导经营主体流转林地以实现林业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了我国农村林业投融资政策的变化,选取福建省永安市、浙江省龙泉市和辽宁省本溪县作为调研区域进行调查研究。调研结果显示:(1)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3个调研区域不同利益主体积极探索和参与农村林业投融资改革,并取得一定进展;(2)不同区域农户的林业投融资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异;(3)农村林业投融资政策尚存在林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林业贷款使用非林化现象严重等迫切需要改进之处。应不断适应当地林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创新农村林业投融资模式,同时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林业相关产业的扶持。  相似文献   

9.
在论述福建省4个地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上,认为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的投融资需要5个方面的紧密配合:政府财政支持,金融信贷扶持,融资渠道多元化与融资结构合理化,资金管理高效化,收储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西省、湖南省和福建省943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方法测算农户家庭的林业生产效率并分析非农就业和经营模式对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采用HLM方法检验经营模式对非农就业与林业生产效率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江西省、湖南省和福建省3省的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效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存在群组差异性;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的林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联户经营可提高农户家庭的林业生产效率,并在非农就业与林业生产效率之间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年龄、受教育程度、林业培训、林地细碎化程度、林业劳动力投入、林地经营面积、林业补贴和地区差异是影响农户家庭林业生产效率的稳健因素。  相似文献   

11.
根据演化博弈理论,构建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探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生态补偿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在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利益驱动、决策行为和依据以及主体间交互作用下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在不同情境下影响林农和地方政府演化博弈均衡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两大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和策略演化方向依赖于初始状态及其演化路径,并与博弈矩阵的参数有关;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可持续性;作为项目的直接实施主体,林农的积极性与响应度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构建政府主导、林农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以商品林农户、公益林农户和兼有林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分析从林业生产过程和投入产出两个维度客观揭示3类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特征及差异。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商品林、公益林和兼有林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整体趋势比较积极,但在造林、管护、采伐行为及林业投入产出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建议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剂等方式形成商品林、公益林差异化经营优势,确保农户利益的同时,更好的贯彻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理念,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自治区森林保险自2013年正式启动试点工作以来,虽然森林保险的覆盖率稳步增长,但仍存在森林保险发展极不均衡、商品林参保所占比例偏低、保险产品尚难以满足灾害恢复需要、部分市县配套保费补贴压力过大、现行招标模式未能形成有效市场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内蒙古自治区森林保险的发展。为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森林保险高质量发展,必须丰富和创新保险产品,提高商品林参保意愿;提升灾害风险区划和费率厘定的科学性;调整保费补贴标准,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优化完善招标机制,提高保险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首先,通过对在公益事业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阐述,以天然林保护事业发展的成效为背景,提出天然林保护公益事业的目标内涵、功能内涵和意义内涵。然后,通过对比分析公益事业和天然林保护事业的基本特点,提炼出天然林保护公益事业具有外部性、社会性、共享性、无形性和福利性的本质特征。因此,立足创新视角,从制度创新、运作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融资方式创新的角度,提出天然林保护公益事业建设的若干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法理上存在明显的法律冲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介绍福建省在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如下游补上游的创新,超前的分级保护,补偿类别的细分。对这些做法进行法律评价:下游补上游是市县政府履行一部分补偿基金筹集职责的好办法;比国家早四年多提出对公益林的保护分三个等级;分析存在的不足,如没有补偿标准的增长机制,补偿标准大幅落后于相邻省份;模仿中央财政管护补偿的模式,使得征用补偿落空;国有公益林得到了不应得的征用补偿(即产权损失补偿);没有专门的公益林补偿管理机构;公益林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位阶不合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城自然保护站水源涵养林现状及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分析,针对森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林业经费投入不足、森林资源保护压力仍然较大等存在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找出古城自然保护站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依法治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封山禁牧、科学管理,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推广节能措施,减轻对森林资源的获取;生态移民,减轻生态环境的人为压力;培育和扩大森林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双变量Probit模型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对浙江省丽水市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地区255个林农的贷款可得性、内在联系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0.39%的林农对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有需求,11.76%的林农成功获得贷款;丽水试验区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存在供给范围较窄、公益林小户和大额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负担、公益林面积、贷款期限是影响林农收益权质押贷款需求决策的因素;在需求约束下,年龄小、受教育程度高、公益林面积大、优质存量客户的贷款可得性更高,并且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的可得性更依赖于林农家庭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8.
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阐释"两山"理论的新时代内涵,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分析法、质性研究法,分析"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路径及其运作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路径。结果表明:"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模式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是以生态资源为基础,通过精准调查,在明晰生态资源产权的前提下,运用经济学方法对其价值进行核算,以直接或者间接利用权属交易、生态服务交易、产业化等方式将生态产品货币化。因此,应该建立市场化生态要素产权制度,引入市场经营主体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公私合营"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以便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得以可持续实现。  相似文献   

19.
生态公益林作为我国政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使用浙江省的农户调查数据,使用Heck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生态公益林面积和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偿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生态公益林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农户劳动力转移,但是生态公益林补贴与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倒U形关系,即随...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古林法的伊春林区不同等级森林生态区位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和《关于黑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编制说明》,构建了以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级指标的生态区位测度体系,并对伊春林区内国家一级公益林、国家二级公益林、国家三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和商品林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国家一级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255,国家二级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202,国家三级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193,地方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185,商品林生态区位重要性是0.165。这个研究结果可以为下一步对伊春林区森林生态资产价值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