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对黄淮海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效益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以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为对象,运用实地调查法、统计学法、净现值法等方法对其农林复合经营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全面了解农林复合经营的基本概况及多种效益。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农林复合经营的基本理论对黄淮海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的现有模式总结分析,并结合典型案例,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个角度进行评价,以期对黄淮海地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选择进行综合的总结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农林复合的经营模式对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效益都有所提升,因此针对如何推广农林复合经营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是传统"枣粮间作"的复合经营模式,受古代朴素系统思想影响而产生,蕴含众多朴素的系统思维元素,又为现代系统观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基础与实践经验,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郭伟  丁舒 《农家之友》2009,(19):4-5
本文将近几年我国关于农林复合经营的一些报道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包括:(1)目前我国农林复合经营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发挥生态效益为主、增加农产品的多元化和多元化经营模式;(2)针对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农林复合经营不仅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具有优势,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附加值也是其独有的特点;(3)林农互促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农林产品的产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带动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帮助;(4)以林农为主的多种经营措施能给模式实行地区带来更多元的经济来源,发挥林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可以达到改善环境,推进生态建设的作用。同时,本文对我国目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效益最大化有待进一步研究等今后可能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生态补偿机制的深化改革,将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结合《意见》内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构建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的补偿机制。二是进一步强化技术保障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综合体。加强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如耕地质量提升与保育技术、农业控水与雨养旱作技术等。三是进一步规范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经营模式。出台正面激励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生产行为绿色清单和负向约束的生态农业生产行为红色清单,规范和提升绿色产品标识的应用。四是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培训与绿色发展教育。提升公众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积极培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绿色产品消费市场。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西部农林复合业及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林复合业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以及对吉林省农林复合业经营模式及经济效益的讨论和分析,提出适合吉林省西部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农林复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林下经济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是今后发展农村绿色经济的主要力量。但是实际发展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云南省几种主要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并且对每一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下进行了效益和成本分析,总结出目前云南省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主要存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技术水平不够;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不足,销售渠道单一;林下产品竞争力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是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之一。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不仅在于提高技术效率、提供政府补贴,更要创新经营模式,形成基于市场的长效发展机制。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产业融合"、"商业化运营"等理念,将经营模式创新作为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重要切入点,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农场-机构"计划、社区支持农业、预售制农业等生态农业主流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生态经济效益,提出推进生态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范生态农业标准和生态农产品认证、强化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人才支撑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农林复合业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以及对吉林省农林复合业经营模式及经济效益的讨论和分析,提出适合吉林省西部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的农林复合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生态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史,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从生态农业的实际效果来看,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持续研究与推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温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果树占地面积大、占农业产业的比重大,基于果业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综合效益,从果业现状来看,生态农业多为"点"状工作,仍缺乏"面"状地域性的规范化、系统化设计,也存在配套技术方案的缺失现象。为了改变果业生态农业的现状,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甘肃天水地区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优化形成了适宜于西北半干旱区生态果业发展的区域化指导模式——基于果树生产的六大系统循环型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以村(社区)为主要规划范围,通过产业链将基础工程系统、水资源系统、果园生产系统、养殖系统、加工系统、服务业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环境与城镇环境的物能双向流动;通过各系统的技术与规范控制,使产品安全、优质,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试点形成了几种适合于农户、合作社、社区组织运行的典型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可为同类地区果树产业领域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系统论、分工深化等理论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探索生产性服务在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形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法 文章在梳理生态农业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理清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生产性服务等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并以江西林下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为例,探索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及三产融合实现方式。结果 (1)生态农业产业化需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拓展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等多种生态模式;(2)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提供,注重生产性组织培育和支持;(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践行生态农业认证机制和生态农业绿色清单制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探索和江西现实依据。结论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必然选择,而生产性服务则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农林复合经营区域分析农林复合经营区域是一个土地经营区域,是农林牧诸业兼营的土地利用体系。农林复合经营除了必须依据农、林、牧诸业自身特点外,还必须把农林牧诸业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有效配置。从生态关系看,林业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态防护功能;从社会经济关系看,林业对农牧业发展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林结合的发展方式。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生态农业的概念、效益评价、构建方式、发展趋势,并结合彰武地区的气候特点,构建了适合彰武地区的森林生态农业初步模型,旨在为农业良性循环发展提供模式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农户农林复合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省6个县(市) 30个村300位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农户农林复合经营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耕地面积、项目支持对农户农林复合经营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却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从农户特征、资源禀赋特征、技术特征、政府出台政策4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林复合经营的政策建议: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年龄较大户主转变观念,助力农林复合经营发展;规范和鼓励林地、耕地流转或联户经营,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形成农林复合经营规模经济,推动农林复合经营产业化发展;通过项目支持建设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参与农林复合经营,促进示范基地健康有序发展,创新技术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调整资金补贴,规范资金有效使用和统筹管理。  相似文献   

14.
林下经济是充分借助现有的林荫优势和林下土地资源,利用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展开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让农林牧各业将协调发展、循环相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顺利实现的生态农业模式。分析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新常态下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分散化经营与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戴锦 《农村经济》2004,(12):55-57
本在阐述西方生态农业基本特点、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背景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生态农业的两种基本经营模式——分散化经营模式和产业化经营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享有"中国中华绒螯蟹之乡""中国名茶(绿茶)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全区农林系统坚持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压舱石",跻身"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级亩产吨粮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航灯",荣膺"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农产品出口十强县";坚持以绿色发展为"生命线",晋级"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相似文献   

17.
基本观点:(1)农用林业的形成和发展与经济体制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我国正在进行的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经济改革是农用林业问题研究的基本背景;(2)农用林业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历史性,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着农用林业发展的规模、水平和趋势。基于上述观点,从江苏省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对江苏省农用林业形成,现状及发展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以江苏省典型区域和典型模式——里下河地区农林多业复合经营模式为例进行了具体的经济分析和评价。结论:(1)江苏省农用林业的发展方向及强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与水治理的关系;(2)江苏省人多地少,农林多业复合经营模式对滩泽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很难为当地农民自觉接受和推广;(3)江苏省属发展中国家的较发达地区,农用林业的主要发展取向应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乡村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文采用参与式农村社会调查法,对江苏省高邮市三个典型案例村(少游村、邓家村、京汉村)的"虾-草-鹅"生态农业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发现,高邮市"虾-草-鹅"模式符合农户意愿,实施成效显著,农户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强、经营组织多元化、社会化服务逐步健全。随着"虾-草-鹅"模式的推广,如何优化养殖模式、加强农业部门衔接、规避市场风险、探索现代经营模式,将成为增加农户参与度、促进模式进一步推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农业部今年向全国征集到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目前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模式,并正式将此十大模式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农业部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这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是: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及胚胎技术;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农业最早于上世纪20年代在欧洲兴起。近年来,生态农业的研究、试验和推广,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很早形成了精耕细作、用地养地、桑基鱼塘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模式,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上世纪80年代,在借鉴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我国生态农业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