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成长 《新财富》2005,(1):22-23
本轮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是内生型投资需求和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市场化投资主体和行政式调控手段的矛盾;上游行业投资内循环和下游行业需求约束的矛盾:中国大进大出式贸易结构和维护全球资源品供求平衡的矛盾。目前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2005年宏观调控仍将延续,货币政策基调依然适度偏紧,利率、汇率调整将首选加息。预期经济增长将继续向8%的合理增长水平回归,全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8.7%。  相似文献   

2.
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建华 《中国物价》2005,(7):63-65,68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房地产市场的冷与热,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繁荣,能拉动国民经济增长,非正常的发展,则会给国民经济带来直接的甚至严重的冲击。因此,认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的,把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方向和调控力度,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保持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对投机性的需求予以坚决抑制,宏观调控的方式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在提高调控政策本身准确度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解决住房公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反思与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房地产宏观政策调控、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入手,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本身的问题、房地产宏观调控引发的问题及房地产宏观战略调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并提出弥补政策调控的不足、完善调控机制,引导住房需求、保障住房权利及创造宏观调控法律环境等调控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2004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及2005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快速回落,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求形势逐步得到改善。但各地房地产价格仍然较大幅度上涨。2005年在继续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下。房地产投资、需求将平稳增长,价格涨幅趋缓。2005年调控的重点应该从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转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稳定房地产价格上。  相似文献   

5.
王三忠 《四川物价》2004,(10):18-20
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钢铁业似乎注定要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经济快速增长,投资持续扩大,需求不断膨胀,钢材价格上扬,各类钢铁项目蜂拥而上,钢铁生产有虚高的迹象;针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中央以“江苏铁本”为突破口,实施宏观调控,钢铁在这次宏观调控中首当其冲,成为重点的调控对象,  相似文献   

6.
《商》2016,(3)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期,我国宏观调控需要将区间调控,相机调控,定向调控以及精准调控有机结合,并将调控重点由需求适当转向供给侧改革,以促进经济的恢复与新增长。  相似文献   

7.
刘谚武 《商场现代化》2008,(18):185-186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投资过热、投资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党中央相应提出了努力缓解投资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要求。对于落实这样的要求,除去一贯的利率调控、信贷调控等等金融调控以外,包括治理收入差距扩大化在内的收入政策调控,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6年,国家适时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2007年,为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的成果,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增长,一方面,要加大制度层面上的改革力度,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另一方面,要在短期调控政策层面上继续实行“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内容,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方面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9.
回顾一年多来的经济运行,宏观调控已从经典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走向了以产业政策为主导的非经典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产业型调控”。我们认为“产业型调控”对抑制部分行业投资热在短期内是有效的,并在事实上中止了加息的可能,不同产业也呈现出冷暖不均的投资趋势。而从长期来看,市场的调控才是对资源的最根本的调控,市场调控可以导致产业革命,刺激新的技术创新,解决中国增长与资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梁红  马骏  李璐 《新财富》2004,(10):36-38
2005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劲而稳定的增长。推动这一增长的两大主要力量是:国内市场强劲的需求和逐渐超过投资的个人消费。但是,要保证宏观调控政策有效而不过度,中国迫切需要从行政指令性的调控向市场化调节转变。这一转变若推迟,2005、2006年的经济增幅和通胀回调的风险将增大。  相似文献   

11.
《农机市场》2004,(11):1-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4年第三季度例会日前召开。会议认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平稳,继续向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部署,金融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总量调控,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总的来看,所采取的货币信贷政策措施已见成效,目前货币信贷运行态势总体上符合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的取向。  相似文献   

12.
着力化解突出矛盾 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第3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增幅仍呈现回落态势,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继续显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突出问题。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下一步宏观政策的重点,应是在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适当调整调控的力度,放松部分行政性管制措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诸建芳 《新财富》2006,(6):22-2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产能过剩和少数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此,4月下旬以来,中央各部委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根据目前投资增长态势,政府再下重手调控的可能性已经降低,对宏观调控的预期不应过分悲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巩固当前的调控成果,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整个经济由快速增长向稳定增长转变,明年宏观调控仍要继续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导向,坚持适度从紧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更加重视扩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明显大于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消费需求的增加不仅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更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体制、机制转换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在构成GDP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不仅是真正的最终需求,而  相似文献   

16.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形势。刚刚经历了经济危机的冲击,短时间内又面临通胀的压力。冷中有热,热中带冷,冷热难辨,宏观调控面临两难选择,彰显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给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增加了困难。结构失衡是造成宏观经济不均衡的根源。只有标本兼治,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上下功夫,才能突破当前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新华 《市场周刊》2004,(18):1-1
最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于各级政府而言,必须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积极行动,切实贯彻落实各项调控政策措施,解决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我国经济形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2006年,从我国经济周期性因素和三大需求变化看,经济增长率将有所回调,但仍会保持在高位。宏观调控既要解决好产能过剩问题,又要避免投资反弹。为此,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要扩大消费需求,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宏观调控下一步:回归参数调控和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紧绷的市场出现了少有的乐观气氛。确实,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数据对于宏观调控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印证:GDP增长9.7%,消费价格却控制在3.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仍然高速,而物价却保持稳定,因此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在近期应不会出台。难怪市场因此面露微笑。但是,宏观调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远去,随后的宏观调控的走向仍将构成未来中国经济运行与市场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从2004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谈论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显然为时尚早,最令人担心的增长断裂与崩溃却也未必真的出现,中国经济在激烈的宏观调控后如今正处于最微妙的短暂平衡之中。展望未来宏观经济的变化,宏观经济既有持续下滑并出现经济由热过冷这种令人担忧的可能,也因经济体中蓄积了太多的热量而有值得警惕的迅速反弹的可能,同时最大的一种可能以及最好的一种前景也在向人们招手。那就是经过短暂的激烈波动后,经济在低物价下实现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增长,从而真正实现宏观“软着陆”。中国宏观经济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看得见的手”何去何从。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抉择就是,是继续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一路前行,固守目前主要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着力点、以产业政策为取向的“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还是相机抉择。灵活变化,逐步退出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转而采用市场化的调控措施,适时转向参数调节和市场化调控。就如同是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行政和市场型调控的抉择亦是当前宏观调控进程中生死抉择。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市场如何变化,很大程度上就将取决于今后的宏观政策理念和操作。在2004年6月号的博士咖啡报告中,我们在国内最早预言,由于本轮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宏观调控将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而眼前一段“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期,不过是宏观调控的间歇期,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本轮经济上行的力量并未消失,诸多隐忧与陷阱仍然存在,各种博弈力量伺机而动,宏观调控还将大大发挥作用。但只有以变应变,以动制动,以最小的成功寻求最高的效率,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出口税收足经济宏观调控的杠杆,是出口增长的调控手段,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日的的。出口税收政策特别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突出了国家对重点行业的宏观调控,对保证我国经济安全,增强我省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外贸出口,增加就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