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本研究从经济总量、人均经济量、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鑫鑫 《商展经济》2023,(12):137-140
ESG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理念,不仅可以赋能企业探索长期可持续发展,还能指导资本进行可持续投资。在“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ESG理念逐渐受到中国市场的强烈关注。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理论,结合山东省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山东省ESG协同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选取H公司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实证经验,以期进一步推动山东省低碳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窦丽蓉 《商业科技》2014,(18):122-123
本文从经济周期、三大需求、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处于经济下行周期的山东省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需要减少对投资的过度依赖,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山东省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结合国际经合组织的通行做法,采用频域滤波方法以山东省为例构建中国区域经济景气指数,为区域经济监测提供了重要工具。统计分析表明,山东的经济波动与全国高度相关,而且从时序上是同步的,山东经济的内在稳定性较强;山东与环渤海经济圈省份的波动协同性较强,波动特征与辽宁较为接近。本文的研究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制定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5.
梁娟 《商业时代》2012,(12):136-137
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既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山东省建设生态大省的发展目标。文章指出,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解放思想为基础,政策引领做保障,企业生产是根本,以及发挥家庭和个人生活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是中国一个沿海的经济大省。山东半岛又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泰山巍巍,黄河滔滔,海域辽阔,地宝物丰。那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丽的风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已蜚声中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8年山东半岛被国务院确定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山东省在经济、文化、对外贸易、科学技术、旅游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其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7.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有一个由非均衡发展逐步走向均衡发展的过程,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是山东省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以建设蓝色经济区为契机,提升和明晰山东半岛经济发展战略,对山东省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推动山东省区域经济在非均衡条件下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实现错位发展,应根据市场经济需要,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特点和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山东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强化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的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半岛城市群的衔接与发展;发挥蓝色经济区对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山东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蓝色经济区及半岛城市群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衔接与融合,推动蓝色经济区及半岛城市群经济圈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加强蓝色经济区及半岛城市群与其他经济圈的协同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山东省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贸易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模式。本文以山东省2000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对山东省贸易依存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的贸易以出口贸易为主,出口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比进口贸易要大。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同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有较大上升空间;山东省的贸易依存度与贸易出口依存度对经济增长有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出口贸易依存度,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解释力度,贸易进口依存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山东省应积极发展出口贸易,以进口贸易为辅助,加速构建对外贸易促进体系,利用服务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学模式,迅速被世界各国所采纳,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山东省的GDP位居全国前三,应率先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高效、健康的低碳经济体系。通过对山东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借鉴经验为切入点,探讨山东省地方政府如何转变和重塑经济职能,并且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山东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902.45亿元,在十七年的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7%,2020年山东省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到10190.58亿元。为了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利用山东省2003-2019年的农业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探析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促进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农业投资,所以应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业劳动者综合素质及加快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山东省古代为齐鲁之地,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巍巍泰山在这里雄峙而立,滔滔黄河从这里奔流入海。座拥沿黄河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的交汇点及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结合部,山东省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诞生地,山东省锦绣壮美,资源丰富,人文厚重,名人辈出,历史旷古久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东省和上海市为例,对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进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1991年是山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的"门槛点",金融发展水平是其重要的"门槛条件",山东省现阶段正处于供给引导型的经济金融发展阶段;而上海市处于需求跟随型阶段,上海市经济金融化程度较高,是山东省长期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对山东省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背景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和谐,更加关注经济的绿色发展。本文利用1981—2014年衡量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数据,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VAR模型,对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双向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根据模型预测出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山东省经济的绿色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经济吸引力模型,采用行业经济数据,分析北京市和上海市对山东省经济影响力,并进一步指出两市对山东省的经济带动作用。分析得出北京市和上海市对山东省的经济影响力总体一致,但是对不同领域的影响却明显不同,山东省应有侧重地加强同北京市和上海市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山东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特征,并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最后,本文将指出协调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把山东省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鲁东地区、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南地区。通过对四大区域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人力资源、资金因素及其他因素的研究,分析山东省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结合山东省各区域实际情况,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区域特定方向差异指数方法对山东省经济进行测度研究,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将山东省分为5组,分别为山东省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其他城市以及山东省沿海城市--内陆城市。其中山东省半岛城市群--其他城市这一组的差异指数总体来说最大,其次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的差异指数,最后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差异指数。根据计算出的差异指数和相关数据可得知山东省东部地区得益于其优良区位以及政策发展,经济情况一直处于优势。但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山东省西部地区也在逐渐拉小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8.
《商》2016,(9)
山东省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其次指出了山东省产业结构发展中的问题,最后,本文给出了改善山东省产业结构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活动发生的载体,现代铁路运输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支持经济增长,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铁路运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山东省为例,从山东省的经济与铁路发展的相关关系出发,结合政府的相关政策,论证了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商》2016,(2)
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能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同时县域经济的增长又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分析山东省当前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