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江苏省宿迁市坚持把扶贫改革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围绕缓解相对贫困、促进共同富裕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主题,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机制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改革创新成果。十三五以来,全市已有28.59万低收入人口、10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脱贫率分别达45.3%和55.3%。产业发展,在促进增收致富上着力。一是发挥农业这个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2.
3.
走向共同富裕的解决相对贫困思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国内外相对贫困研究文献和国外相对贫困治理实践的梳理,以及对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读,本文论述了中国中长期进程中解决相对贫困的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可以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在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框架下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目标;为了充分满足贫困和社会进步监测以及减贫政策需要,中国现阶段可以制定多元的相对贫困标准体系;中国解决相对贫困应坚持国际上普遍采纳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保障"三支柱"战略,但需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必要的调适,尤其是应继续坚持发展支持战略与政策导向;相对贫困治理需转向常规化,对大扶贫格局进行优化,实行制度化、法制化的贫困治理。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CFPS2018年微观农户数据,从相对贫困发生率、相对贫困深度和相对贫困强度三个角度测度了农村贫困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robit和门槛模型分析家庭劳动力就业结构对相对贫困的减缓效应。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分配中增加非农就业人数能够明显减缓相对贫困,但其减贫效果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当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占比较低时(14.29%~20.00%),其对这部分家庭的相对贫困减缓效应较高,超过这一占比,减贫效应有所减弱;分析影响机制发现,家庭劳动力分配中增加非农就业人数可以促进收入增加、降低收入不确定性进而减缓相对贫困。因而,应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持续做好低收入家庭的就业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正处在决战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阶段,扶贫工作转型提升是减缓相对贫困的内在要求。2020年江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目标后,扶贫工作将呈现新的特点。扶贫方式从攻坚战向持久战转变,更加注重缓解相对贫困 相似文献
6.
2020我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即将实现,但脱贫攻坚总体目标的实现绝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现象的彻底消除,农村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2020以后我国农村扶贫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和阶段,农村绝对贫困消除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随之呈现,新阶段可能会凸现出新特征新情况,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反贫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2020年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了共同富裕的伟大道路。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现在消灭的仅是绝对贫困,要想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和解决相对贫困的近期需求,乡村振兴无疑是实现二者目标的必然之路。为牢固树立此信念并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共同富裕与相对贫困进行了全面阐释和梳理,以切实提高对国家“两步走”战略目标的深刻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以乡村数字化发展为嵌入点,分析对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内在机理,结合实证方法剖析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影响效果、作用机制、差异表征与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乡村数字化可显著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影响效应为-0.13。(2)乡村数字化可通过提升家庭非农就业水平和社会融入度减轻自身贫困程度,两者的中介效应分别为16%和24%。(3)在未接受政府补助、贫困程度较高以及从事非林业生产的家庭中,数字减贫能发挥较大功效。(4)我国各地区农村贫困程度存在显著的省际空间自相关,乡村数字化发展会缓解本省份和临近省份的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文章从促进就业和融入度两方面揭示数字减贫的内在机理,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乡村数字化减贫的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并从家庭是否进行林业生产活动等角度分析数字减贫的差异表征,丰富现有减贫研究方法与视角,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新思路。文章得出政策启示:培育农户新型职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广泛设立农村就业岗位,建设数字化社交平台,强调物质经济援助与激发自主能力并重;积极培育林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与相关宏观经济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城市规模视角下数字经济规模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城市规模集聚效应下,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扩大会显著减缓农民工相对贫困。一方面,借助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城市数字经济规模扩大能有效提升农民工工资收入水平,发挥减贫效应;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规模扩大在通过促进农民工非工资收入增长,发挥减贫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数字鸿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红利更有助于缓解大城市拥有初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和高数字素养农民工的相对贫困,并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数字鸿沟。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各地区应在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就业创业“孵化器”作用,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还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农民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互联网技能和数字经济素养。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通讯》编辑部 《自然资源通讯》2021,(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 相似文献
11.
<正>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地处浙西南大山区,号称"浙江的西藏",一直是浙江省扶贫开发的主阵地。2015年,景宁与全省同步"消除4600"的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开发从此进入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重点的新阶段。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自治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宁做出的"跟上时代步伐""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民族团结上走在全国民族自治县的前列""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指示精神为遵循, 相似文献
12.
摆脱相对贫困,既是民心所向,又是施政所指.本文基于CFP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等效家庭规模"加权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或分城乡)中位数40%时,国民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下降,以此标准识别相对贫困具有政策有效性.相对贫困是一种主观感受,其参照系一般是同类户籍的群体,这种相对剥夺感会给国民的生活信心与心理健康带... 相似文献
13.
14.
相对贫困群体的主体性随着反贫困实践的深入越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反贫困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总结和时代要求共同地指向,在我国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激发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将是实践的重要支点之一。由于中国的贫困治理与循证实践在此前已展现出相当的契合,故我们将农村相对贫困群体主体性放入循证实践框架中进行分析。循证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框架在横向上展开为四位一体的主体互动关系,纵向上要求实践对象的全流程在场。这一治理框架的提出,是对乡村治理机制的创新。在此框架中,农村相对贫困群体的主体性一方面是积极配合其他主体进行循证实践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向其他主体进行身份转化的潜能。引入发展的眼光研究该群体的主体性,是对精准扶贫时期循证实践研究的突破。最后,在激发路径上,可以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进行实践项目吸纳和社区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合理转型。 相似文献
15.
目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交汇阶段,因此有必要重视研究贫困边缘人口返贫防治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分析贫困边缘人口的相对贫困处境,进而为巩固脱贫成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破除城乡隔离、促进城乡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围绕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为新阶段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和体制机制的制约。文章在梳理新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基础上,重点围绕新疆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城带乡作用弱、县域产业优势小、要素流通不顺畅等实践挑战,建设性提出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农村农业全产业链、补齐城乡融合发展短板五大实践进路,开创新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农业战线“二十面红旗”之一、省级“双文明”村——繁峙县城关镇北城街,是一个拥有3090亩耕地、768户、2162口人的典型的城区村。1981年,这个村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1万元,粮食总产量58.5万公斤,集体固定资产27.6万元,人均收入85.4元。改革开放十五年来,这个村在党支部书记姚世清的带领下,以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为途径,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