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改革,推动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建立自然资源市场体系是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文章在讨论自然资源市场建设的相关概念、总结我国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基础上,指出我国自然资源市场存在的市场发育程度不一、交易规则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等关键性问题,并按照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和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对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城乡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将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城乡要素市场结合思考,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滞后,市场在城乡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待于提升,城乡二元制结构与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矛盾。因此,应加快推进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城乡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资本市场普惠乡村振兴,培育城乡统一数据要素市场赋能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破除各类要素市场在城乡区域间的多轨运行和分割,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现城乡要素市场有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技术和人才三大要素的推动,在这三大要素市场中,资本市场处于关键地位,是调动、配置其他要素的桥梁和纽带。但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因此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2020年3月30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现就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基本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基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一立足点,认为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具有农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农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农村数据市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交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等特征。文章从激励农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技术;转变思路,拓展关注点,充分激发农村市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意味着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和核心任务。同时也意味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完善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已刻不容缓。土地乃社会经济发展最基础的要素载体,通过推进其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土地要素的有序流动,提高土地要素市场配置的质量和效率,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要素市场化改革在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中相对滞后,农地流转作为完善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如何影响要素市场化水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构建农地流转与要素市场化水平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引入劳动力市场与农业资本市场的间接作用,运用面板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农地流转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要素市场化指数相应提高0.108,但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劳动力市场在农地流转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作用,中介效应占比约为44.21%,农业资本市场发挥“遮掩效应”作用,遮掩效应占比约为3.72%。[结论]我国各要素市场是一个相互联动的交易体系,农地市场的发育水平能够影响劳动力市场与农业资本市场的发育水平。因此,需稳步推进农村各要素市场协同发展,尤其关注劳动力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育水平,发挥“1+1>2”的资源整合效应。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是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本文分别利用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技术的相关指标分析了单个要素配置绩效,并采用改进的生产函数测定了广东新农村发展要素配置的综合绩效,结果表明,土地、技术对广东衣业增长有正向作用,资本和劳动投入具有反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运用产权理论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探讨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政策史流变、经济学意涵和制度性创新。研究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历了由辅助性到基础性再到决定性的历史转变,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也经历了改革探索期、改革发展期与改革深化期。第二,土地要素市场化的经济学本质是土地转让权的赋予,赋予农户充分、完整且有保障的土地转让权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第三,未来的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要培育有效市场,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做好产权界定、产权配置和产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建设有为政府,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依托,做好数量管控、用途管制和市场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1.
杜珂 《中国改革》2005,(11):18-21
在10月23日中国体改研究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改革论坛”上,专家们就如何推动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激烈交锋,精彩发言不断。其中,在土地市场化改革的专题讨论中,四位专家的独到见解,澄清了人们头脑中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最为引人注目的观点是:明确权利主体是建立和完善土地市场的基本前提,只有逐步推进农民的经济和政治权益的落实,才能切实推动土地市场化进程,进而构建社会和谐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和农业资本投入越来越多,中国农业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基于要素配置效率的变化规律,农业资本深化存在1996年和2003年两个拐点。本文通过对1978—2012年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对于农业资本增密,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资金是正向作用,农业劳动力为负向;对于农业资金效率,农户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劳动力起到促进作用,农业信贷则相反。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资本深化的两个维度影响都不显著。通过阶段性回归分析发现,变量对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力度,其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影响的复杂性和阶段性突出。因此,需要通过资本深化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但是基于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和风险积淀需要有预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作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管理的先导引擎,在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大背景下,亟待从单一的社会自愿型政策工具向市场激励型、政府规制型和社会自愿型“三位一体”政策体系转变。文章运用经济学理论范式,分析了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的经济内涵和经济机理,提出了节地技术具有依附性、嵌入性、不确定性和独特性,以及市场化配置应聚焦配置目标而非手段等观点;针对当前节地技术模式在市场化配置及推广中面临的技术市场需求不充分、土地使用标准宽松、土地价格未体现节地技术价值、市场化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两方面,提出了促进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市场化配置及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亩均论英雄"土地配置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合成控制法(SCM)、双重差分法(DID)。研究结果:(1)"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了土地在企业间、产业间和区域间的优化配置,显著提升了地区经济效率,在考虑了一系列干扰因素后结果仍然稳健;(2)"亩均论英雄"改革通过规范土地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等路径强化了资源配置优化的经济效应;(3)这项改革通过改善工业要素投入,尤其是工业用地的错配和扭曲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有助于强化外向型经济发展路径,但在短期内会造成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失衡。研究结论: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需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地方政府要减少直接干预,发挥土地市场的价格机制与竞争体制。  相似文献   

15.
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视角,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商资本下乡会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即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2)工商资本下乡对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工商资本下乡后资本对劳动力的替换程度在两种种植结构中存在差异;(3)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粮食作物的劳动力资源流失和家庭劳动力的多部门配置,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要素的替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经济作物中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较弱;(4)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挥,从而摆脱传统农业低效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加完善的要素配置与管理体制机制作为支撑.土地利用计划的完善事关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对土地要素循环畅通和"双循环"新经济格局有重要影响.随着对要素配置中市场决定性作用认识的深化,当前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适应性与合理性成为热议话题.  相似文献   

17.
游斌 《农村经济》2023,(10):114-123
要素流动是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经济存在二元反差的结果,要素流动方向、速度和规模将重塑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要素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资本从农村流出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东北抑制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由于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存在资本抑制与资本排斥,资本流出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产生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流动率超过门槛值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变动态势,土地流动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强化。基于此,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促进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有序流动,成为城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18.
1.1 市场日益完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商品市场领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市场机制已经主宰了整个国民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市场的调控作用和调节功能已经从抵制、怀疑转为肯定、信赖和追求。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目前还处于行政主导、行政管制色彩浓厚的粮食流通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和期望都很高。另外,市场经济本身也要求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必须与市场内在要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市场化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是否对产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方法:理论剖析工业用地市场化发展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利用2008—2015年间20余万条工业用地交易数据及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进行滞后性影响分析以及区域差异比较。研究结果: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与工业结构优化度总体存在正相关关系,各分项指标结果有所差异;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引入区域虚拟变量与工业用地市场化水平的交叉项,验证了区域性差异的存在。研究结论:土地市场发展越完善,产业结构越高,且该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土地市场发展对劳动力结构优化度提升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的推动作用强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0.
提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但在经济体内部存在不平衡,比较突出的是地区间的不平衡及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间的不平衡。本文关注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并结合上海进行分析,认定上海城市土地市场已发展到准市场经济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