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龚秀全 《保险研究》2019,(4):102-115
本文利用2002-2014年CLHLS死亡人口数据,借助样本选择模型、两部分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首次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社会医疗保险对老人临终总医疗费用支出和自负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医疗保险既显著提高了老人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也显著降低了自负水平。不同类型的社会医疗保险对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影响存在差异,医疗保险类型对临终医疗服务利用具有直接效应,医疗保险水平发挥了中介作用。医疗保险覆盖率在死亡年份影响临终医疗服务利用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我国应该通过实行健康老龄化战略、加强死亡教育、发展临终关怀和完善医保监管等措施控制临终医疗支出增长以促进医疗保险可持续发展,并提升临终老人生存和死亡质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RALS)"的数据,通过对我国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与供给的分析,揭示出我国失能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供需之间的矛盾提出解决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13.02%的老年人由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表现为失能状态,需要他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失能的可能性加大;农村照料需求高于城镇,女性的照料需求比男性高出2.33%。大多数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照料为主;机构照料资源匮乏,结构失调;社区照料更是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于失能老人自身特征及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应建立以家庭照料为基础,社区照料和机构照料相融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生活照料及长期护理已成为老年残疾人的最大和最迫切的需求。然而,我国老年残疾人生活照料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老年残疾人福利机构供需缺口大、残疾人社区服务覆盖面小、服务项目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大部分老年残疾人的生活照料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仍以家庭照料为主。加快包括家庭照料、社区照顾、机构照料在内的老年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对老年残疾人的社会服务,使老年残疾人有尊严的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CFPS2018年微观数据,结合区域层面的宏观数据,实证检验了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老人照料的广度和深度均对中年农户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负面作用.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研究结果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家庭老人照料会显著降低中年农户外出务工、自主创业概率,从而对其土地转出行为产生作用.虽然社会照料服务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担家庭老人照料对中年农户的家庭负担,但是这种"替代效应"并不足以缓解家庭老人照料对土地流转的负向影响.异质性研究显示,东北地区中年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受家庭老人照料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成立"国家土地银行"、缩减"地域歧视",可以提升此类群体外出务工的概率及可能性,有利于降低家庭负担、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5.
基于劳动力流动理论,以家庭成员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假设,运用有序probit模型,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量老年照料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距离的影响。结果显示:老年照料对县乡村内短距离转移有促进效应,对县外市内、市外省内、省外转移有牵制效应且距离越远牵制效应越明显。异质性研究表明,老年照料对男性劳动力转移兼具促进效应与牵制效应,已婚女性因偏好于近距离转移影响不明显;“夹心层”家庭子女牵制效应显著。鉴于此,应凝聚“依亲而居”社会合力,挖掘本地非农就业潜力,构建老年照料服务多元供给体系,缓解老年照料压力。  相似文献   

6.
充足的老年照料服务人员供给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的关键。基于“护工荒”的现实,从老年照料服务人员供给与长期护理保险的关系、影响老年照料工资报酬因素两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发现,理论上长期护理保险可以通过增加机构、个体的支付能力来提高老年照料工资报酬,扩大老年照料服务人员供给,但已有来自部分国家的经验证据并不都支持上述结论。此外,照料行业的特殊性(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等)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工资报酬被低估,出现“工资惩罚”,而这可能是长期护理保险较难增加老年照料从业者供给的关键。据此,结合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方向,建议未来的公共政策要聚焦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待遇给付、照料质量监督以及照护机构高效发展等方面,以提高老年照料工资报酬水平,缓解“护工荒”。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界关于延迟退休对生育率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延迟退休、隔代照料和家庭养老的世代交叠模型,以考察延迟退休对隔代照料及生育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延迟退休一方面导致个体老年期收入增加,成年期预算约束放松,促使生育率上升;另一方面导致家庭赡养比率降低,并挤出老年人提供的隔代照料时间,从而降低生育率。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延迟退休对生育率的负向效应占据主导地位。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母亲延迟退休导致子女的生育意愿显著降低,而父亲延迟退休对子女的生育意愿影响不显著。机制分析显示,一方面,母亲延迟退休导致其隔代照料概率降低、隔代照料时间减少;另一方面,母亲延迟退休导致其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增加。由于经济支持的增加未能补偿隔代照料的减少,导致子女生育意愿降低。母亲延迟退休对女性、就业、未生育和低收入的子女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在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的过程中,政府应大力发展普惠、高质量的托幼服务事业,努力降低家庭在医疗、教育和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这将有助于生育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信贷排斥会降低农户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影响农民增收。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收入结构的视角考察了正规金融机构信贷排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信贷排斥具有显著的收入效应,正规金融的信贷排斥会使农户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农业纯收入下降。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传统的老年照料模式,家庭照料在欠发达农村地区正受到“少子化”和人口流动的冲击。与此同时,受制于“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福利照料模式和市场照料模式发育不良。一些地方尝试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等模式往往存在“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或可持续性差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发展类市场性质的“互惠养老”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村民自治组织,提供养老服务的村民,接受养老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人;参与各方因各有所“图”而结合,各有所“为”而促进机制可持续运行,最终达到各有所“获”的制度目标。  相似文献   

10.
非农就业是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支撑,从家庭老年照料视角研讨其对中年群体非农就业的长短期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爆发前后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依托,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实证检验发现,家庭老年照料对中年群体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一不利影响在疫情发生后更为明显;第二,通过考察老年照料资源的持续投入发现,中强度(一周3至4天)的照料模式有利于促进中年群体非农就业,高强度(每天照顾)的照料模式依然限制其非农就业;第三,良好的代际互动可以使得家庭老年照料从负担转为福利,从而帮助中年群体降低机会成本,增加其非农就业的可能性。由此,在逐步完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同时,也需注重构建和谐互惠的家庭联动关系,才能进一步削弱家庭老年照料对中年群体非农就业的不利影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1.
养老保障应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老年人支持体系。"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是养老的三个基本内容。本文利用国内相关的实证材料和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对我国老年精神保障的三个争议焦点——现阶段需不需要保、保什么和谁来保进行分析和讨论:(1)需要的满足并不只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还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发展状况。快速转型所带来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尤其是家庭结构的变迁削弱了我国传统的老年人精神支持模式。我们应该建立精神保障系统以维护老年人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2)老年人是由不同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程度等组成的群体,老年人的基本精神需要的界定需建立在社会福利的视角下——适度的、具备一定条件的需要,且与一定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相适应;(3)结合对福利多元各极在我国老年人精神支持中的作用和现状的分析,我们现阶段应建立一个政府主导的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老年精神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长期护理成为个人、家庭、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的重点问题。地区差异性决定了我国老年长期护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具有不同步性,完善老年长期护理体系应以现状和需求为基础。本文选择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均处在我国前列的浙江省17个县市为样本,对各类家庭的健康状况、老年人自理能力及老年长期护理现状(主要是生活方面)和效果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老年护理已成为普遍问题,当前以居家护理为主但护理效果不甚理想等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家庭进行老年长期护理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了各类群体需求的差异性,提出了建立护理需求评估标准、完善社区护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4年的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从9个测量指标中提取测度老年人“美好生活”的3个一级指数——安全指数、生存指数和享受指数,并合成老年人“美好生活”综合指数(BLI-E)。分项来看,生存指数、综合指数呈对称的正态分布,安全指数右偏分布水平较高,享受指数左偏分布水平偏低;分地区来看,各省份的老年人“美好生活”指数差异不大,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问题更突出;分组来看,老年人中女性比男性、农村比城镇、高龄与低龄、居家养老比独居或机构养老的“美好生活”水平更低。当前制约我国老年人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瓶颈是养老资源供给不足情况下的共享不均衡问题。建议加大力度解决我国老年人“美好生活”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着重解决不平衡问题,打造综合性、全方位的老年人“美好生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长期照护概念从"长期"和"照护"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从长期照护模式分类、长期照护评估机制、法律法规和保险制度等方面介绍各国研究状况,提出我国发展长期照护制度的建议:满足照护需求,构建合理的长期照护模式;发展老龄产业,培养优质的长期照护人才;健全法律法规,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提供护理津贴,合理分担财政负担;发展评估,及时干预老年人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背景下,社会对老年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不断增长,基于家庭保障的理念,本文将多元寿险模型推广到夫妻联合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了健康、轻度失能、重度失能和死亡的马尔科夫四状态转移模型,并在联合个体状态转移相互独立的假设下给出了夫妻联合长期护理保险定价模型.最后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微观数据,实现了...  相似文献   

16.
逆选择困扰了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原有的大病和重病保障之外,基于不同人口年龄需求设计一个有条件、有限度和有年龄差别的特殊医保待遇方案,让参保者在没有享受到大病重病医保待遇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一些与年龄相称的医保待遇.这一设计除了能增加参保的弹性,让各年龄群体都自愿积极参保,还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居民和医保的医药开支.此外,它还能促进基层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421"型家庭结构的涌现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隔代照料成为目前我国家庭照料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作为隔代照料提供者的老年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却经常被忽视。本文试图通过使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STATA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提供隔代照料与不提供隔代照料的老年人在日常活动能力障碍、自评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三方面的不同。研究结果发现,提供隔代照料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障碍、自评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三方面均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服务需求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不同城市的养老服务需求工作开展不同步。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面向吉林市离退休职工,就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安全保障、精神慰藉以及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对城市社区养老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城市老年人对专业化程度高、有专门管理机构、有持续资金投入的社区养老服务有较高需求,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强烈关注。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和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养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选取长春市老年居民消费及收入相关数据并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收入水平与老年人文化消费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老年人文化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不同收入阶层老年人的文化消费偏好存在差异;老年人个体异质性对其文化消费存在显著影响。因此,要有效推动长春市老年人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应注意挖掘低收入群体老年人的文化消费潜力,设计符合该群体老年人文化消费特点的产品,并施以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更加注重高收入组群老年人个体异质性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设计满足其个性化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从而满足老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