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至今没有完全取得预期成效,地方政府没有承担起应有的全部责任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对房地产业存在种种认识误区,部分地方政府要么把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责任与权利基本上归于中央政府。要么惟恐出台相关政策会有损地方利益。对宏观调控缺乏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为促进和保障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地方政府必须更新观念。走出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2.
毛箬 《财会通讯》2008,(12):8-9
房地产市场作为中国经济近些年来最为火热和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无论是从其行业规模、产业链条,还是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贡献率等各方面来看,都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行业之一。虽然中央政府因为担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过热”,有可能引发“泡沫”,因而在各项“救市”措施中,并未明确指明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救市”,但各省地方政府在保经济增长和就业等多种经济和社会压力下,仍旧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明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我国房地产公共政策和相关利益集团对房价的影响发现,房地产公共政策失灵和制度变异是催生我国高房价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主体、市场管理者、相关制度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是房地产市场中的重要利益集团,其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寻租及寻利行为加大了房价上涨的速度。政策改进的主要思路是:提高政策及制度设计的科学化与常态化;在坚持住房制度市场化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和加强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4.
李宏彪 《会计之友》2012,(33):73-79
文章围绕房地产税制改革对房地产市场不同参与主体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从整个房地产税收、流转环节房地产税收及保有环节房地产税收对房地产市场中的消费者、房地产开发商、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可能产生的影响,建立相关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探寻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此次佛山限购放开政策的朝令夕改,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低估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心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成为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房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又面临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房价过高且涨速过快,泡沫较为严重,成为全社会利益矛盾的集中领域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  相似文献   

7.
涂丹 《上海房地》2013,(6):21-23
房地产业是否健康发展,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为了稳定房价和推动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防范可能产生的资产泡沫风险,中央政府频频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但调控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房价"越调越高"的异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利益博弈长期存在,并影响中央政府利益的实现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通过博弈模型的分析,发现必须依靠制度与法制来建立"中央为主导,地方为主体"的政府间新型利益关系,才能实现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利益博弈的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单位根ADF检验,对我国十大宜居城市中的九个城市(剔除桂林,数据不可得)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显示除青岛外其他城市房地产价格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泡沫。然后通过建立时变风险溢价模型和三变量VAR模型,对除青岛以外的剩余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泡沫进行了度量,结果显示:上海、大连、北京、广州、成都、杭州、珠海和厦门的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泡沫,其中北京、杭州和珠海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达到了30%以上,而上海、大连和厦门的房地产市场泡沫在20%以上,成都和广州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也在10%以上。使用该方法可以度量任何一个地区、省份、市区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度,可以为房地产商、购房人和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琳 《上海房地》2010,(4):39-41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房地产行业开放性问题一直是政府及学术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进入中国房地产行业做了相关的政策规定,国内众多学者也对相关问题作了有力论证.指出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利有弊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益集团的博弈与房地产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重庆房地产利益集团为例,分析房地产市场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特别是博弈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并提出了对地方政府这种行为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魏雅华 《企业研究》2009,(10):16-19
所有关心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利益相关方:房地产商、房地产业政府主管部门、买房人,都会对下面的问题有兴趣,并为此争论不休:中国的房子到底贵不贵?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吗?泡沫化的程度有多高?达是中国房地产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月10日,中央政府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展开了密集调控,这是中央政府一个月内第5次出手调控房地产市场。只是这次出台的政策更多、更全面。对于此番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在大家意料之中。房地产这个产业,让人喜欢让人忧。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也可以带来巨大泡沫。它既可以让居者有其屋,也可以让居者蜗居。凡是做决策,  相似文献   

14.
利益协调是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利益主体,其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及对区域利益格局的影响各不相同。基于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结构,三者形成了相互制约、良性循环的利益关联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利益协调,既要发挥政府作用,也要重视企业或者是以企业为代表的微观个体的作用和重要性,必须基于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行为特征和关系结构,构建包含多元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的利益协调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土地腐败与房价疯涨是孪生怪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月前,当国务院九部委联合发文稳定房价(“国十五条”),在发文单位中监察部赫然在列,显示中央政府新一轮的房价调控已有新的着力点——惩治房地产市场中的腐败行为。时至今日,撬动房地产市场的“腐败板块”正呈现出令人触目惊心的图景:已有多名副省级官员被“双规”,查处的不法官员基本都涉及到资金密集、“权力”密集的房地产业。在现行的房地产市场制度中,城市土地为国家所有,地方政府是土地供应和商品房供应的源头;土地由政府掌握,商品房入市也由政府掌握,地方政府是整个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在房地产市场的普遍过度介入,不但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研究双环科技超标排污事件案例,发现现行国有产权分级管理导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目标利益不一致,地方国有企业环境成本管控效力是其体现之一。中央政府规范环境成本管控,而一些地方政府则默许甚至支持其高污染现实,与地方国有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引人深思。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责、权、利及其政绩考核,消除利益的差异化,是增强地方国有企业环境成本管控效力的政治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房价过高问题,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是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从地方政府行为动机角度出发,运用博弈分析方法,认为调控政策的有效执行受到外部损失、房地产行业税收贡献率、相应调控政策执行成本及对房地产开发商超额利润的惩戒力度等四个因素制约。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应以经济为主要指标,以房价调控绩效为辅助指标,调动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调控政策制定与执行不统一的问题,达到对房地产市场有效调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调控的风向微转。 采访的相关人士大都称。中央政府将对现有房地产政策进行微调。 支撑他们做出上述判断是他们坚信,2012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放宽房地产调控不会导致2009年房地产市场“一飞冲天”的光景再度上演:与此同时.2011年房地产市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调控.已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及债务风险,由此增加经济放缓风险及相关的失业问题,正在引发更多的担心。  相似文献   

19.
2011年初以来的房地产调控,通过限贷、限购,迫使开发企业主动降价以缓解现金压力,同时通过保障房和体制建设实现房地产长期稳定发展。调控是利益重新分配的反复博弈过程。从博弈论视角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及购房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集合与支付函数。本文认为,中央政府的房地产调控存在常态化趋势,而随着博弈的深入,各开发企业之间的博弈将经历不同的阶段,体现为不同的博弈型态,最终是否走快速周转策略、走刚需路线,将成为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导致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不协调的原因之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中地方政府存在道德风险。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协调机制应该考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相容问题,在信息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利益与保障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权利这一社会选择目标的一致性。构建了关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协调机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激励相容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提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激励相容促进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协调机制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