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进种植业技术进步必须具有相适应的土地经济规模,但后者受物质技术、理论与政策、效益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在发达地区开发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都不宜缺少。  相似文献   

2.
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可行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是资源环境存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不变或者增加 ,尤其需要保持的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资源。土地 ,特别是农地作为人类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基础 ,其数量和质量的特征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大量土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在 1 986~ 1 995年这 1 0年中 ,我国耕地损失率达 0 .2 2 %。到 1 995年 ,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仅为 0 .1 1公顷 ,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在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农地规模经营的三个典型案例发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间存在资源禀赋差异,他们为达到资本优势互补,结成了复杂的"吸纳—依附"关系网络,进而重塑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而这种重塑在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与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两种模式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模式中,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势明显加快,中坚农民和普通农户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模式中,农村能人主要负责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关服务,中坚农民和普通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农业收益由多元主体共享。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模式所产生的阶层重塑样态表明,小规模经营仍有生存空间和发展潜力,通过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更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不断推进,一种新型的经营性农技服务形式——站办农场在江苏省的广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得到了迅速发展。建设站办农场不但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益,而且在深化农技推广服务,增强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效应,发展农场化良种繁育,实现品种纯良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发展很快。至1995年底,江苏全省有660多个乡镇农技站建有站办农场,占全省乡镇农技站数的1/3,办场760多个,经营面积近8700公顷,比1994年增加两倍多。农技站办农场发展势头迅猛,迫切需要我们对各地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引导与管理,使站办农场这一新生事物得以快速而又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7.
苏州农业素负盛名,生产水平历来较高。全面实行家庭联产包制以来,在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青壮年劳力大批转向农外产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苏州农业仍然没有出现大的起落。但是,勿庸讳言,苏州和其它经济发达地区一样,农业生产都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经济效益不高越来越突出。近几年,由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农业经济效益尤其是种植业经济效益呈直线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比较快,许多经济指标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破旧立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提供了一些新的情况和经验。本文试图从广东的情况出发,对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历程,作一些回顾、展望和探讨。(一)广东省改革开放16年来(...  相似文献   

9.
欠发达地区发展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我国的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相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农地超小规模分散经营而言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经营环境下,以某种方式集中适度面积的农地进行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源于苏南、浙江沿海、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和务农者收入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成效[1]。此后,理论界就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机制、发展条件、组织形式、规模界定等进行了广泛探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也进行了类似的实践,尽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通过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实现现行农地流转制度.本文以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河南西部的三门峡市为个案,针对河南西部地区的农地流转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地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其是否适度经营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模式,如何有效地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开展农地适度规模的定量研究,在分析农八师农地规模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计量模型,系统性地对农八师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农八师在新疆建设兵团中有较好的经济优势,通过计量模型计算得出农八师土地产出弹性为4.002 5,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721 4,每位兵团职工使用土地的最佳规模为9.79hm~2。[结论]新疆建设兵团农地规模经营要想达到适度规模要求,需要转移出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尽早实现兵团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营规模、地块数量和土地转入对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方法]文章利用中国家庭大数据库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库2017年全国8 695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经营规模、地块数量和土地转入对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1)经营规模对农药使用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扩大经营规模有助于农药减量;(2)地块数量对农药使用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药的过量投入;(3)土地转入对农药使用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在转入土地上的农药用量相对较大,土地转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经营规模的农药减量作用;(4)经营规模、地块数量和土地转入对农药使用强度的影响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结论]可以通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联耕联种模式、改善土地经营权益稳定性等措施促进农药减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广东正进行新一轮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部署,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农业的重要手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经营主体相比具有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和科技化的优势。文章将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划分为农垦集团、农业企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普通农户等6类,通过调查1 238个农业经营主体,评价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营收结构,分析不同类别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利弊,得出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化经营,发展适宜现实情况和当地环境的经营制度,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提高产品价值和利润空间,能更快地摆脱欠发达的经济地位的结论,并提出提高营商环境水平和大力发展物联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根据我国30年来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和未来人口城市化高峰期农村人地关系发展的初步展望,并借鉴日本、韩国的历史,提出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可以户均土地1.0~1.5hm2的规模为参考目标,户均土地规模扩大2~3倍,发展中等规模农户(即新中农),实现初步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因年老和残疾失去经营能力和向外迁移的承包农户退出农业承包经营的规模扩大机制,向退出土地农户的财政赎买土地,以及2027年第三轮承包重新发包的适度规模扩大途径。最后,指出了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为了揭示川西山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比较分析法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农民对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城乡结合部和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土地收益等差距较大。在此基础上,针对流转现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对承包经营权政策的宣传、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培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演变趋势和我国国土资源的特点基础上,从国土资源管理的行政资源配置、行政决策管理、行政职能分工、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权力转移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中行政结构关系调整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江阴市为经济发达地区代表,分析了该市通过合理的城镇化体系规划,强化中心村镇建设和积极实施土有偿使用等,初步实现了中心村镇的节地内涵式发展及其对农村居民的集聚作用;总结出值得其它经济发达地区借鉴的经验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演变视角,探索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欠发达农区土地利用转型。[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县凤凰镇铺前村为研究区,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GIS与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复原了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6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状况,揭示了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演变特征。[结果]30年来铺前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先后经历了快速扩张、加速扩张及缓慢扩张3个阶段,用地类型以住宅用地为主,同时出现了一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空间结构先后呈现蔓延扩张、跳跃式扩张、填隙式扩张模式发展特征;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的功能结构演变特征是农业生产功能逐渐弱化,出现微弱的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虽然经历稳定弱化和加速弱化过程,但是仍是主导功能,生态功能在中后期因内部用地竞争而明显弱化。[结论]通过系统的研究,揭示了30年来铺前村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为优化农村土地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边境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耕地利用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模型及Tobit模型从动静两方面研究了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分区域影响因素。[结果](1) 2008—2018年中国陆地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经历“小幅下降—快速上升—稳步上升”3个阶段,耕地利用综合效率高值区总体上呈“多点式”向“带片状”转变的态势,连片集聚度不断上升。(2)边境地区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波动幅度较大,由2008—2014年的“倒V”型反转向2014—2018年的“V”型增长过渡。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结果来看,西南边境地区>西北边境地区>东北边境地区,这与各片区发展的资源禀赋、区域定位等差异有关。(3)东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业劳动力,西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有化肥施用量、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机械总动力,西南边境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影响因素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20.
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耦合的两大关键要素.本文使用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法,借鉴现有协同路径在整合资源、产业发展、规避矛盾等方面的优势,旨在识别不同路径出现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设计耦合“乡土与殖民”农业的三大新协同路径:“并列统一”协同、“嵌套分块”协同和“层递集中”协同,安排确保新路径健康运行的适应性策略.每种路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整合节点,共同贯穿于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并列统一”体现“产业集群理论”中的打捆和兼容效应,产业发展混合中彰显特色,土地组织化整为零,较好地协调了大小、内外、先后业主间关系;“嵌套分块”体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适应和管理高效,产业发展分块择优瞄准高端,土地组织统一流转分块使用,较好地实现了五大要素资源的协同运作;“层递集中”体现“优势整合理论”中的分工和合作效应,产业发展兼顾混合特色与高端市场,土地组织强调逐级集中与多元,较好地动员了不同优势业主与五大要素资源的结合.“并列统一”土地组织成本最低、产业发展趋向于大型业主,“嵌套分块”土地组织成本较高、产业发展趋向于高端多功能,“层递集中”土地组织成本介于前两者之间,产业发展普适性较强,三者之间互补性强,在城乡统筹区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协同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活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