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重要指针 ,对此 ,我们要予以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就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 ,以实现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必须深入研究人的本性 ,从人的本性出发安排、组织、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什么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他曾经指出 ,人以其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白益民 《发展》2004,(2):42-43
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推进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发展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体现在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时间保证,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丰富和社会交往的扩大提供前提条件,为个人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空间。同时,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体现着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4.
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充分表现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这种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经济发展要做到能够有利于促进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这一要求,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适合指导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经济学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不能具体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建立新的经济学已成为必然。把社会生产关系与促进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发展经济学,要顺应时代的需要尽快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张春梅 《魅力中国》2009,(36):157-158
一、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2.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要求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之后,必须进一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解决在人的主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向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经济时代快速成长与转型之中,这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要想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跟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关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形态而言,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网络经济是一种高速、虚拟、全天候的经济发展运行模式。文章浅析网络经济形态和企业在面对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以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根本指针。用这样的发展观为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需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统筹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已从促进经济发展转向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与落脚点都应该围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需要,为人民群众素质技能的提高与潜能的发挥提供物质保障与制度保障。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建设中,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论以人为目的发展经济及新时期经济学的使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以及各国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新时期里,经济要以人为目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经济学家要正视经济学理论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现实经济发展的事实,研究现实需要与人类对全面发展的追求、研究现实经济运行的规律,认识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矛盾,以社会规定、资本和劳动“三位一体”的现实经济为基础,确立包含人的全面发展规定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弥补经济学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发展经济与就业是目标一致的一对经济概念。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坚持以就业为先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它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关系,才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社会发展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德育以人为本,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发展趋势,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充分实现学校德育的育人作用和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这一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们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建设以人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养分,同时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也体现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把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人不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认识过程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促进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邓君  青宇波  罗鑫 《特区经济》2005,(11):355-356
一、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我国科学发展观是在国外社会发展理论基石上,总结自身实践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外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手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同时,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高度统一,要达到这一目的需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4者的关系。2003年12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角度,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的不安全因素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安全增长;环境服务和舒适需求要求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这类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从人的经济价值提高的角度,能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的不安全因素要求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安全增长;环境服务和舒适需求要求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这类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发展观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新时期的道德建设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这一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我们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建设以人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养分,同时以人为本的道德建设也体现着时代的进步.这种价值观念体现了人的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教育对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素质"节点"实现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劳动力素质已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物化资本来衡量人的作用已暴露出了许多缺陷.本文尝试放弃一些生产函数模型的传统做法,提出以体现教育作用的劳动力素质作为增长要素的评价标准,这与将劳动力资本化的人力资本作为评价标准相比,必将是一种挑战,无疑对指导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