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构建投资银行声誉的静、动态分析模型,对投资银行、IPO质量与新股发行抑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和方法,对有关推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对投资银行的声誉与其承销的IPO质量之间的关系来说,1999年是一个分水岭;(2)影响投资银行声誉的主要因素是其综合竞争力;(3)IPO上市五日抑价与公司业绩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而主要受企业规模、发行比例、中签率、新股定价的管制程度、上市地点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佩  姚亚伟 《当代经济》2008,(3):130-132
本文通过构建影响我国A股市场新股IPO抑价的多因素模型对IPO抑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IPO发行抑价主要与我国新股发行机制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有关.要降低新股的IPO抑价水平,需要提高新股发行的信息披露程度、缩短新股发行日至上市日的时间间隔、增加新股发行的定价效率、规范和培育一批高质量的承销商.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2009-2013年A股上市的887只股票,研究了承销商声誉、需求、政府管制和其他发行特征等因素对IPO抑价的影响,发现需求对IPO抑价的影响最大,需求越大,IPO抑价率也越高,承销商声誉几乎不显著,政府管制显著,且有正向的影响.其他的发行特征表明:发行价格越低,IPO抑价率越高,承销商选择认购也会提升IPO抑价率.  相似文献   

4.
刘江会 《财经研究》2007,33(9):124-134,143
文章认为由于“机会主义”和“善意错误”的存在,致使投资银行在价值认证中面临“可信性”问题。文章利用C-F模型,探讨了投资银行声誉对解决“可信性”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分析投资银行声誉与发行企业质量、IPO抑价和承销费用之间的关系,发现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具有“信号显示”、“价值发现”和“补偿激励”等重要功能。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可信性问题,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这些功能在我国基本不存在,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很难发挥价值认证作用,这是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陈海明  李东 《当代财经》2003,(12):42-44
新股发行与上市时间间隔假说认为,新股发行与上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而这段时间间隔的长短对新股抑价程度有很大的影响;间隔越长.则抑价程度越高。对这一假说,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在实际运用中,则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政策主张。笔者基于实证研究分析后认为,新股发行与上市时间间隔假说在中国有适用性,因而管理层应尽快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改革目前实行的股票发行与上市联动机制.转而实行股票发行与上市分离机制。  相似文献   

6.
可信性、价值认证和投资银行声誉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江会 《财经研究》2007,33(9):124-134
文章认为由于"机会主义"和"善意错误"的存在,致使投资银行在价值认证中面临"可信性"问题。文章利用C-F模型,探讨了投资银行声誉对解决"可信性"问题的意义,并通过分析投资银行声誉与发行企业质量、IPO抑价和承销费用之间的关系,发现投资银行声誉机制具有"信号显示"、"价值发现"和"补偿激励"等重要功能。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可信性问题,投资银行声誉机制的这些功能在我国基本不存在,因此我国投资银行很难发挥价值认证作用,这是我国证券发行市场有效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南  卓贤 《财经科学》2004,(2):32-36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股市2001~2003年上半年的数据发现,中国IPO抑价现象非常严重.实际数据和统计分析都表明新股发行市盈率的行政限制不是中国IPO严重抑价的原因,抑价问题应从新股上市中寻找原因.为此,本文给出了中国新股上市过程中投资者、上市公司、政府与中介机构的四方博弈,并着重构建了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信号博弈模型.  相似文献   

8.
IPO抑价是股票市场中新股发行上市后一段时间内存在显著超额收益的现象,说明IPO定价偏低于市场价值,定价机制出现问题.本文希望能通过探索我国股市的定价机制,来追溯IPO抑价原因.通过Kruskal-Wallis的非参数校验方式对我国A股市场进行检验,发现导致我国IPO抑价水平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我国股市的投机气氛,并在本文最后针对该现象提出了降低IPO抑价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IPO抑价指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显著为正的现象。IPO抑价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作为一种金融异象广受实务界的重视,同时作为一种热点课题在理论研究中经久不衰。国外研究认为,IPO抑价受资本市场有效性(如信息传递效率)、监管制度(如新股发行制度)、投资者行为(如羊群效应、异质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此大致形成市场派、制度派和行为派三个主要研究分支。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新兴+转轨"的现实背景,国内研究较多关注市场结构、制度变革等因素对IPO抑价的解释能力。文章首先对IPO抑价理论含义进行了深入辨析,然后对既有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果,其结果不仅有助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问题提供统一的理论框架,而且有助于在揭示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更适合我国发行市场现状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金融工作者对新股上市首日的超额收益现象(也称“IPO抑价现象”)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券商声誉影响新股收益率方面,西方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成果,但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证券市场上新股收益率与券商声誉关系的系统研究很少。有鉴于此,本文对西方学者在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