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五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谷”一词,最早出现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周礼》中则是“九谷”、“六谷”,“五谷”杂称。①到了战国时代,“五谷”的称呼便普遍起来,如《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管子·立政》:“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荀子·王制》:“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这些表明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种类已初步有了定型。不过,那时的古籍记载都未具体说明是哪些谷物。到了汉代,人们才开始对“五谷”作出解释,意思是五种不同的粮食作物。至于是哪五种不同的粮…  相似文献   

2.
年·岁·载     
自古至今,我国分别采用过“岁”、“祀”、“年”、“载”来纪年,古籍《尔雅》上说:“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唐虞日载。”现在除了不用“祀”纪年外,“年”、“岁”、“载”一直还是有用的。如“千载难逢”、“一年半载”中的“载”就是“年”的意思。“岁月”、“辞旧岁”中的“岁”也是“年”的意思。年,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史书上常有“有年”或“大有年”的记载,“有年”就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丰收”。《毂梁传·宣公十六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至今,也还把农业上的收成称作“年成”、“年景”、“半年”、…  相似文献   

3.
《粮食问题研究》2005,(4):56-56
《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各式各样能当粮食的作物。有人认为白米的价值较低,却是五谷杂粮的代表,所以五谷杂粮并不怎么有营养。其实不然,在五谷杂粮中有的营养价值比白米高出17倍,而有的热量甚至比白…  相似文献   

4.
“五谷”之说我国的粮食,古代有“五谷”之说。“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记叙一位肩负耕田农具的老者回答孔丘*孔子*弟子子路的问话时所说的/五谷一究竟是指那五种粮食呢?历史上的说法并不?致?一种说法是指蚕、稷、寂、麦、稻,见于古书*周礼.职方氏*.?另一种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豆,见于古书*淮南子\古人把大麻子当食物*所以麻归并于粮食类?战国时代的名著言口氏春秋》里的《审时*篇,提到栽种禾、黍、稻、麻、寂、麦八八种粮食。后来麻…  相似文献   

5.
稻本是我国原产,在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还有稻的野生科。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从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稻谷、稻壳、稻草、米粒等实物表明;我国在长江以前的广大地区,远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发展到普遍种植水稻的阶段,而且在书比关问效地及也令种密的痕迹.先民们在祖国的沃土上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稻作文化。本文报从阅读稻史来阐述稻的历史地位,稻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稻的历史意义,以说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猪为谷首“稻”在谷物城技合作物)中的位置,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雕在“五谷”之外厢列“五谷”之中牌…  相似文献   

6.
一、 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18世纪末的拿破仑战争殃及整个欧洲大陆,欧洲粮食等农产品严重匮乏,由此使19世纪初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喧嚣的开端:英国于1815年颁布《谷物法》,规定只有当英国国内粮价超过“法定水平”时,才允许国外的谷物输入;法国于1819年开始对谷物征收进口税,限制或禁止谷物的进口;德国在实行自由贸易后不久也在1834年的关税同盟中规定征收谷物关税。与此同时,加拿大、美国也开始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弥漫欧美及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7.
1973年~ 1974年世界爆发了全面的粮食危机 ,为此 ,联合国于 1974年 11月在罗马召开了世界粮食大会 ,通过了《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世界宣言》。与此同时 ,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也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宣言》和《约定》一致认为 ,消灭饥饿是国际大家庭中每个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和有援助能力的其他国家的共同目标 ,保证世界粮食安全是一项国际性的责任。《约定》要求有关国家“保证世界上随时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 ,保证稳步扩大粮食生产及减少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保证世界谷物库存量最低安全水平不能低于全年谷物消费量的 18…  相似文献   

8.
闲话春节     
闲话春节金玫中国人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最长的传统节日要属春节了。春节始于民国初年,在这之前称为年。上古时代还未出现过年,古代字书上把年放在天部,叫稔,寓意各禾丰稔,所以年字的意思是五谷皆熟、收成好。年的称谓始于周,《尔雅·释年》上说:夏日岁、商日祀、周...  相似文献   

9.
一、传统的粮食安全概念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现在国际上通用的“粮食安全”一词,是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第一次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当时的世界粮食形势十分严峻,1972年世界谷物库存1.75亿吨,而占世界人口约3/4的发展中国家只有5400万吨,仅占31%;世界粮食库存量只占消费量的14%。1973、1974年世界谷物库存分别占消费量的15%和14%。这次会议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召开的。会议通过了《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第一次提出了“粮…  相似文献   

10.
由我国牵头制修订的ISO19942《玉米-规格》和ISO15141《谷物和谷物制品-赭曲霉毒素A含量的测定-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法》两项标准项目已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注册立项,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于8月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玉米-规格》等两项国际标准项目启动会”。  相似文献   

11.
元旦,表示新的一年从此开始。我们的祖先以五谷熟、四时尽而改年更岁,因而,人们对元旦的来临总是充满新的希望和欢乐。相传五帝时期,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尔雅·释诂》解释,“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的古意即一年之始,一日之晨。商、周、秦均推崇本朝,“王者得政,示从我始”,各代都对元旦日期改弦更张,使元旦从正月初一依次推移到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和十月初一。直至西汉,汉武帝根据人们长期的天文记录,纠正了三代提前元旦的错误,重新将元旦恢复到正月初一。辛亥革命以后,公元纪年法已在我国产生…  相似文献   

12.
健康就是幸福,这是人们说的频率很高的一句话,然而要拥有健康和幸福,首先需要认识一个“和”字。 “和为贵”,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一部经书《周易》就是这一智慧的结晶。有人因此说,不懂八卦就不懂“和”,不懂《周易》也就很难理解“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说“荍”     
说“荍”陈有清(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所)《诗·陈风·东门之》有“视尔如,贻我握椒”。“”是何物?因其涉及到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实有弄清楚的必要。《尔雅·释草》曰:“,蚍。”《毛传》亦日:“,芘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芘.一名荆葵。”据此...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医易”是“同源”的。我们认为“医农”也是同源的。不但《赐经》对《农说》有重要影响,而且《内经》对《农说》也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内经》同《农说》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与探讨《内经》对《农说》的重要影响:(一)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观;(二)以“阴阳说”为核心的发展观;(三)以“出入升降”论为特征的生态观;(四)以“化变论”为内容的发育阶段观;(五)以“损有余,补不足”为契机的平衡观。正如马一龙在《农说》中探讨培肥土壤的原理时说的:“此《素问》所谓滋化源之意耳”。总之,《农说》在探讨许多农学原理时,都借鉴了《内经》中所阐述的医学原理。这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5.
茶事探源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即“买荼”之荼非“烹茶”之荼说,“买荼”之荼即 苦荼”说以及荼为巴蜀方言汉语音译说。从《僮约》“武阳买荼”之荼,即《尔雅·释木》 、苦荼”之茶论起,由荼之字源,一直考到“茶”的早期正名始出巴人、蜀人的口语,从而进一步认定,我国茶叶文化,当也发于我国古代巴蜀。  相似文献   

16.
“六月雪”是指夏季下雪。夏日炎热高温,要说飘雪,人们难以相信。虽说“六月雪”是百年难逢的罕见事,可是,不仅在地方志类史书中有所记载,就是在文学家的笔下也出现过。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名作《窦娥冤》,说的是良家女子窦娥受冤枉,于暑热的六月被押赴刑场问斩,这起冤案感动了苍天,于是,下了一场大雪。鉴于此,有的剧团干脆把这部剧改名为《六月雪》。文学作品是容许虚构的,然而,翻开史料,也不乏有关于“六月雪”的记载。早在公元前435年,陕西的《扶志县志》中就有“六月秦雨雪”的记载,其中“雨”字是作动词“下”用。据江…  相似文献   

17.
黄金贵 《中国农史》1993,12(1):107-110
禽畜的阉割技术,商代已出现。首先施于猪,阉猪(?)称“豮”。可供祭祀肥壮者是“豚”,“豚”常作阉猪通称。阉马,早期称“(?)”,后称“骟”。阉牛早期称“犗”,后多称“犍”。阉羊,(?)称“羠”,其黑色者称“羯”。阉鸡称“驐”,江南方言词。“豮”、“豚”、“骟”、“(?)”、“犍”、“犗”、“羠”、“羯”、“驐”都是表示阉畜的同义词,《说文·豕部》:“豮,羠豕也。”《马部》:(?),犗马也。”朱骏声谓“犍、(?)、犗、羯、豮”诸字,“皆去势之谓。”(见《说文通训定声·升部》‘(?)’按)《牛部》、“犗,(?)牛也。”《玉篇·羊部》:“羠,犍羊也。”《正字通·马部》:“骟,割去势也。”《说文新附》:“犍,犗牛也。”《广韵·平魂》:“驐,  相似文献   

18.
顾农 《农村经营管理》2009,(5):F0003-F0003
为官“耿介”、“直道而行”的李昌平做了“三农学者”之后,特色依旧不变。还是“直”。他的新书《大气候》和《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一样,都延续了“问题学者”的一贯特色,直言问题,少谈主义。  相似文献   

19.
自从《考古学报》1978年第3期所载王建先生等人的《下川文化——山西下川遗址调查报告》公布了下川旧石器遗址发现了三件残缺的石磨盘的材料以后,立即引起了一些探索我国农业起源的学者的注意,例如: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第二期发表的黄崇岳先生的《从出土文物看我国的原始农业》中就引证了这一材料。黄先生的文章说:这一发现“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采集天然谷物加工成粮食的信息,使我们看到由原始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过渡的先兆。”1984年夏,《农业考古》杂志主编陈文华先生在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所  相似文献   

20.
“显”在《经籍纂诂》中有:光也、明也、著也、见也、露也、阳也,等义,大抵作形容词及动词使用。而《说文解字》却训作“头明饰”。何谓“头明饰”?段玉裁说:“头明饰者,冕弁充耳之类”,就是帽子及其装饰品。所以,显字在《说文》中是名词。在小篆中,显字写作顯。段玉裁以为是“形声兼会意”的字。所谓形,大概指页,页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