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极这片质朴的土地,正被一些不受欢迎的物种侵袭。科学家在南极拔起的第一棵杂草是一株来自南美洲的非洲菊,也许是随风,也许是附着在小鸟的羽毛上搭了便车,也许是附着在了游客的衣服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造访南极,这株小草意味着南极即将面临着物种入侵之灾。  相似文献   

2.
正南极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点。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层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另外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这片太阳与月亮相遇的极寒陆地上,不仅有漫长的极夜、彻骨的寒风、空寂的雪地、稀少的物种……还有壮美的冰盖、雪雕、阳光、冰川……这一切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非洲的一个国家就因为在一座原始大森林中开通了一条公路,把森林一分为二,不料,几年之后,这片生机盎然的原始大森林便不明原因地自行枯竭了。后来经科学家分析,其原因是这座森林中的一种昆虫的生物链被切断了。这个事实生动地说明了地球上的全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种都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互为依赖互为制约。这种即神奇又实在的内在联系也许就是物种的生态化。关于生态化的专业性解释较为复杂,朴素的理解,我认为就是要尊重自然,爱惜自然,这种生态化的态势是必须遵循的,不可抗拒的。在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丰富…  相似文献   

4.
说到泥瓦工,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难成大器的行当。可是,江苏省宝应县仅有初中学历的泥瓦工崔仑明,却把这一行做到了南极,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到南极做泥瓦工的打工者。他凭一身过硬的本领,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且还成了众多欧美国家以26万美元年薪争相聘请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敏儿 《东北之窗》2013,(19):96-97
南极企鹅岛上的新婚故事 南极大陆的时间总是与我们不同,10月,南极大陆已经处于极昼,生命开始显现痕迹,南极岛上的常住居民——企鹅也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觅食,交配,繁殖,养育下一代,进入新一轮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6.
特区的魅力     
黄奕谦 《开放潮》2001,(6):23-25
在厦门万石植物园的中心草坪上,有一株青翠欲滴、枝叶繁茂的云南大叶香樟,到植物园游览的人们总喜欢在这棵树前留个影。 在植物园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众多物种中,大叶香樟只是其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但无论是游人,还是园林的管理人员,都对它眷顾有加。因为它已经不是一般植物品类,而是一种维系着强烈民族感情的“人文景观”,因为它是与特区有特殊“亲缘关系”的邓小平亲手种下的。 那是1984年初春,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后,又一路风尘来到了福建厦门。并于2月9日冒雨来到万石园水库边的草坪上,种下了这株香樟。 …  相似文献   

7.
《中国招标》2005,(3M):75-75
一束束鲜花、一双双期待的眼睛、20多位摄影记者争抢拍摄位置、“热烈欢迎南极英雄盖军衔”的醒目条幅……1月20日下午2时50分,南极考察回来的厦工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师盖军衔回到厦门机场。今年50岁的盖军衔于2004年10月22日离开厦门,随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挑战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这是他第三次参与南极考察。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2014,(7):80-89
<正>一百多年前,挪威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带领着4位探险队员,驾驶着由18条爱斯基摩狗牵引的3个雪橇,到达了南极点,在这片万年冰雪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迹。在今年年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在南极上演了冰上大救援,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这片白色大陆的关注。对于在南极科考"三十而立"的中国来说,只是和南极见上了面,这远远还不够。南极,95%以上的南极大陆常年被冰雪覆盖,平均厚度2000米,常年有你想象不到的酷寒烈风,最低气温可以到零下89℃,出口成冰,最刃的钢也能脆得像玻璃。因全年降水量极少,它被称为"白色  相似文献   

9.
韩海燕 《走向世界》2014,(25):64-65
人物:茅云翔,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副院长、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国家海洋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2014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员。 地点: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如果按照这个坐标寻找,就会找到一个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地方--中国南极长城站。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常年性科考站。它所在的乔治王岛是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也是科学考察站分布最密集的区域。相对于南极大陆而言,这里被称作南极洲的“热带”,但气候同样十分严酷,常年大风不断,平均温度是零下25摄氏度,最低为零下89.02摄氏度。即使是夏季,这里的气温依然在零度以下。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年都有一批南极科考队驻扎在这里,为极地科考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李猛刚 《魅力中国》2010,(35):366-366
生命体在遗传方面维持着高度的稳定性,保证了子代延续着父代的特性,虽然在遗传中有突变的现象,但总体而言,突变的比例非常的低。另外,大自然一直保持着生物的多样性的特点,保证了物种的延续,而生物的多样性又和物种的变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物种在环境胁迫下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这两者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改革重锤已经砸遍了企业:众多工人为增效而下岗;中国的改革重锤已经砸完了中央机关,现在正敲打着省、市、县。今年,这只重锤又将砸向“闲人”最多的事业单位。我们将在下岗者的名录上,看到一些新的面孔:记者,教师(也许是教授),科研人员(也许是“博士届”)……这是改革的选择,也许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曾几何时,它们都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相似文献   

12.
南极科考队     
《中国西部》2008,(1):14-14
2007年11月12日,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程,乘坐“雪龙”号奔赴南极。经过长达29天、7890海里的航行,科考队于12月11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12月22日,17名内陆冰盖考察队员正式启程,向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区域挺进。这是我国科考队员继2005年1月18日成功实现人类首次从地面到达冰穹A之后,再一次奔赴南极“冰盖之巅”。此行将历时70天左右,从海拔200多米的冰盖边缘登上冰穹A区域,开展一系列科学考察活动,为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选址做前期准备,同时执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核心计划熊猫计划。  相似文献   

13.
纵览     
《走向世界》2013,(6):8-11
科技新西兰科研人员成功钻通760米南极冰层至基岩近日,由维多利亚大学南极研究中心和新西兰GNS科学皇冠研究所Nancy Bertler博士带领的国际科学家队伍成功钻通760米南极冰块,直至东罗斯海罗斯福岛基岩。这在冰层研究上一项突破性的发现,被描述成南极洲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气候档案。  相似文献   

14.
经过长达约30天、8855海里的航行,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近日顺利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科考队于10月20日从上海启程,经停韩国济州岛、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后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科考队将确保完成中国2008至2009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目前,第25次南极科考队首先要将“雪龙”号上装载的数千吨科考物资和油料运送到中山站附近。冰上卸货完成后,科考队员将兵分多路,各自展开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内陆队的28名科考队员将从中山站出发,深入南极内陆冰盖1300多公里,  相似文献   

15.
批判地缘政治学与南极地缘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玉刚  周超  秦倩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116-131,159,160
批判地缘政治学是地缘政治学的最新发展,它借用了后现代主义理论,证明并解构凝结在制度、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地缘权力,质问全球空间是如何被那些权力和权威中心不断地重新想象和重新叙述的,在领土意义淡化的情况下,新的地缘政治是如何在科学、知识、观念等内容上被重新建构的。南极地缘政治大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中又大致可分为领土驱动、科考和资源驱动、环境生态驱动三个阶段。自第二阶段领土竞争的意义有所淡化起,各种新的南极意义被不断构建并相互竞争,构成了南极地缘政治发展的新景象,批判地缘政治学可以为我们理解这方面的变化提供很好的理论工具。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南极地缘政治发展要求我们更重视科学、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力量的影响以及《南极条约》体系等新的知识创造、供给和传播的场域,参与和南极相关的各种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和意义系统的塑造,同时对这些方面的深层含义和相关力量的实质意图保持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人事     
全自动“南极巡天望远镜”调试成功 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南极巡天望远镜”10月14日在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调试成功。“南极巡天望远镜”直径68cm,有效观测口径50cm,分辨率为1个角秒,装备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片电荷耦合器件(CCD),可一次观测9个太阳大小的天区,24小时即可覆盖整个天空,观测数据现场...  相似文献   

17.
丁秀 《中国西部》2014,(7):88-89
<正>从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踏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中国南极科考走过了30年艰苦奋斗的历程。那些难忘的节点串联起中国人在这个冰封雪埋的世界里探索未知的足迹。1984年1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乘"向阳红10号"船首赴南极。从这一年起,中国每年派出考察队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8.
阴秀文  刘兵 《走向世界》2011,(21):52-54
当蓝色之声畅响齐鲁大地的时候,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步履日趋矫健。当"蓝色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时,海洋生物产业扬起了蔚蓝色的风帆。当包容的济南"完美地邂逅"南极情怀时,开放的齐鲁大地向极地海洋生物发出了"蓝色邀请"……济南不靠海,但它却与蓝色经济"骨肉相连"。但是,当把南极与蓝色经济"拴"在一起的时候,多少让人有些费解。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那儿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灌木,但那里却生长着一群地球上储存量最大、繁殖最成功的单种海洋生物——南极磷虾。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南极磷虾",将济南与南极结下了不解的情缘。而将这份情缘不断延续的则是吴延青与他的"科芮尔团队"。  相似文献   

19.
顾潇 《江苏经济》2003,(8):75-77
穿着朴素,中等个头,不胖不瘦,有一点谢顶。也许是常年在江河湖泊间奔走的缘故,使他的脸庞略显黧黑,不怎么象是位在省机关大院里坐了二十几年办公室的“白面书生”。他的性格是属于那种“不温不火”的类型,执着而又坚毅的江南男子不少都是这种类型。他那纯真的笑容至今还象是个邻家的男孩,这纯真也许是美丽的太湖给他烙上的“胎记”。这就  相似文献   

20.
头条     
《中国报道》2011,(6):9-9
5月号[美]《国家地理》再探珊瑚海:澳洲大堡礁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造就了大堡礁的伟大。而大堡礁最引人入胜的景色(也是其跻身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缘由),莫过于浩瀚无垠的珊瑚群落。然而利于珊瑚生长的各种因素正迅速地改变着。这一次.珊瑚礁也许已退化到生死关头,再退一步,一切将无法挽回。科学家说,全世界的气候变化得非常快,对于珊瑚礁的破坏性极大。温度上升和太阳紫外线的曝晒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