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百姓的收入从何而来?是通过创造更多的劳动获取收入的机会,还是通过政府补贴?根本还是要靠前者。但这几年一个不好的风气就是:什么都是政府大包大揽,靠财政转移支付扶持弱势群体。对不对?对,但要有度。否则,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懒惰,弱化整个社会的拼搏与奋斗的精神。中国必须拒绝"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二次复归。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先生在两会期间对税制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很穷还是很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所提供的数字.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年)17175元。约合2526美元。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吗?中国的人均收入还在全球人均收入排名的一百名之外。  相似文献   

3.
读书     
《中国经济快讯》2010,(38):69-69
《政府的本分》 政府的目标是追求GDP的增长,还是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中国的企业家到底有没有原罪?如何调整贫富分化严重的中国社会……此书可从一个角度,帮助读者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与经济。  相似文献   

4.
决定财富积累和分配的因素有哪些?长期来看,我们的贫富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财富是否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将走向何方?……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对过去3个世纪以来欧美国家财富收入的丰富历史数据进行了详尽探究。  相似文献   

5.
政府管制、收入差距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社会各阶层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各阶层的利益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收入差距包括两方面,一是市场机制按要素分配造成的收入差距,二是政府管制失灵造成的收入差距。前者可以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解决。而后者的根源在于政府资源配置职能的“越位”,而且这种资源配置上的不公平不能通过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来消除。要解决由政府管制失灵造成的收入差距和社会利益冲突,必须对现行政府资源配置职能进行改革:第一,消除政府在行使资源配置职能时的城市偏好,实现资源配置上的平等化;第二,改革现行有关制度,允许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6.
《产权导刊》2010,(1):46-47
只有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消费需求才能够真正被带动起来。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并不能造成经济繁荣。因为政府增加赤字来发券支持消费.周对还要收税,会影响整个经济基础。我国主要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度过经济危机,保证了GDP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7.
2006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纯收入3587元,城乡收入比3.28:1,虽然国家采取了减免税收,增加投入和补贴,义务教育由政府来承担,建设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措施,但是,差距比上年还是在继续拉大。那么,怎样才能使农民真正增收致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呢?  相似文献   

8.
嵇月红 《中国经贸》2014,(1):176-177
基于政府非税收入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对当前我国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的专门非税收入征管机构的设立等四个方面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2008,(5):44-51
会展经济是高收入、高赢利的行业。据专家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的划分,会展经济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协会推动型”、“政府市场结合型”四大模式。与广州广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F1赛事已从“政府推动型”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政府市场型”不同的是,西部一些重大展会尚无法纳入上面的四大模式之中,核心应该还是“政府主导型”。  相似文献   

10.
浙江富民强省的发生逻辑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是发展什么?是谁或什么实际上得到发展?谋求发展的背后是什么需求?这样的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在《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像》一文中针对目前一些发展的异化而提出的几个尖锐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回答与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民为主的社会,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而最终为之服务的目标和对象,尽最大限度减少人民分担发展、改革的成本和代价,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参与发展的整个过程,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教育需求、保障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尊严需求等,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文关怀和发展的人本性。这正是发展的最高尺度。 浙江在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从1980年的430元和219元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16294元和6660元,城乡居民收入长期高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富民与强省并举的良性发展。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发生逻辑?这样的发生逻辑能带给我们哪些经验启示?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伟 《浙江经济》2009,(10):28-31
是致力于挖掘消费潜力,将老百姓不多的储蓄或预期收入先挖掘出来花掉,借以营造短期繁荣?还是致力于增加大众收入,因而创造长期可持续的消费能力?这一点值得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2.
张捷 《环球财经》2010,(12):56-59
哪些人是中国社会真正的老百姓?哪些人是中国社会最应该增加收入的最广大人群?毫无疑问,是农民。耍增加老百姓收入,首先就应该从增加农民的收入做起。  相似文献   

13.
隐形富豪究竟如何避税?这个群体主要分布在哪些行业?他们何以能如此?通过对各类企业、投资客、“四大”、税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以及地税部门的采访,这个真正应为个税制度承担社会责任的富人群体,其奇招百出的避税方式和避税链条得以揭秘。富人的税,是如何漏掉的,这无疑需要检视我们的税收制度。而个税之间还将继续:当富人们都不交税的时候,当政府的财政还不够透明监管不够有力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相互不诚信的时候,个税要怎么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的城乡收入差距向我们提出了严重的政策挑战。随着中国经济更加自由化,财政政策在形成城乡差距的问题上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从1994年到2003年10年间包括中国27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估计了地方财政开支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发现了中国地方财政体系有着严重的城市倾向。而且地方财政行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地方财政的独立程度,也就是说,取决于地方政府开支来自于当地政府税收还是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由于税收集权导致地方政府更加依赖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以及地方政府在选民,尤其是政治弱势群体农村人口中的可信度降低,地方政府近来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来增加农村收入的效果被削弱。  相似文献   

15.
大多数人并不会反对靠卓越的能力和天赋发家致富,但借助政府权力牟利既会引发收入差距,又不利于提高效率,这是危险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企业求新图强,是靠引进使用再引进,还是自主创新搞发明?是安于国内竞争无对手,还是谋求国际市场比高低?这反映出竞争、发展的思路是否真正转入市场经济的观念问题。就此,中国专利局专家进言企业——更新技术、产吕,靠别人还是靠自己?退已成为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币场竞争和跨世纪友震而臣当巨自决断的苗要问题。日到在中国泰利局,目失去家喜辞激因地谈起这一话题。他随团到吕地闲变了解正业表利工作,发现不少大型立业满定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啻后,产吕不愁销路,倡企业自己的专利技术循窟,尤真是安利竞争意识还明园不定。如某省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和谐社会不仅成为政府公共行政与决策的追求,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其识与关注中心。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社会结构和谐的基础之上,社会结构的和谐则意味着社会应当是一个以庞大的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现代化社会结构。那么,我国中产阶级阶层的现状与发展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产阶层能否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有所作为?当前制约和谐力量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扩大中产阶层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我国房价收入比平均只有6.77,但社会差距较大:最低收入户是最高收入户的9.3倍。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住房政策:对于众多的中等收入家庭,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控市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来提高这些家庭的支付能力;对低收入家庭,主要通过廉租房政策来保障其基本的居住需求;对于高收入家庭,应由市场来供给住房,政府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波动。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当前关于城镇化发展有六个有争议的问题,一是城镇化在主导力量上是市长还是市场,政府该做什么?二是扩大内需是大搞公共投资还是扩消费、扩民间投资?三是方向上是地和物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民营经济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蓬勃发展起来。 民营企业中有许多头脑灵活、拥有知识技能和远见卓识的创业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和照章纳税,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自己获利颇丰,他们之中甚至涌现出不少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从无产者变成了有产者。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这是培养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还是培养了异已力量?是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创造并占有财富,还是要限制、歧视财富的创造者?长期以来,一直成为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