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央行行长总是金口难开,人们也喜欢拿着放大镜,希望从字里行间能揣摩点什么。对于市场玩家而言,蛛丝马迹的信息都能变成钱。8月周小川行长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经济不会出现连续下滑,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别把它当作套话,这“稳健”两字就意味着在今年最后四个月中,央行将按兵不动。咱中国文字很丰富,20年来,咱们采取过的货币政策有: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从宽、从宽。这五个档次形成了一个比较级,现在放在了中间档上,往左往右调一格,看似几个字之差,背后却是资金流的大涌动啊!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基层央行在贯彻实施货币政策时,要坚持稳健和高效的原则,要体现发展支持的全面性、政策指导的灵活性和监测调控的科学性.文章从阻碍基层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因素分析入手,提出了强化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功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学家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条最基本认识是:只有当某个所谓的“货币政策工具”(某个央行可直接调控的经济变量)和宏观经济中基础货币存量或者基础货币的存量结构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或负相关的联动关系时,该货币政策工具才能被应用于货币政策的实践,否则,这个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一个伪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工作任务,一项重要工作是要完善货币政策体系,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而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对货币政策边界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为此,本文在理论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边界展开了研究。结论是:货币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等)的结构问题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边界条件。当货币资本或者流动性相对过剩时,不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与央行“无为而治”状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某些时候更差;而当条件相反时,货币政策可以发挥作用。因此,货币政策执行不应只是局限在简化的政策目标本身,而应由“目标导向”向“政策边界导向”转向。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有关政策边界问题的思想实验,同时,本文也对现实边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尔街日报》8月6日】8月5日,中国央行发布了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基调,即“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但短期内央行在“适度宽松”和“动态微调”之间,究竟会如何取舍和操作,仍是一团迷雾,这也引发了周四沪深股市下跌。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信息》2007,(2):44-46
又是一个不平静的周末。2007年1月5日17时14分,一则简短的消息挂上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自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从2006年6月以来,央行第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央行如此频繁动用原本是货币政策“猛药”的准备金率,不仅意味着在流动性泛滥局面下调整准备金率已成常态,也预示着今年央行调控的首选仍将是准备金率。  相似文献   

7.
继年初央行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社会融资规模”这个词立刻引起媒体的关注。有媒体认为央行将取消,或淡化对M2的监测,转而关注社会融资规模,也有媒体认为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调控监测范围,将扩大至基础货币及银行信贷之外的股市、债市等其他融资领域。  相似文献   

8.
虽然格林斯潘口头上承诺“资产价格不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事实上,每一次资本市场价格巨大波动,都能看到美联储的身影。但中国央行却把格老的这番话,当成了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9.
李倩 《首都经济》2008,(1):77-77
2007年12月20日傍晚,央行宣布,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从次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央行2007年内第六次加息,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从紧的货币政策”之后,央行挥出的又一紧缩之拳,此时距央行年内第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间隔12天。  相似文献   

10.
央行紧缩性调控打出“组合拳”,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浮动空间三率齐动。这是200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频频进行各种形式的货币政策操作的继续,也是今年在连续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上调利率后,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也是首次同时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要 本文从“时间非一致”的假定出发证明,在经济全面衰退的现实危机面前,转型国家往往更有动机偏向滥用货币扩张手段,而央行的非独立性将进一步加剧引发恶性通胀的风险.为了避免“通胀偏向”政策所导致的社会福利恶化,需要一种机制来保证政府承诺得以履行。检验表明,转型国家大多存在央行法定独立先于实质独立的情况,即央行法定独立性很高,但事实上货币政策还是由政府控制而难以完全独立有效抑制通胀。跨期声誉模型表明,仅仅实现央行的法定独立可能在长期产生负的社会福利效应。为此,建议确定合适的名义政策目标以强化央行的预承诺能力,同时要加强企业治理,财政机制方面的配套改革,使各项调控措施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2.
正央行近日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时隔两年多央行再次降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而所谓"情理之中",是因为近期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有所抬头;所谓"意料之外",则是因为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始终强调保持定力,不搞强刺激,坚持通过定向调控调结构、稳增长。那么为什么在一波接一波定向宽松以及创新性货币工具相继应用基础上,央行又一次采取降息这一总量调控?这是否意味着一度坚持的稳健型货币政策基调将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3.
2003年以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准”)率,成为我国最直接、最便捷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确定并发布调整“存准”率后,商业银行要无条件执行),也是最近十年来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无可替代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票据或央行市场操作难以达到调整“存准”的效果).目前,大型银行“存准”率为20%,中小银行“存准”率低于这一水平2~3.5个百分点,“存准”冻结的资金达18万亿元以上.因此,“存准”工具的应用存在很大空间,可视实际情况做出多种政策组合安排.其中,在注重数量(“存准”率本身)调节的同时,还可以考虑发挥价格(“存准”利率)调节的作用,做到数量型和价格型并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26日,央行宣布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9月15日央行宣布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以来,第四次下调利率,第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央行继10月8日宣布双率下调后第二次双率同时下调.其中,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的调整力度,为央行近年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有.  相似文献   

15.
从1月21日结束的央行年度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央行货币政策将紧紧围绕抑制流动性这一主题,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提出了广义货币(M2)增长16%的调控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收紧流动性是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这不仅表现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的转向,而且在于这种转向正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全面执行与落实。比如2010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7次了,存贷款利率近期也上调三次了。还有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十分频繁。其目的就是全面收紧目前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尤其是春节之后,央行在工作日之前又宣布加息。后者的影响更会很大。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焦点问题.货币政策的意义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政策变量,达到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目的.传统的货币政策倚重于两种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但在资本市场发展已经使货币政策的作用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新的金融环境下,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渠道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是金融体制转轨过程中货币政策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货币政策必须与时俱进,即不仅要调控一般商品的交易需求,也应影响金融商品的投资需求;不仅要作用于产品市场,也应影响金融市场;不仅要调控实体经济,也应影响虚拟经济.对于我国的央行来说,在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间接化改革的进程中,尽快建立起与资本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已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促进金融与经济稳步、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郑传玉 《理论观察》2008,(3):140-141
面对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中的种种问题,基层央行应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进一步做好货币政策的传导工作,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服务业、消费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笋 《特区经济》2010,(2):114-115
股市已成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达到对股市进行干预的目的,央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应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股市影响的不同程度与时滞因素,择机选择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或者两者的某种组合。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是渐进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伊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显然,这是央行为了巩固2006年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控成果,以进一步控制银行流动性过剩。这同时也是央行自2006年7月、8月和11月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2个百分点,达到9.5%。除此之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表现在,2006年央行不仅大量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货币,还两次上调贷款利率,一次上调存款利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