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凤莲 《新智慧》2006,(6):58-58
一、相关规定的不足 1.关于“股权分置流通权”的结转。《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设置的“股权分置流通权”这一会计科目,将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予以资本化。该科目在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列示,平时不结转,非流通股股东禁售期满后出售股份时再按比例结转出售部分的账面长期股权投资,同时结转该项成本,与出售收入配比确认投资收益或损失。这样做虽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很多是大中型企业,类似于长江电力、中石化等,  相似文献   

2.
财政部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引入了“股权分置流通权”科目,用以核算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以各种方式支付对价取得的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股票流通权。笔对相关问题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非流通股股东的会计处理 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相关会计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价的会计处理问题。对非流通股股东而言,支付对价其实就是购买所持股份的流通权,因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出可以通过未来实现流通权而得以补偿。从会计角度看,通过支付对价获取的流通权完全符合会计上的资产定义,应作为一项资产予以确认。《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确定在长期资产中增设“股权分置流通权”科目核算支付的对价,  相似文献   

4.
孙燕芳  丁红燕 《新智慧》2006,(5):40-40,41
财政部于2005年11月颁发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股权分置改革中非流通股股东的有关会计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但笔者对其中以权证支付对价取得流通权的会计处理规定有不同看法,本文就此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并取得流通权。支付对价包括送股、缩股、付现、权证等。支付对价在理论上有违约赔偿观、流通权观、权益补偿观等观点。本就支付对价的理论及相关会计处理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6.
候迎新 《新智慧》2006,(2):21-2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给流通股股东以取得非流通股的流通权。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一般有付现、送股、缩股三种方式,付现方式会影响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量但不影响其持股比例,送股及缩股方式虽不影响非流通股股东的现金流量但减少丁其持股比例。不同的支付对价方式会对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和上市公司的会计要素产生不同的影响,笔对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莉 《新智慧》2006,(1):35-36
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股市上有三分之二的股权不能流通。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等股权分置导致的弊端.严重影响着我国股市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张维宾 《新智慧》2005,(9):40-40
当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顺应了市场规律的要求,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切实保护公众投资的合法权益。根据试点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式基本有四种:送现金、送股、缩股和送权证,在实际操作中上述方式往往组合运用。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是目前我国股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必须综合考虑一些基本影响因素,如市场经济的誊展趋势、历史成因和现实的矛盾性、非流通股份按照非市场规则进入市场流通、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的质地差并等。  相似文献   

10.
冯先洲 《新智慧》2006,(4):66-66
一、关于非流通股股东对价支付的会计处理 对价支付不应该作为当期损益,应视为资本性支出计入资本项目。对价支付与前期投资项目虽有联系,但是该对价并非“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权益份额的差额”,从本质上说,这是一项由于新的投资所带来的未来资产性收益。因而,在不增加科目的情况下,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下单设“流通权”明细科目是较为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问题,作为中国股市重要特征和渐进改革的权宜安排,虽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得不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障碍。对此笔者认为:解决股权分置的首要问题是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使我国上市公司实现全流通,向国际化靠拢。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后期,其对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影响已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对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对象及模式几方面。从长远来看,更多的上市公司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将会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并购,而控股权争夺及产业整合问题也将给上市公司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对此上市公司应当认清形势,有所准备,规避风险并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启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对股权分置涉及的非流通股股东会计处理,国内外尚无准则规范。笔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龙文滨 《新智慧》2006,(3):12-13
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改革方案层出不穷。本文对目前会计理论界提出的各种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纳,通过分析认为应从资产交易角度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会计难题,并进行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论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呈现出政府介入过深、财务性并购多、协议收购为主、支付方式匮乏等与成熟市场不同的特点。股权分置改革将使上市公司并购发生重大变化:并购渐趋身市场化、战略性并购逐渐成为主流、要约收购逐步得到推广、股票支付等支付方式逐步增多。对此,政府、监管部门、企业、流通股股东、券商等相关主体必须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周兰 《新智慧》2006,(2):15-16
股权分置改革是指通过非流通股股东以一定形式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得流通权,从而实现股票的全流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对价的支付,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以获得其所持有股票的流通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理解对价内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中有关会计处理建议。笔者认为,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而且非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获取流通权后所带来的流通滥价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当试点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已经低于其净资产时,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非流通股股东应将对价直接计入当期或以前年度损益,而不宜直接将对价作为一项资产确认。  相似文献   

18.
论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改革是否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通过对股市的分析可以发现,国有资产的大幅增值与股民的巨额亏损同时发生。因此,在此次改革中,应借助资本市场对股民作出合理的对价补偿。在明确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股对价决策主体的同时,制定出激励的对价方案才是决定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股权分置改革与公司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治理带来重大影响。不同的专家学者对股改的实施也还存在着争论。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些内在联系。股改要取得实质性的成功,股改政策执行力度的强化、配套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自身治理机制的优化将会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流通股估价问题是股权分置改革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解决非流通股估价问题的有益方法是:运用市盈率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非流通股估价方法,通过包含流通股比例及其它影响因素在内的市盈率模型中所揭示的流通股比例与市盈率的数量关系,推导出全流通后的市盈率,进而得到全流通后的股价,并推算出非流通股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