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的复杂性、模糊性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以专家知识、主观经验和游客感知为基础,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为例,给出了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镇生态承载力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资源型城镇--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基于城镇独特的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资源型城镇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判法,深入剖析各压力指标、支持力指标的状态,从而得出盐边县生态承载力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支持力指标安全程度略大于压力指标安全程度,因此,盐边县的综合生态承载力为0.58,处于一定的弹性生态盈余状态.生态承载力承载度为0.68,生态承载力各系统间协调性增强,生态承载力的协调度达到0.62.处于较安全状态.但资源压力、经济压力和生态健康等指标发展水平仍较低.研究所运用的评价方法较客观地反映了盐边县的生态承载力状况,研究结果为盐边县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以期为其他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所呈现的新的财富现象出发,扩展家庭资源的外延,重新界定家庭资源的内涵及构成;并通过构建家庭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自反馈模糊决策模型计算1990-2012年中国家庭资源综合评价值,进而探讨了近20年来中国家庭资源的配置状况;在此基础上,为未来家庭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方幼君  程玉申  周敏 《经济地理》2007,27(6):1034-1036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现已在全国实施.从现有基础出发,利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结果,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可以较方便地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等级评定.实际运用该法对杭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客观评价的结果,为杭州市各区块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排序提供了实在、可信的依据,完善了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定性认识,并提出了区域旅游资源条件评价的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土地资源的研究中用承载能力代替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青岛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用来反映青岛市土地资源对经济的综合支撑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承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土地生态环境承栽力等方面.着力于上述几个方面,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并赋权重,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青岛市的土地综合承栽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推进主体功能区快速形成和持续发展,文章从综合交通结构优化的视角,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效用经济学和综合交通系统经济分析理论,分析了形成主体功能区与综合交通资源优化的关系,综合交通结构优化的目标和宏观对策,认为综合交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实现系统效用最大;宏观对策有重新审视现有的综合交通规划、不断优化综合交通技术结构、努力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组织效率、做到政府引导与市场相结合等;需要按不同功能区分别制定优化重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战略的提出,“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文章对“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发现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在框架、指标赋权及具体评价方法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评价结果的稳健性也有待增强。由于生产、消费、流通领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根基,“两型社会”建设也有赖于科技创新和大幅提升生态承载力,因此未来的研究可基于“两型”生产、“两型”消费、“两型”流通、科技发展、生态建设五个方面构建“两型社会”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应采用“两型”评价指标以减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等指标并列设置所导致的指标间的冲突,增强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要运用组合赋权法、敏感性分析等手段不断优化综合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企业对产品市场表现的把握能力,提高企业产品研发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出数据驱动的产品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产品评价要素单一及难以量化的问题.以互联数据及科技资源数据挖掘为基础,运用情感倾向分析技术和LDA主题模型算法,引入产品功效矩阵等进行评价主题发现的研究,并将评价主题与产品设计等业务决策需求进行映射,建立综合考虑了...  相似文献   

9.
林晓言 《技术经济》2011,30(12):64-69
从协调发展、供需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三个方面界定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经济和谐的内涵,建立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DEA等方法,以协调发展指数、潜在均衡指数、资源配置效率指数为输出结果,全面反映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程度。最后,以我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为实证分析样本,利用其2007年的数据,得到各城市两者间的和谐评价指数和排序结果。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度:城市交通系统内部协调发展;均衡供求关系;优化配置城市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主体功能区划是功能属性更为突出的综合性区域规划,用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运用指数评价法,选取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等8个可度量指标,以及调控指标项战略选择,形成覆盖全县域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的指数,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参数进行测算,根据反馈结果对区划过程和方案进行优化,划分主体功能类型,提出区划方案。  相似文献   

11.
民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乡村新兴产业业态,在乡 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下,民宿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周边乡村区域 的辐射带动和协同发展能力。立足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 宿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民宿与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 系统有机融合的“民宿+”发展模式及发展路径。最后结合百 花山社民宿案例,提出如何立足乡村实际,以“民宿+”推动 乡村的全面振兴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分析概括了其现状。从改善物质条件,搞好生态环境美化建设,做好知识技术及文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非FDI资本流动易变性是指非FDI资本流动短时间内容易发生规模、速度上的变动,甚至在方向上发生突发性逆转。选取了8个亚洲国家1989—2002年的面板数据,对非FDI资本流动易变性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非FDI资本流动易变性对宏观经济变量GDP有负作用,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4.
揭示山水城市风景意象的知识与体验,是理解历史风景的社会性基础,也是传承中国“山-水-城”优势城市形态的可由途径。从《周礼》血缘型都市国家体系和国野产业同质的生成背景出发,归纳出《周礼》基于“辨方正位”,奠定了差序王权风景意象下的都城与疆域山川、城市与郊野山水两层次的“地中”文化图式及其自然空间秩序;基于“体国经野”,形成了“国”“野”一体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梳理了《周礼》风景意象对后世山水城市风景营建的影响。研究丰富了山水城市的制度特征、要素组成及空间结构认知,也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海水 《经济经纬》2006,(3):111-1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做好以下基础工作:统筹兼顾, 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调整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和范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规划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农村社会等。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了农村女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分析了农村女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面临的挑战,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统筹解决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蔡穗虹 《经济地理》2006,26(4):619-623
通过对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规划的总结,探讨如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通过一个科学合理的农村规划,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进行统筹考虑,从而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着重探讨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九个问题 ,指出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就是要把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联系起来 ,把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融会贯通 ,把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整合在一起 ,把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联系起来 ,做整体考虑 ,这样才能有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和谋篇布局 ,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人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从长期看,构建农村生态和谐必须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从短期看.必须立足于农业自身的发展。政府应采取和推广保护性耕作、使用沼气等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世河  章锦河  王浩 《经济地理》2008,28(1):142-146,166
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文章在提出城乡旅游一体化概念的基础上,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特征、要求、制度创新及城乡旅游互动模式进行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城乡旅游一体化的关注与研究,推动城乡旅游与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