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浙江林业》2010,(4):43-43
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因此农历三月又有“桃月”之称。此时正值河水解冻,泛滥的河水被称为“桃花汛”或“桃花水”,杜甫的诗中就有“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的句子。桃花还是春天的象征,我国民间就有“桃红柳绿又见春”的谚语。  相似文献   

2.
收粮(诗一首)胡勇烈日高挂天上晒不干湿透的衣裳一不小心就会“叭”的一声脆响额头上那晶莹的汗珠象早春的桃花怒放在划码单上笔尖流淌着劳动的艰辛磅秤掂量出丰收的份量渐渐地渐渐地粮食装满了仓这都是农民的贡献啊为了祖国的建设象黄河长江般源远流长送粮和收粮心境都...  相似文献   

3.
张果老倒骑毛驴的启示高清才《东游记》里有一首写张果老倒骑毛驴的诗:“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读了这首诗,使人颇有所悟,原来这八仙之一的张老先生,之所以倒骑毛驴,不是思想守旧,留恋既往,而是在向人们喻示一个人生哲理:“万事回头...  相似文献   

4.
登鹤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此楼凶时有鹳雀柄其上,遂名。沈括曾在《梦溪笔淡》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便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5.
趣说西湖     
《浙江林业》2011,(10):44-45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的画,一个美丽的故事。杭州民间流传的故事说,西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颗明珠。漫步在西湖青山碧水之间,吟咏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传诵着“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你会为这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璀璨文化所折服。正因为有了这些,西湖才显得这样美丽,这样富足,这样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6.
腊梅喜结果     
提到红豆杉,有人喜欢引用唐代诗人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五言绝句,其实诗中提到的红豆是红豆树,并非红豆杉。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树。现将两树的特征作一介绍,以免误传。  相似文献   

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这首诗,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农民种粮不容易,浪费粮食更可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缺衣少食的苦日子。我小时候拾豆子的故事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8.
桃花三圣地     
常言道:“三月花开,四月花繁。”这两个月份,可以说是观花赏花的最好时节了。无论是山里、林间还是田边,也无论是桃花、梅花、樱花还是油菜花,只要你在旁边走过,都会一身沾满春天的香气,春天就是这样开始的……“桃之天天,灼灼其华”,桃花自古与多情和女性结缘,透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桃花开放之时,灿如云霞,人游其中,如进花海……国内其实有许多因桃花而闻名四海的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9.
提起山茶花,不少人一定不会忘记小时候读过著名散文家杨朔写的《茶花赋》,在那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散文中,作家先以优美的笔墨描写了云南昆明华庭寺内的梅花、白玉兰花和迎春花,说由它们汇成的春色“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但紧接着他又说:“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旬诗的妙处的。”这一段精彩的描述,使云南的红山茶名扬天下,妇孺尽知。  相似文献   

10.
时下.正逢春耕时节,各地各部门纷纷派出干部下乡支农,旨在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据笔者了解,一些支农干部并不“知农”。正是由于不“知农”,所以在支农过程中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致使支农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上小学时读过唐代诗人李绅两首“悯农诗”。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千古传唱的短诗,是当年未作官时的李绅在对统治者生活荒淫糜烂深恶痛绝的心境下写出的杰作。令人遗憾的是,同一个李绅,在做了司空大官后,却把从前的“赤子心肠”撂在一边,过起了“一餐钱十千,艳女舞席前”的奢侈生活。当大诗人刘禹锡罢官回京时,李绅请其赴宴,桌上摆满山珍海味,还有娇娇靓女歌舞伴酒。愤世嫉俗、哀痛民生的刘禹锡当即写下了一首“七绝诗”,…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每当我们吟诵着这一诗句的时候,就会对“大地母亲”充满着深深的敬畏。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这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网湖观白鹭     
汪翔 《浙江林业》2023,(9):44-45
<正>“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身穿雪白的衣裳,生有雪白的头发和青玉一样嘴巴的鹭鸶,成群地在溪中捕鱼,犹如一群雪衣公子,美丽的身形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突然,它们因为受惊而飞起,背衬着碧绿的山色,那洁白的身影,宛如朵朵梨花飘舞在晚风之中。这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写的《鹭鸶》,全诗描绘了白鹭惊飞远去的美丽而生动的画面,清幽柔美,富有诗情画意。这首诗所绘的画面,与我小时候所见家乡白鹭的情景,毫无二致。  相似文献   

14.
《农家之友》2007,(10S):75-76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独岭村渌口坡村口的宣传栏上,红底黄字醒目地印着一首村民编的诗,记载了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来看望他们时的情景:“金秋十月,天高气和;人民总理,来到我坡;深入农户,促膝谈说;打开沼气,蓝蓝苗火;观看太能,水温高热;与民同劳,摘花生果;观看青年,上网信索;站在田野,规划筹措;建新农村,农民欢乐。”通过这么一首朴实的诗歌,一个充满无限生机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已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个“生态文明村”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和谐经”呢?  相似文献   

15.
稻花香里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对我讲解过这首禅诗,如今穿过这幅农耕时代的水墨画面,我选择了阳光最动人处赤足趟入,仿佛与大地抵足同眠,这时才真正懂得这是非常人所能达到的一种境界。那整片欲语又止的田野,稻子就在上头,像一串串长长短短的牵挂,让自己在蔚蓝的天空下,沉浸在强列的金光里,它怎样的使周围的一切暗淡无光哟!在所有的农作物中,只有此物最具禅意了。漫漫风尘中,你所给予的始终是由绿变黄的希望,你低垂着倔强的头,用古典的强劲和坚忍,虔诚地守着一方…  相似文献   

16.
农垦出版社最近编辑了一本北大荒诗集,这本诗共有长短诗近二百首。诗集“向地球开战”得名于郭沫若院长写的同名诗,这篇诗选入了诗集的第一篇。这本诗多数是建设北大荒的人们在劳动之余写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解放军慰问团写出的,有少数几篇是学校教员和小学生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有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生动地描述了枫香树在秋天的优美景色,千百年来,一直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相似文献   

18.
他,生长在桃花溪这片红色的土地,继承革命传统,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创业,使“红色土地”创造出“绿色产业”,一跃成为临安市文明富裕村。他,就是临安市大峡谷镇桃花溪村党支部书记郑瑞云。这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净收入达9216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题目的前一句,摘自晚唐诗人皮日休的诗句。该诗原来的题目是《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鲁望者即晚唐诗人陆龟蒙,这是两人的和诗之一。此外,两人还有一首以“沪”字为题的诗篇,从诗文内容看,“沪”者是十五种渔具之一。而《白鹤镇志》确定诗中的“沪渎”与“沪”都是指的沪上古称,地处今日的白鹤镇,当时称为青龙镇。  相似文献   

20.
《农家致富顾问》2011,(8):12-13
从事蘑菇种植10多年的熊辉对蘑菇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逢人就夸蘑菇好,并用“加减乘除”的方式为蘑菇创作了一首诗:美味加营养,美容减脂肪,功效乘倍数,保健除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