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大观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谜:茶叶谜语,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在民间流传的不少茶谜中,有不少是按照茶叶的特征巧制的。如“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茶…  相似文献   

2.
《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茶色素、茶多酚、咖啡碱、维生素、微量元素。众茶之中,尤以绿茶为佳。茶色素、茶多  相似文献   

3.
3月下旬,武汉市汉口茶市发出“食品安全通报”:对无保质期普洱茶说“不”。汉口茶市自2000年开办以来,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为确保市民喝上放心茶,针对普洱茶无保质期的现象,以及“越  相似文献   

4.
白水 《财会月刊》2014,(9):I0010-I0010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茶”字。“茶”字从“茶”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茶”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  相似文献   

5.
1.金瓜贡茶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延。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2.福元昌圆茶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3.同庆号老圆茶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六大茶山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乡镇企业》2020,(2):80-81
宋、元及明初,茶禁甚严,朝廷颁布茶叶“铢两不得出关”的禁令(见陈继儒《茶小序》),甚至于严令:“载建茶入海者斩!”因而限制了茶的传播。至关和七下西洋,携带了大量武夷茶等各种名茶作为礼品出国后,才打开了茶叶外销之门,此后日渐兴盛。  相似文献   

7.
作家茶趣     
茶,有益健康,有助文思,更能衬托出作家们的儒雅之气。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昔日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鲁迅先生部曾为座上客。而且,他品茗的时候,还有独特的功夫。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作家老舍嗜好品茶,他曾说过:“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为了祖国茶文化的发展,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留下了闻名中外的剧本《茶馆》。如今,人们为怀念他,在北京建有“老舍茶馆”。这个茶馆有一副茶联:“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字句里,巧妙地糅合了人们对老舍先生的赞赏之情。  相似文献   

8.
人们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五品”即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叶、欣赏茶。“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高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喜茶隐忧     
急速扩张后,喜茶的发展陷入了滞缓。在裁员风波爆发的同时,喜茶还面临诸多挑战2月9日,网红茶饮品牌喜茶“裁员30%”“无年终奖”等传闻,从脉脉职言板块不断发酵,成为当天的热点新闻。数名注册为“喜茶员工”的匿名用户在脉脉职言区大量留言,控诉喜茶,包括变相裁员、内部晋升考核机制混乱、管理层动荡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喝茶的时间     
喝茶还需要专门的时间吗?如今,很多人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泡一杯茶:打开电脑时喝上一口,查阅日程资料时抿上一口,开会时激昂陈词后深吮一口,拿起电话与客户口若悬河后急饮一口,更有的在上下班的路上还要提着保温杯不时地来上几口——温杯盈握一整天,无处不杯,无时不茶。对他们而言,喝茶既无时间的限制,又何来“挤出时间喝茶”的需要?喝茶不需要专门时间,何时喝茶又有什么区别呢?然而事实上喝茶流传至今,渐变为一种文化,却与喝茶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早茶、午茶、夜茶,能够将“一日三餐”丰富为“一天六饮”恐怕也就莫数茶了。…  相似文献   

11.
《监督与选择》2006,(1):26-27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  相似文献   

12.
《神农·食经》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可谓为饮品中之上品。茶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营造氛围,创造沁心的意境。淡黄色的茶汤,包容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不卑不亢令人回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代表——三和企业,充分领略了茶的韵味,紧紧抓住文化与商业的契合点,把茶道、商道、文道交融一体,让安溪铁观音独特的韵味展现给每一位与茶有缘的人。  相似文献   

13.
说茶道水     
精通茶道的人一般都知道:泡一壶好茶,水与茶叶同等重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茶有三等九品,水自然也绝非独孤一味,我国古人向来就很注重对于茶水的择取。  相似文献   

14.
《大众标准化》2008,(2):66-67
“代用茶”北京市首次制定卫生标准 “玫瑰花茶能养颜”、”薰衣草能消除疲劳,放松身心”……在茶叶摊点前,人们都能看到这类代用茶的广告语。这些代用茶售价不低,但有没有卫生标准,并没有多少人清楚。喝到安全健康茶成为市民的新需要。  相似文献   

15.
雅安市名山区自古以来就是“蒙顶山茶”的产地,“蒙顶山茶”作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在古代就成为皇室专用茶。建国后,“蒙顶山茶”更被列为国家礼茶。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蒙顶山茶”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名山特色产业一一“蒙顶山”品牌茶叶种植的自然条件与发展茶叶种植的优势、茶叶加工及销售的现状、取得怎样的成效等加以分析,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说起安吉,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安吉白茶,也正是这片叶子,让这里的百姓走上了致富路。55岁的安吉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推广研究员赖建红,受父亲影响与茶结缘40年,推动攻克了安吉白茶新品种繁育、茶园标准化绿色安全生产、炒茶技艺“机器换人”、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多项技术难题,被大伙尊称为“赖工”——茶叶领域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7.
倚西窗,雨迷蒙,共剪烛,谁如约?沏一壶清茶,恰似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任一缕香韵,仿佛春风絮语,千年萦绕天涯.茶如知己,知己如茶也. 茶乃国饮,中国是茶的故乡,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研究认为,茶之为饮,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而普及于明清.茶初为药用,自汉以后,饮茶始见文字记载,史书还录有两晋官员以茶养廉示俭的故事.唐人陆羽“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风餐露宿、品茗鉴水,历时三十载著成《茶经》三卷,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开中国茶道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紫阳茶是美妙的茶,我亲自喝过。我很诚恳地告诉你们心里的感觉:这种茶是从山清水秀的地方采下来的,没污染,也很好喝。紫阳人的热情跟我们夏威夷人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9.
“从来佳茗似佳人”,前人的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国人对茶这种国饮的深厚感情。但如今,赫然立于宾馆、酒店、卡拉OK里的“佳人”却往往是咖啡、可乐之类的洋饮料。 人们好喝咖啡、可乐,倒也罢了,但偏有“班门弄斧”的,居然将洋茶也搬到中国来,这下可激起了轩然大波。1994年洋茶进入茶乡杭州,引发了一场“洋茶入口,龙井洗手”的舆论风波。1995年10月,  相似文献   

20.
历史传承都匀毛尖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是黔南三大名茶之一。也常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据1925年《都匀县志稿》载:“茶,四乡多产之,产水菁者尤佳,以有密林防护也。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自治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可见,史籍对毛尖茶的产地、采摘时间、产品品质以及产销情况均作了简明的记述。历史上毛尖茶的工艺几乎失传,1973年都匀茶场通过调查研究,试制成功新的毛尖茶,使这一古茶重放光彩。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以优美的品质跨进了全国名茶的行列。产品除销往北京、贵阳等大城市外,还远销日本和港、澳等地,深受消费者的赞赏。产区风貌毛尖茶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以主产区团山乡的哨脚、哨上、黄河、黑沟、钱家坡所产品质最佳。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映谷溪间,林木苍郁,云雾笼罩,气候温和,平均气温15.5℃,年有效积温4915℃,冬天不严寒,夏季无酷暑,年降水量1404毫米,尤其是春夏之交,细雨蒙蒙,极利茶芽萌发。茶树多生于峡谷溪涧两旁,有苍翠欲滴的常绿针叶与阔叶乔木为其天然屏障,形成空气湿润与多漫射光的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