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骁 《工业技术经济》2019,38(5):121-126
本文构建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测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的有序度和协同度,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北京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高, 天津和河北区域经济协同有序度较低;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度经历了先上升、 后下降、 再上升的过程,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关系不稳定, 协同效应不明显,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区域经济的新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一、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1实施均衡发展战略阶段(50~70年代末),中西部经济的大发展。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之所以实施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抑制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扶植其发展。从…  相似文献   

5.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展高质量的经济布局与发展极为重要,也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主要是建设三种不同类型与协同水平的都市圈,每个都市圈的发展情况都有很大的不同,都市圈的分化差异也更加的明显,不同都市圈内的经济发展能力与水平存在直接关系,如果创新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6.
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受到政府及企业的高度关注。文章以石狮会展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石狮会展经济发展现状,明确石狮会展规模及数量、会展设施建设,借助SWOT分析法阐述石狮会展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最后提出石狮会展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以期促进石狮会展经济的发展,增强石狮会展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为石狮市持续推进建设“现代化商贸之都”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税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与东部之间经济差距逐年增加并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此从2000年起,我国政府作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进行西部大开发,并采取了诸多倾斜政策,其中税收方面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是《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原则性规定。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国家税法时,除由国家统一审批的减免税收项目外,对属于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照顾和鼓励的企业,可以实行减税或免税。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税或者免税的,须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二是税法中明确规定的有:(1)民族自治地方的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和免税。(2)在国家确定的老、少、边、贫地区新办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减征或免征所得税3年。(3)关于民族贸易企业的有关税收政策:(A)2000年底以前对民族自治地方县级国有民族贸易企业和供销社企业销售货物,按实际缴纳增值税先征后返50%,对县以下(不含县)国有民贸企业和基层供销社销售货物免征增值税;(B)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企业,需要照顾和鼓励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实行定期减税或者免税。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非和谐的社会经济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突出问题。文章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来研究政府应当采取何种区域干预政策,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并提出有关建议:强化增长极与周边环境关联度的政策意识;制定新增长中心建设与原增长极产业转移的宏观政策;实施政策性诱导为主的政府干预政策;构建“特色增长极”的区域经济策略;制定激励性的区域干预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依据西部地区1990~2010年的能源产量和工业SO2排放量数据,将西部地区分成能源富集区和能源贫乏区以及高SO2排放区和低SO2排放区,初步分析了各分区内经济发展质量差异;然后通过构建西部分省区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对能源和环境约束下的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西部地区要素贡献率分解核算.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全要素生产率代表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逐步增强;但是资本和能源对西部地区能源富集省份经济发展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没有完全摆脱资本推动型的增长路径;而劳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为负,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阻碍.此外,不同能源开发程度和环境质量特征的省区对西部整个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和增长率的要素贡献率仍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加速发展”与“均衡发展”的战略,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则是“梯度推进”与“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必须重视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区域发展既要坚持梯度推进,又要重视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又要重视“点轴”开发,既要考虑区域分工,又要重视特色产业的培育。西部大开发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区域对外开放战略及递进式的区域开放模式,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对外贸易的高度相关关系,最终也使得我国的区域对外贸易也出现了非均衡的现象。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中西部的影响也并不相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西部地区却并没有出现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即外资的大量进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布局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供需格局演变的重大问题。以产业布局演变为视角,分析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各地区产业变迁和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在区域间产业转移过程中,各地区将依据自身禀赋,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将保持较快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利用2005~2010年相关各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中部区域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西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具有双向格兰杰原因。从协整关系看,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切入点,探讨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完善及动态变化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途径与策略。文章认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应通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化发展、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建立"政府——企业——公众"三方治理模式等措施全力优化综合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区域经济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区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本文认为引起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则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分为9种类型,分析了每一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并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动仍是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民营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确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子,然后着重考察制度因素,将其与金融发展的指标变量建立回归模型,以此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制度演进渠道。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金融发展对制度演进的影响较大;并且金融中介对制度演进的作用明显要大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7.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重庆1997年~2009年的生态足迹,应用发展能力公式对重庆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估,以及采用产业一生态和谐指数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实证研究表明:1997年~2009年重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具有潜在的不可持续性;产业一生态和谐指数逐步下降,产业发展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势头逐步加强。在生态问题的背后,产业结构是影响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与解决程度有助于减少重庆生态赤字。推动重庆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是我国在当下推动经济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2012~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运用基准回归、异质性检验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地区差异,对西部影响最大,中部影响最小,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又受到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分别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持续更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为数字经济提供良好环境,以期推动数字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①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②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已被认为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共赢的有效途径。淮海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开放的前沿阵地,区位特征明显,战略地位重要,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以徐连同城化发展作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既是淮海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徐州、连云港两市自身发展的诉求。本文借鉴基于信号博弈的地方政府协作机制模型,分析城市协同发展的博弈过程,认为建立长效沟通渠道和利益共同体、提高协作收益并确保收益合理分配是促进徐连同城化发展的有效政策,也是破解淮海城市群发展缺乏强集聚力核心问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