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章概述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方法,并对近年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作了判断,进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有效途径,逐一从上海从业人员所有制比重变化、最低工资线、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劳动者从业初始文化程度、限制高收入和扩大中等收入的关系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体制改革下,我国经济不断高速增长,人们收入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但收入高低存在差异性,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水平有着很大不同,本文对低中高不同的收入群体进行了消费与收入间关系的比较探究。  相似文献   

3.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研究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对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13年底,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社会蓝皮拉》中指出:2012年,中国的贫富差距,20%的高收入群体与20%的低收入群体相比,收入差距已达20倍。  相似文献   

5.
《上海经济》2006,(5):79-79
国家发改委正在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见进行紧锣密鼓的修改,据悉,低、中、高收入群体均被纳入此次改革的范畴,而改革也将朝着“规范收入分配制度、理清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公共服务”的方向进行,达到“限高、提低、促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中等收入群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家庭年收入水平和农民收入上,加之中国典型的区域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我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就是解决这"三大差别",必须把推进重点人群收入增长、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以和突破农地制度瓶颈和伴生的低收入农民群体增收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与突破口,寻找短板,深化改革,突破瓶颈制约,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内卷-竞争”的量化识别分析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同龄群体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拓宽竞争方式与竞争范围营造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缓解了“内卷”带来的努力收益回报下降的不利影响,使同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逐年收敛趋势且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降低了40岁以下群体的同龄收入差距,但对40岁以上同龄群体的作用却相反。数字经济通过互联网的工作用途和机会型创业两条竞争路径更加强化了对同龄收入差距的收敛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同龄群体中,相比中等技能水平群体,低技能和高技能水平群体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益更多;数字经济对农村群体的收入促进效应更大;同时,女性受益于数字经济的收入溢价更高。因此,加快数字化进程,使同龄人不同群体充分享受数字经济红利,对缩小同龄收入差距进而迈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信息》2007,(18):60-61
房价收入比是考察居民购房能力的一个通行指标。我国房价收入比的社会差距很大,最低收入户的房价收入比是22.69,而是高收入户只有2.45。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要求我国政府应对不同收入群体实施不同的住房政策,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其收入水平是保障我国小康社会稳定实现的途径.内蒙古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主体是工资收入、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第一产业经营收益,提升该群体收入水平除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外,还需在发展城镇经济、完善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公共支出与劳动就业等方面进行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文章从收入阶层流动的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在共同富裕目标中的作用,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截至2018年,我国仍有68.67%的家庭处于低收入阶层,“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明显,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缓慢;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有助于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容,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第三,机制检验发现,家庭创业、理财参与和就业水平提升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第四,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低收入群体收入阶层向上流动的促进效应在西部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更显著,并且与城镇和低人力资本家庭相比,这种促进效应在农村家庭和高人力资本家庭中更强。文章的研究发现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论据。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是黑龙江省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基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理论,研究省域内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度标准、群体特征等,对当前和未来黑龙江省如何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提出建议,丰富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税负较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婷 《中国报道》2010,(1):69-70
2009年出台的诸项政策意在完善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监管,而2010年,对低收入群体税收负担的减轻还将成为政策重点。  相似文献   

14.
尉强 《北方经济》2007,(11):92-93
一、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下岗失业人员在不断增加。一方面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下降,是因其家庭主要成员长时间下岗或失业造成的。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低下,成了最大的低收入群体,这无疑与我区广大农牧民长期“就业不充分”密切相关。失业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概述了陕西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制约陕西省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因素,提出增加陕西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夯实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扩大财产性收入群体;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获取财产性收益;着力培育居民理财意识,提高居民理财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关注基尼系数,既是民生诉求,也是发展考量。一方面,基尼系数太大,说明贫富落差大,穷人权益会受到制约,分配的公平属性也难得保障;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也会导致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缺乏购买意愿,而低收人群体则望物兴叹,消费拉动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7.
国内     
《浙江经济》2010,(5):10-10
国家发改委日前提出,将采取以下四项措施来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扶持低收入群体;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加强个人收入调节。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主要特点是收入水平极低,而收入会影响微观消费行为。极低收入水平致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消费购买对象以质少质低的商品为主;相对于高收入群体,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所消费商品的种类范围非常狭窄,数量规模非常小。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不和谐诸矛盾的关键。因此,改革和创新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和谐的突破口。所以,要实行兼顾两头保效率,带动中间促和谐的收入分配政策;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促进社会收入结构的合理化;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强转移支付和税收征管的力度,为低收入群体、地区、行业提供有效保障。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研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阐述了当前上海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状况,对他们的消费结构——包括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教育支出以及其他日常支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未来的消费趋势进行了描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提高它们消费倾向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