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危机下中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下半年,源于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并且波及实体经济。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初,美国和欧洲金融界某些银行家们将危机的原因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由此引起美欧乃至国际社会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轩然大波,并已成为G20首脑华盛顿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将通过本次金融危机,分析公允价值的本质及优缺点,并结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实施情况,提出金融危机下中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8年,国际金融圈发生次贷危机,一时之间,各界人士献计献策,提出诸如以下问题:如何解决危机造成的损失?哪些因素致使危机发生?随着问题的深入,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被认为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应对彼时形势的举措之一,则是以会计计量原则——公允价值为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界与会计界谈论的核心问题是:公允价值计量到底在这次的危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张洪君 《经济研究导刊》2009,(22):56-58,106
公允价值会计在金融危机的扩大和加深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但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公允价值会计并非罪魁祸首。公允价值是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强和经济虚拟化高度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计量的必然选择。除了技术层面的完善,改革公允价值计量必须与改进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指出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但作为会计界不能因此而置身于危机之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曹键  许海晏 《当代经济》2010,(7):108-109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公允价值计量已成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要选择,其运用正呈日益广泛之势。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入手,重点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在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长期债权性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应用,发现公允价值的不同点。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在经济危机中运用公允价值所表现出的弊端,从中认识到我国在坚定不移的继续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中,还要提高公允价值应用中的谨慎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公允价值的由来及概念理解公允价值最早提出是在1953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第43号研究报告中,当时指出以非货币交换形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按其放弃或取得资产的公允价值定价。当时的出现为无形资产的计价奠定了基调。而当今各国对会计准则定义大体相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是: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中的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又一次把公允价值会计推到了风口浪尖,有机构和学者认为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了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要求终止或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然而反对的声音也同样强烈,各国政府及国际会计机构顺应大的经济形势,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做了相应的修改,本文中作者就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并就我国如何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为会计计量属性的公允价值为人们所诟病。通过阐释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从而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使人们正确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公允价值体系的改进。  相似文献   

9.
金融风暴的产生,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备受关注,并认为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文章就金融危机的起因和公允价值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论述,分析了公允价值和金融危机的相关性以及公允价值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存亡问题若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金融危机是全球金融局势经历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严重动荡时期,在全世界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时,会计上的公允价值竞被卷入这场漩涡之中,金融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是这次危机的罪源之一,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才是目前会计如实反映的确切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两重功能--反映资产负债现有的公平交易价格和向投资者传递信号影响其行为出发,构建均衡模型,并利用美国市场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制度的缺陷:内生的共振效应、加剧市场波动.在市场繁荣时,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会促进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升,而在危机时期,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与资本金监管要求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会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2.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斌  鲍夏梦 《技术经济》2010,29(1):68-73
本文以2007—2008年沪深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制度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别记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公允价值变动进行了价值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净额的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价值理论与公允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寻找隐藏在价格之后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均衡价格理论认为,商品的真实价值是供求双方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均衡价格,实际交易价格环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并不断地向其靠近。公允价值是现实条件下所能找到的最理想的交易价格,因而是最贴近商品的真实价值的交易价格,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的计价基础,可以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创新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会计,这将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近10年来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情况,对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我国合理运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允价值与会计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7年至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经历了提倡-回避-再提倡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背后,体现了我国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痛苦抉择.本文从会计监管的角度,解释了我国回避公允价值的原因,分析了由此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进而分析了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对会计监管带来的深远影响.最后,本文对如何加强公允价值运用的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7年7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持续笼罩全球金融市场,导致美国房价大跌,资金紧缩,对世界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造成极大的冲击.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我国银行业也出现投资资产价值下降、零售业务放缓等迹象.因而,我国银行业应针对信贷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积极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公允价值会计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是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不能据以准确作出相关决策的可能性,包括外部环境风险和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涉及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和制度规范中的固有缺陷和会计师的行为风险。公允价值会计风险的控制目标是减轻或消除公允价值在应用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改善并提高企业公允价值会计风险控制的能力。公允价值会计风险可扩展到公允价值审计风险和公允价值财务分析风险。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关于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成因解释大多仅停留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唯有马克思主义金融危机理论才指出了其本质和根源。虽然其也提出了一些化解措施,但由于时代不同,指导价值在现实的操作层面会略显不足。从战略的高度看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首先,要对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准确认知;其次,要推进金融体制在改革中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和操作层面上失败的教训;最后,要提防被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意识形态之争所迷惑,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金融脆弱性与美国金融危机:理论与现实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质上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是金融结构的脆弱性和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作为一种信用危机、道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表现出其"传染"的整体性和快速性以及政府处理危机的主导性和一致性特征,并使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系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教训深刻,值得吸取.应充分认清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特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保持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已经进入尾声,这次金融危机的成因表面来看是美国的次级贷危机引起的,但是本次金融危机根本原因是一次金融投机家的投机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打压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差价。本次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没有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大规模的战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由此证明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原因不是市场自身造成的,反推证明本次金融危机是一次人为投机因素产生的。另外,通过大量分析推论世界范围内本年度第二季度的各项经济指标将好于第一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