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西藏旅游》2012,(5):20-25
千百年前的西藏,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里有何人、何景、何事?热情乐观的藏民族是从哪里走来的?对这一切。世人抱着永恒的好奇之心追逐寻找。  相似文献   

2.
也许源于盘古那开天劈地的一斧,混沌初开.始有天地,那一斧劈出了天.劈出了地,也劈出了山南的这一片天地。人说山南.只说她是藏文化的发祥地.只说她是藏民族祖先的源起地。但那一片广袤的土地到底从什么时候就以那样一种姿态端坐于此?  相似文献   

3.
神秘古老的藏地,自然有神秘古老的婚礼,藏地的爱情神箭是不是丘比特射出的那支?为什么新房门前要画上巨大的“八吉祥”图案?婚礼上互换的为什么不是戒指而是石头?藏地婚礼不仅作为仪式,还作为一种艺术延续下来。以爱情的名义向你铺开幸福的红地毯。  相似文献   

4.
《西藏旅游》2012,(10):60-63
“雅砻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泛指的文化上来讲,藏民族的伟大祖先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极其灿烂的古代文化。诸如诗歌、民歌、舞蹈、绘画、戏剧、建筑、雕塑等,这些都是藏族先民留下的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从许多民族文化被逐渐埋没、遗失的深刻教训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举办雅砻文化节,有利于保存和继承这些传统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藏地寻美     
御马的女子、志愿护林的索南、向导才旺、德吉梅朵…”这些女子脸上的坚毅、微笑和宁静,似乎帮我们揭开了藏地的神秘面纱。什么样的女子才能称得上美?这些藏地的女子,给美丽重新下了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6.
《西藏旅游》2013,(7):136-141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是藏民族最为亲密的伙伴,享有“高原之宝”和“高原之舟”的双重美誉。藏民族与牦牛相向而行的历史足以追溯到西藏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牦牛和与之相关的牦牛文化,早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由此衍生而出的赛牦牛这一民族传统竞技形式,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说起赛牦牛,人们总会想起夏季里,一望无际的羌塘草原上,牧人们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块水草丰美的草坝子里,然后派出身体灵巧的小伙,骑着健硕的牦牛竞相追逐。然而赛牦牛不独为牧区的“专利”,  相似文献   

7.
《西藏旅游》2012,(10):64-65
雅砻文化是藏民族文化的源头,歌舞艺术则是藏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无论男女,也无论是上至80多岁的耄耋老人,还是下到三五岁的小孩,能歌善舞似乎不是后天的技能,而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正因为如此,在雅砻文化节上,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能看到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参加雅砻文化节,就仿佛走进了藏族歌舞艺术的博物馆。”第四次来山南的重庆游客栾玉树这样总结自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转山,转山     
转山起源:万物皆有灵 在藏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万物皆有灵。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几乎每一座高山、每一个湖泊、每一条河流,甚至是一花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生命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9.
《西藏旅游》2012,(10):28-29
山南地委副书记华学健首先代表山南地委、行署和35万雅砻各族人民,热烈欢迎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和来宾。华学健说,山南地委、行署始终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发展,确立了“文化强地”发展战略,将“打造以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为标志的藏源旅游基地”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文化塑造、文化引领、文化惠民、文化精品、文化培育“五大工程”,并力争到2015年,全地区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3.5%,达到4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0.
《西藏旅游》2011,(9):136-137
诗意,究竟是什么呢?一种情绪、一种体验,抑或一个秋日的湖边,与自然一场温煦的邂逅?浪漫的栖居生涯。便如此在前无古人的秘境——星罗棋布的藏地岛屿之上。徐徐拉开序幕。此时的您,便会需要来自牧高笛的援助……  相似文献   

11.
秩序     
《道路交通管理》2011,(5):62-62
问:北京的孙先生提出一个疑问,说今年二月我在京藏高速南口路段正常行驶,突然,前车的车窗飞出一个矿泉水空瓶子,正打在我车前挡风玻璃上,吓了我一跳。请问,从车里向外仍矿泉水空瓶子是违法行为吗?我可以举报吗?  相似文献   

12.
远古时期的藏族先民相信,用处女制成的人皮鼓具有非凡的神力。喜马拉雅山地的巫师,穿越藏域千年史迹,鼓声隆隆,你在传世吟诵着什么?  相似文献   

13.
左手 《西藏旅游》2007,(2):64-69
泽当景区是雅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区,它以雅砻河为轴线,泽当古镇为核心.泽当景区是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是以藏民族历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遗存为主体、壮丽自然的高原河谷风光为背景、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为特征的西藏目前人文景观最集中、个性特色最突出的大型高原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4.
杜冬 《西藏旅游》2013,(8):130-133
写作:无所不在的神性 田勇说,诗歌是神性写作。而且,每个人都是诗人,因为神性是无所不在的。这种神性,类似于“道法自然”的境界。而藏地最吸引他的,正是无所不在的神性。一位在阳光下恍然出神的老人,一匹在雨中茫然失途的黑马,都流动着别样的神采。而藏地的民歌,更是表达出自由伸展的天性和难忍的寂寞,例如“多么孤独的人,不见他的伴侣,琴弦绊住了指头,誓言找谁说去”?  相似文献   

15.
“假如我们能把这条走廊都描写出来,……”。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这个概念时在学术上提出的一个严重挑战。把藏彝走廊描写出来,真正的困难不在于其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而在于它自身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变迁。李星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一位从事民族史研究的专家,他试图通过勾画“藏彝走廊”的三个发展时期,概略地描绘出“藏彝走廊”的历史、民族及文化。  相似文献   

16.
《西藏旅游》2012,(1):1-1
在这个临近春节的日子,我问了好多藏漂今年回家过年吗?答案竟都是不回家。西藏在他们心中已成为另一个故乡。  相似文献   

17.
木碗乾坤     
在西藏的古老歌谣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丢也丢不下,带也带不走,情人是木碗该多好,可以摇在怀里头。将情人比作木碗,可见人们对木碗的珍爱。一只小小的木碗,承载的,是藏民族经年的岁月中对本真生活的朴素情感。  相似文献   

18.
100多年前,藏地还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的道路,没有方便快捷的汽车、火车、飞机。要进藏探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骑着屿从一地到另外一地,往往要颠簸一月甚至数月。日所能及的燎色缓缓延伸,而非呼啸而过,100多年前的美国人柔克义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向着藏地前进,他在日夜的颠簸里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小一  张芳杰图 《西藏旅游》2013,(11):132-133
在藏地,最常见的景象恐怕是人们一边念诵佛号或者真言,一边捻着手中或大或小的佛珠。多年下来,108颗佛珠被捻得光润,所念诵的经,也有了千万遍。诵经的人是如何记住自己到底念诵了多少遍,积了多少功德?这个疑问,可以从佛珠里找到解答。  相似文献   

20.
玩转雅砻     
《西藏旅游》2013,(2):9-9
去雅砻文化节疯玩吧。 这里是西藏歌舞艺术的博物馆,久河卓舞、扎囊果谐、陇巴郭孜……来自山南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团,在雅砻剧院和体育场表演丰富多彩的歌舞,一定让喜爱歌舞的你大饱眼福。或者,去体育场参加藏民族传统体育大赛,和朋友来一次押加,看谁力气大,抱一抱200公斤的大石头。如果你是戏曲艺术的爱好者,那就坐下来听听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参悟那蓝白面具下的长歌古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