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收入差距调节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而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阐述财政支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收入差距调节的内在机理,找出了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了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学者围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和范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和标准、非均等化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梳理了制度的研究视角和治理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收入分配均等化的体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然而我国公共服务支出不仅总量偏低,而且在城乡、区域以及财政层级间的分布也不均衡。这主要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以及政府级次过多等原因所致。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减少政府层级等措施,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分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一些公共服务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公民生活的需要,且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问题较突出.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完善财政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等政策建议,能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拟合城乡差距,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李伟 《新疆财经》2010,(5):41-44
城乡居民收入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新疆地处边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是其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新疆城乡在社会保障、城乡就业、教育科技、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了推进新疆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有助于我们明晰差距,增强责任感,进而找到路径,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新疆城乡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条件显著改善,但农村公共服务明显落后于城镇。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自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差距。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则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是不能完全拉平的,否则就会失去效率,只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拉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的现状出发,重点从公共财政视角分析了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应当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增加中等收入者人数,建设合理的社会结构,我们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包括保护私人产权、维护社会公正,打破户籍制度,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公共教育,尽快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发展民营经济,让民企与国企、外企平等竞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打破垄断,放开行业准入;大力发展各种中介组织,鼓励职业人员规范化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淄博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基础及面临的问题,探讨了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要明确政府职责,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力度,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创新供给方式,实现多元主体供给;加强监督问责,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行动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衡量标准及实现条件的基础上,本文建议:一是分“三层次一三阶段”逐步推进均等化。二是打破传统供给模式,注重政府在不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三是加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着力推进政府财政能力均等化。四是建立与政府公共服务核心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架构,推动政府内部组织重组与创新。五是加强公共服务规范化管理,分类别制定“公共服务国家标准”。六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结果导向型”绩效评估体系与激励机制。七是针对基础条件和单位服务成本地区差异,建立起相应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大报告也着重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开始成为各级政府所面对的热点问题。但概念虽已推出,对其科学定义和实施途径却还不甚了然。即便在西方经济学论著中,也未发现有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系统论述,这给我国的理论界和操作层面提供了创新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城镇化速度加快的条件下,城乡结构和形态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式。应建立公共服务的动态调整机制、需求表达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技术手段等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过渡性制度安排解决特殊人群问题,通过社会保障均等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相似文献   

16.
吕新发 《改革与战略》2011,27(4):18-21,17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是实现均等化的基本途径。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平等与均衡相统一原则、机会均等优先原则、防止平均化陷阱原则和防止福利化陷阱原则;必须从多维度视角出发,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种类上的民生性、数量上的最低性、阶段上的动态性、形式上的多样性以及构成上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建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1—2015年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分析了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呈逐年增长态势,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与保障、公共文化事业五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程度较大,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为均等化程度下降最大的项目,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这两项公共服务处于低水平的均等化程度,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属于较高水平的均等化状况。甘肃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各市(州)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推进甘肃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建立高效率、标准化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与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8.
杨祥凯 《特区经济》1993,(12):44-46
<正> 收入分配格局,是整个经济运行机制的组成部分。由于现实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国民经济核算的滞后,迄今为止,深圳市收入分配状况对于我们来说仍是一座迷宫。收入取之何处,支向何方,成为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木文尝试运用新的统计方法,粗略地推算出当前深圳市GDP分配与使用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一般后果和成因。一、深圳市GDP分配与使用的基本格局1992年,深圳市可供分配的收入——GDP(国内生产总值,下同)为284.96亿元,比1979年和1990年分别增长92.8倍和81.1%,为居民(指个人,包括城乡居民)、企业(指集体,包括城镇、乡镇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等)和政府部门(指执行政府职能的财政)三者分配格局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公共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性建议。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差异既有客观性原因也有制度性原因。应以人为本,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相关制度体制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要素流动,加快市场、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20.
李银凤  黄春蕾 《魅力中国》2010,(36):142-143
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在对济南市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政府应有针对性地着力改善穆斯林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