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球商情     
在东半球的中国正忙着闹春时,美国芝加哥豆粕期货市场价格已温和上涨,2004年3月交割的豆粕合约较前收盘价上涨2.20美元,报每吨260.70美元。由于美国大豆供应吃紧,美国主要大豆加工厂放慢大豆加工,以及亚洲禽流感肆虐,对豆粕期货构成支持。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出台的新的血粉禁令仅局限于反刍动物饲料中,对于非反刍动物,比如生猪和家禽的饲料成分却没有作任何改变,这使得豆粕价格从近期高点268.80美元位置出现回落。  相似文献   

2.
一、1-11月我国大豆和豆粕进口增加,豆油进口减少 据海关统计,11月份我国进口大豆234.8万吨,同比减8.1%;出口大豆3.3万吨,同比增22.8%;进口豆油5.4万吨,减74.2%;出口豆油1.5万吨,增102.4%;出口豆粕4.4万吨,增66.7%;豆粕进口量很少(仅为2043吨).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豆业的困境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1 996年 :中国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大国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最大的大豆净出口国。但是 ,在最近的 10多年里 ,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 ,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 ,而且 ,自 1996年开始 ,中国已经从传统的大豆出口国转变为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净进口大国 ,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下降。表 1中国大豆产品贸易量的变化单位 :万吨年份 大豆进口出口净出口   豆粕进口出口净出口   豆油进口出口净出口1983 0 3535——————1984 0 84 84——————19850 114 114—…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Chavas等(2005)提出的动态特征定价模型检验中国大豆、豆油和豆粕价格是否符合特征价格理论,在此基础上,首先检验三者之间的价格变动关系,其次使用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三者价格长期与短期动态联系。研究发现,中国大豆、豆油和豆粕价格符合特征价格理论,不论是特征价格模型还是误差修正模型,均显示中国大豆、豆油和豆粕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6月开始对大豆进口放宽政策、实行有序进口以来,大豆市场波动不大,豆油、豆粕市场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有较大变动,6月底7月初豆油市场在大豆主产区黑龙江市场带领下,发起了一轮强劲的飙升行情,全国上涨幅度在500~1000元/吨.而且豆油出现回流东北现象,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仍在继续并有扩大之势.豆油价格7月中旬在高位振荡,大豆、豆粕市场价格在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6.
八面来风     
北京市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依据农业部颁布的检测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业标准,采用PCR方法对豆油、豆粕样品进行了检测。通过样品DNA的提取、PCR扩增、酶切验证、重复试验,共扩增出大豆种子及相关产品(豆油、豆粕)的5个基因。 其中,阳性大豆种子检测出4个小源基因,阳性豆粕检测出4个外源基因,阳性豆油检测出1个外源基因。通过  相似文献   

7.
中国期货市场已经成功上市了大豆、豆粕与豆油3个期货品种,为大豆产业链上下游的商品进行跨品种期货套利奠定了基础。在分析大豆压榨套利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样本数据计算大豆期货压榨利润,并对大豆期货压榨利润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得出大豆压榨套利的决策系统,最后利用样本数据对历史套利机会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当前大豆、豆油与豆粕的价格分析潜在的套利机会与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产量波动幅度较大,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近年来处于明显的下滑阶段.大豆净出口持续下降,总供给逐渐依赖于进口,供需矛盾逐渐凸显.大豆进口迅猛增长.豆粕进口大幅减少后开始恢复,豆油进口增势放缓;大豆出口稳定增长,豆粕出口极增后下降,豆油出口缓慢增长.大豆产业的生产和贸易政策调整较快,在国际市场变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豆 前8个月我国大豆进口平稳,关税下调将使大豆进口成本下降 1-8 月我国共进口大豆1980.7万吨,同比增1.8%;出口大豆35.2万吨,同比增35.2%.前8个月我国共进口豆油159.7万吨,增74.1%;出口豆油5万吨,减28.8%.1-8 月我国共出口豆粕52.3万吨,增2.3倍;进口豆粕2.1万吨,减96.8%.  相似文献   

10.
《齐鲁粮食》2003,(8):38-3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夏友富教授最近撰文指出,现有能力加上新建能力,我国大豆加工规模已近6000万吨。按此能力,可加工豆粕4680万吨,豆油1020万吨,分别相当于2002年世界豆粕产量的42%和豆油产量的40%,堪称世界第一!加工能力快速扩张的背后,很多问题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正>据《中国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2017年1月)》预测,2016/17年度中国大豆种植面积7156千公顷,比上年度增加566千公顷,增幅8.6%;大豆单产每公顷比上年度减少14公斤,减幅0.8%;大豆总产量125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89万吨,增幅7.7%。2016年11月、12月份进口大豆到港量庞大,油厂开机率保持较高水平。12月下旬以来,豆粕成交始终清淡,油厂豆油和豆粕库存量开始重建,豆粕库存加速回  相似文献   

12.
南美大豆对华装运进度依然缓慢、国内豆粕出厂价格近期保持稳定、国内豆油出厂价格近期保持稳定、东北大部地区旱情正在逐步缓解  相似文献   

13.
《齐鲁粮食》2003,(2):56-57
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市场分析预测部的高级分析员曹智认为,由于在国产大豆的消费中,食用部分仍占较大比重,仅仅依靠国产大豆为原料来保证国内豆油的供给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国内油脂的进口配额已发放,其未来的进口将不可避免,因此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都将遇到是进口豆油和豆粕满足国内需求还是进口大豆原料满足国内和豆粕需求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正进入9月初,环保检查基本结束,9月中下旬油厂开机率将继续回升,豆粕和豆油库存压力犹存。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若美豆如期丰产上市,豆油下行压力将逐步增大,因此豆油价格后期走势不容乐观。美豆面临收割压力今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增加,虽然一度出现天气炒作,但并无大的天气灾害。从最新的美国农业部(USDA)在每周作物生长报告中  相似文献   

15.
声音     
2004年的大豆风波恐怕又要重演了。——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11月10日,美国农业部再度调高大豆产量估值,使此前市场对于"50年不遇大旱"的悲观预期成为笑谈。由于不少中国压榨企业此前曾高价采购大豆,若遭遇大豆、豆油、豆粕价格三重下跌,行业或出现全面亏损。据王小语估计,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局部均衡理论的中国大豆及其制品供需变化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0~2009年的相关数据,综合考虑大豆及其制品(豆油、豆粕)之间的相互联系,基于局部均衡理论建立大豆及其制品供需预测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估计该联立方程系统;同时建立ARIMA模型模拟和预测供需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联立方程模型,预测基准情景、价格情景、人口高位情景以及人口低位情景下中国大豆及其制品2010~2020年的供需变化,并分析大豆及其制品供需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量和总产量均会增加,但是,大豆及豆油消费量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幅度;且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农户大豆出售价格并不能有效缩小大豆及豆油的产需缺口。  相似文献   

17.
春节期间,给一位粮库主任拜年,议论起当前的粮食市场,感叹行情变化之大。———粮价上涨出乎预料。笔者在对2003年夏粮市场深入调查之后,感觉到全国粮食价格由于供给压力的减轻,正处于上升通道,因此提出了后市小麦市场将在连续两年缓慢回升之后出现明显上升行情的预测;同时预测由于国内大豆需求的旺盛,豆粕和豆油价格,会由于大豆进口量的阶段性减少而出现大幅波动。但到了10月中旬,大豆、豆油、豆粕价格出现猛涨,小麦、玉米和稻米价格随后大幅度上涨,变化之剧烈几乎无法根据粮食供求关系作出解释,大大超出了前期预料。———粮食减产超过预…  相似文献   

18.
<正>大豆及其制品(豆油、豆粕)对粮油市场和饲料市场的关联度高、带动性强,而我国大豆自给率低于40%,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软肋。黑龙江垦区已形成了完整的大豆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大豆增产预期大幅增加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2014年度全球大豆增产6%,2014/2015年度全球大豆增产7%,期初库存2013/2014年度增加6%,2014/2015年度增加18%。如果把产量和期初库存当做有效供应,全球豆油2013/2014年度供应增加6%,2014/2015年度供应增加9%。豆油的供应端其实是很难出现主动减少的。豆油其实是大豆压榨的副产品,大豆压榨主要的最终消费品是豆粕。只要全球对蛋白的需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油源。近1 0年来,我国在大豆生产和贸易上经历了从大豆净出口国到大豆、豆粕和豆油全面进口的转变,其主要原因除了单产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过高等成本、效益因素外,在大豆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营销的角度探讨我国大豆生产和贸易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