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建国后三十余年间,我国曾多次出现较为显著的需求膨胀。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膨胀一般是单翼的,集中于投资方面;改革以来,则表现为双翼的,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需求膨胀的伴生现象是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包括隐蔽的通货膨胀)。近年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十分强调抽紧银根、“拧住货币供给笼头”(控制货币发行量)对于中国经济宏观控制的关键意义。他们把物价上涨、需求膨胀的原因归于过松的货币供应,这无疑是合乎一般逻辑的。然而,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特点,尤其是从我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来,加快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投资管理体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两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重要经验。与此同时,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投资规模膨胀的问题,因此,如何  相似文献   

3.
<正>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及其协调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在《对投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角度曾提出过一些对策性意见。经进一步研究,我们感到,投资规模的膨胀及其投资领域中存在的其它一些重大弊端,不过是行政性分权改革所形成的投资主体格局下各类投资主体行为变异的必然结果。所以问题的根本解决有待于调整现有的投资主体格局,逐渐形成风险与收益对称的投资主体——金融-产业集团。  相似文献   

4.
<正> 经过一年多的治理整顿,我国在稳定经济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社会总供给方面趋于缓和,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今年上半年社会零售物价总指数上涨率已降到5%以下,还出现了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这就为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预示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时机或许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治理整顿的进一步开展,也要求深化改革与之配合,前一段我们集中力量,多管齐下,解决总量膨胀问题,已经取得实效。现在,调整经济结构的问题突出了。当前部分商品市场销售不畅,主要也是反映着生产结构的不合理,经验告诉我们,解决总量膨胀问题,采取某些行政方法(如政府规定限额指标)是可以在短期内奏效的,而解决结构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过热类型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经济过热是我国经济中重复出现过的现象,即使在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1978年至今就已发生了四次。而且其发生机理和发生过程也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过热类型的划分 经济过热通常是指经济运行中同时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总需求过度膨胀、结构性矛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是:(1) 新体制已经开始发挥主导作用,但是新体制还受到旧体制因素的约束,并且新体制本身也还不完善;(2) 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已不再单纯是由旧体制的弊端而造成的,而是与新体制的不完善有关;(3) 宏观经济格局在相继经历了总需求膨胀和总需求不足之后,已基本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近几年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成绩很大,但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社会总需求连年超过总供给,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顺利发展。对于这几年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严重程度存在着不同看法,对于如何争取总供求的基本平衡想法也不相同。为了正确认识这几年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最好是能在数量上测算出两者的差额,同时要弄清楚这几年需求膨胀控而不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 本文分三部分:首先讨论社会主义经济中限制投资率的基本因素,试图划定合理积累率的界限;然后转入现实过程的分析,论述传统经济体制下投资决定的过程与传导机制,试图说明投资膨胀的基本原因;最后对投资体制改革与发展宏观调节手段问题作些初步探讨。投资率的可行性区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投资管理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由原先单一管理、行政管理转向了层次管理、经济管理,并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经济生活中的投资规模膨胀,投资方向迷失,投资比例失调,投资结构紊乱的现象相当严重,因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我认为,研究解决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投资管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正> 1984年年底以来,人们针对我国经济增长超高速度、消费基金膨胀、投资规模膨胀等现象的发生,提出了宏观失控的问题。上述问题是在我国实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正在从传统的统制型,即中央高度集中控制的计划管理体制向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市场自由调节并存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合理协调、功能健全的新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出现的,是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潜在因素与诱发因素、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使微观放活与宏观有效控制相协调,使不完全的计划机制与不完全的市场机制有效结合,相辅相成,形成微观真正放活、宏观有效控制的健全机制。  相似文献   

11.
隋慧杰 《经济师》2012,(8):183-184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安全稳定发展的立身之本。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有企业转型发展滞后的原因,也有企业融资困难、利润微薄以及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深层次反映的是实体经济空心化现象。要切实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优化政府服务、制定相应的税收和财政支持政策、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经济纵横》1993,(5):39-40
<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也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银行在改革金融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入市场机制搞活资金融通与营运等方面有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错综复杂,并受协调配套不够等因素影响,使金融体制改革受到一定制约。因此今后银行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中,既要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协调、配套,又要通过银行自身的改革,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企业进行全面改革,效率与效益必然大幅度提高,工资和奖金亦将同步增长。由于人们传统的消费习惯与历史上形成的市场消费结构和容量,根本无法应付人们突然增加的大量消费,于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通病——消费基金膨胀问题与其相应的一切弊端随之产生。至此,要么放慢改革步伐,而迟迟不改必然使人们对改革失去信心,使改革互相牵制困难重重;要么放任自流,那么就必须承担宏观经济失控风险。由于能上难下的利益刚性作用,一旦消费基金膨胀就很难做到控制,结果只能采取硬性手段控制下去,带来的结果必  相似文献   

14.
<正> 消费膨胀已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成为困扰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遏制消赞膨胀,不仅是消费领域中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整个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消费膨胀问题的考察,从而对消费基金膨胀观点提出质疑,并对消费膨胀的实质作出判断,因为这是治理消费膨胀的前提。一、区别:考察的前提消费基金与消费需求在本质和数量上都有区别。区分这两个概念,是判断当前消费基金膨胀,还是消费需求膨胀的前提,也是我们正确治理消费膨胀的前提。一、消费基金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  相似文献   

15.
陈中贵 《经济师》1994,(5):8-10
中国:通货膨胀从何来陈中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十多年来,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有效地治理了我国的通货膨胀,促进了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健康发展。但近年来,由于投资规模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信用膨胀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又出现了较为...  相似文献   

16.
雷军杰 《经济师》2004,(2):38-3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 ,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 ;经济体制改革 ,就是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自身特点 ;与时俱进 ,经济体制改革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思想指导 ,沿着党的十六大所指引的方向 ,把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7.
信用膨胀即便不以危机告终,也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通过全国31个省域的经济、政策数据对信用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增长本身并不会促使信用膨胀尤其是恶性信用膨胀发生和危险增加;赤字财政政策会促成恶性信用膨胀的形成;紧缩货币政策会遏制恶性信用膨胀的形成。但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有效性分析表明货币政策缺乏效力、财政政策效力有限、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故在当前信用扩张机制初显端倪的情况下,短期内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长期则应寻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配合,以使得恶性信用膨胀能够得到有效抑制,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18.
<正> 企业的劳资统计工作遇到了三个挑战: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不断变化的新要求对原有统计指标模式的挑战; 二是呈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原有手工统计能力的挑战; 三是大量新知识、新政策对劳资统计工作应变能力的挑战。当前,工资制度的改革和用工制度的改革,灵敏地反映着上述这些挑战。如何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这一进程,为改革提供准确数据,作为领导部门决策的依  相似文献   

19.
<正> 刘国光同志自70年代末以来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诸如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目标设计、经济体制改革起点模式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外部环境等等。一、清算与突破正如刘国光反复强调的那样,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经济模式的一个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首先需要对传统理论来一个根本性清算。他自己就是在我国较早进行这种批判性研究的一位经济学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被传统理论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1979年他就批评了把市场同自发性等同起来和把计划经济同自然经济混为一谈的传统观点,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结合的主张。80年代初,他在计划与市场如何结合问题上提出了两点有价值的见解。第一,作为  相似文献   

20.
<正> (1)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作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是改革十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再认识的科学总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时,陈云同志就把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理论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思想,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后来,为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改革的步伐,党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科学论断,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此后,经济理论界着重探讨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江泽民同志在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