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湖南省耕地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以来,湖南省耕地面积连年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接近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人均耕地警界线,耕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过分析全省耕地安全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一元回归分析模型对全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耕地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在2010、2015和2020年耕地需求量大于供给量,耕地安全指数分别是93.0%、87.3%和84.0%.耕地安全保障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地区1986-2001年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对该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以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依据,运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GM(1,1)进行模拟,得到耕地、园地、林地、交通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趋势预测方程,并对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预测进行分析,提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耕地资源的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趋势,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2010年耕地数量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保护耕地的基本对策 。  相似文献   

4.
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预测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对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预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科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数量。研究方法: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筛选影响耕地变化的关键因子,利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灰色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费县耕地数量变化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相对传统的灰色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预测方法具备较高的预测精度。研究结论: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是进行耕地数量变化预测的较好方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其预测结果可以为当地相关部门合理地确定耕地保有量、推进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扩张用地和耕地资源数量之间关系日渐复杂。本文以宁夏沿黄城市带为例,在分析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基础上,从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两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分析了自1990~2011年城市化进程与耕地资源数量动态变化的协调性,并对未来协调关系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90~2011年间二者关系在较协调、基本协调、调和和不协调状态之间波动,未来研究区要保持城市化水平与耕地数量的协调发展,耕地资源保护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6.
淮南市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淮南市历年耕地产出率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修正的AEZ法对全市耕地单产潜力进行远近期预测,采用灰色预测及相关模型推算出未来各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参考国内相关消费水平研究,得出全市2010、2020年的人口承载力,并针对提高全市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提出了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庆市耕地利用统计数据,将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结合,运用改进后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研究区未来的耕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构建了区域耕地供需平衡系统;依据济宁市多年土地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预测了耕地需求总量和耕地的供给量;以耕地的供需比作为预警指标,设立预警警限警度,并据此对济宁市2010年和2020年耕地进行了预警分析;结果表明,济宁市耕地资源2010和2020年无警。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巢湖市1978~2001年人口、耕地、粮食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运用灰色动态模型GM(1,1)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根据预测结果,结合该市具体情况,提出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该省人口、耕地、粮食的历史资料,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了人口、耕地以及粮食的发展趋势,并对三者进行了关联度分析,根据预测和分析结果,探讨了人口、耕地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推进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全面提升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管理水平和投资绩效,切实发挥土地开发整理对保发展用地和保耕地红线的支撑作用,逐步推动土地开发整理成为国家战略。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全面总结10年来中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提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战略研究、改进管理模式、推进体制改革、加强权属管理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 — 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 — 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以南京市为例,研究耕地的非市场价值及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条件价值法,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南京市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04087.92万元,单价为20760.59元/hm2;(2)57.76%市民和60.32%的农民家庭愿意为耕地非市场价值付费,支付意愿分别为208.33元/户•a和120.26元/户•a;(3)家庭收支水平、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等是影响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受家庭支付能力及其在耕地非市场价值方面受到教育的影响,城乡居民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并不高。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析出对生态脆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研究农业劳动力析出对生态脆弱区耕地撂荒的影响。研究方法: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撂荒耕地面积与劳动力外出数量、时间及农户所拥有的耕地总面积呈正相关;耕地中的坡耕地和旱地首先被撂荒。研究结论:劳动力析出会促使农户撂荒部分质量差的耕地;这种撂荒行为有助于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资源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本文以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为基础,研究耕地的稳定性,为耕地保护提供新的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大兴区2006年现状耕地为研究对象,从地块尺度综合考虑耕地资源的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耕地稳定性评价,并对耕地的稳定性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分区、分级保护。研究结果:(1)从地块尺度出发,从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入手,把大兴区耕地的稳定性划分为4个级别。(2)大兴区耕地不稳定与较不稳定地块之和为1861个,占总数的36.33%;较稳定的斑块数为1703个,占总数的33.25%;稳定斑块数量为1558个,占总斑块的30.42%。(3)大兴区耕地稳定性空间分布特征为不稳定的耕地地块主要分布在大兴区北部发达地区;较不稳定的耕地地块,沿各主要道路呈明显的带状分布。(4)基于耕地资源稳定性评价,将大兴区耕地分级保护,宏观微观相结合,统筹考虑保护区和地块特点,有利于切实做好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6.
徐州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及可持续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评价1990—2006年徐州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及可持续性能状况。研究方法:能值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1)提出基于能值的"粮经比",衡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程度,徐州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基于能值的"粮经比"已由72∶28调整为48∶52;(2)不断增长的工业辅助能投入(电力、燃料、机械、农药、化肥)未能提高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却在持续增加系统的环境负载率;(3)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系统内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能值产出结构趋于平衡、合理,系统的自稳定性逐渐增强;(4)系统的可持续性能很弱,且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基于能值的徐州耕地生态经济系统产出率和可持续性能不高,应实现由"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综述中国耕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归纳法,比较法。研究结果:(1)耕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既有争议也有共识。(2)该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急需拓展。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及一些重要研究层面。  相似文献   

18.
基于AHP和GIS的湖北省耕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湖北为案例区,选取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社会经济4个方面12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栅格尺度上开展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AHP方法能够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适合用于确定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2)栅格数据由于便于空间分析...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的转变和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耕地保护问题,为突破当前耕地保护瓶颈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通过对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必要性;探讨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观念转变的重点:(1)耕地保护到农地保护的拓展;(2)数量平衡到生产能力平衡的提升;(3)食物生产功能到生态服务功能的换位。讨论了发达地区耕地保护机制:农地保护的转换机制;宜耕农地异地代补机制;耕地占用以质补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