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于第二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这与发达国家两产业劳动生产率趋同的现象相反。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推手,也在无形之中对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着巨大影响。在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第三产业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需求规模,在由工业化向城市化跃进时期,相对于第二产业,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则更加直接且强大,第三产业也逐渐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但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存在明显缺口。本文基于理论和典型化事实,利用MSVAR模型检验了当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化是否是二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并在检验过程中挖掘制约城市化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因素。研究结论显示,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并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环境是发挥城市化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的协调关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足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不协调、不合理的地方,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在考虑扩大就业与产业发展问题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美晓 《当代经济》2017,(35):122-123
利用2003-2013年中国19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了环境规制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与就业规模呈倒U型关系,且样本期内处于曲线拐点的左侧,环境规制有利于就业规模扩大.环境规制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呈正U型,由于处于曲线拐点的右侧,环境规制能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因此,提高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同时做好环境规制抑制就业规模的应对政策储备,有利于实现环境规制和就业的双重红利.  相似文献   

4.
就业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江苏省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进行了产业结构的健康调整与就业结构的优化,但也存在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矛盾加大、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促进第二产业的强劲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新创业企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等措施,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与就业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国民经济运行和就业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从我国目前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的就业结构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结构调整问题,并通过计量经济学角度分析就业结构与我国税收的关系,给出就业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FDI与中国城市化关联机理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探寻两者关系,在提出FDI与城市化关联机制的基础上,依据1983—2007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开展动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FDI和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对城市化产生较大的正向冲击效应,而城市化对FDI的作用强度不大。对两者关系的深入认识,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FDI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城市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城镇就业量和乡村就业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各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无论对我国就业还是对城乡就业均存在正向效应,但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对乡村就业及全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化对就业的中短期影响效应与长期影响效应不一致;在中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相对长期而言要较弱,而对全社会就业和乡村就业不仅不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就业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1983—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实证模型,采用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有:第一,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整体上呈倒"U"型,即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就业规模先下降后上升,但环境污染水平对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二,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集中,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变不合理;第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业规模会逐渐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提高幅度最大,促使就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使得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三次产业与中国就业:增长趋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蒲艳萍  蒲勇健 《生产力研究》2005,3(6):184-186,2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就业弹性、产业偏离度、不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非一致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刘涛 《经济与管理》2006,20(2):14-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三产业与就业增长的关系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扩大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原因,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刻画该动态调整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祥 《经济师》2003,(10):231-232
文章通过对青岛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关系的分析 ,总结出了青岛市城市化与三次产业构成演变和就业构成之间的规律 ;城市化率转折点的产业构成规律 ;城市化不同阶段城市化率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规律等。进而为青岛市城市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范芹 《经济导刊》1996,(5):15-17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范芹一、我国劳动就业的状况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劳动就业规模逐年扩大,城乡新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城镇失业率保持着较低水平,就业结构有所改善,劳动效率进一步提高。据...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增长影响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蒲艳萍 《现代财经》2005,25(2):64-6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变动之间呈现出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是众多学者所关心的。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19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迭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下降,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不相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3)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偏差;就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4.
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劳动力资源投入方向的总体状况,在国民经济全局运行和就业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就业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就业结构的现状,发现中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相符,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幅度并不是完全一致,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由此从经济水平、投资结构、技术水平、对外贸易等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失衡与城乡就业结构失衡是中国就业结构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文章最后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就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化了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优势地位,同时引发了劳动者之间的分化与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新技术对不同产业就业水平的影响取决于产业的特殊性质,新技术对整体就业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合适的国家战略,那些首先采用新技术的国家和地区将由于竞争力提高而增加了就业。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就业日趋凋零,制造业就业稳定衰退,服务业成为就业吸纳的主流,由于新增就业对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职业阶层的两极分化趋势不可避免。分析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的影响,有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采取适当的战略,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并保护部分弱势员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笔者依据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并对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联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存在协整关系,短期内存在误差修正机制;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表现出来,而第三产业的节能效应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杨红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96-97,104
根据贵州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发现贵州省的城市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并且滞后趋势加强;从非农就业结构来看,贵州省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结构间却逐渐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文章首先梳理了城镇化、就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文献及研究现状,然后运用西部地区2008—201 7年1 2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城镇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就业结构变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结构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较产业结构变迁大;(3)城镇化反而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产业结构变迁和金融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明显,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时应当要注意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应当多渠道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几方面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赵满华 《生产力研究》2011,(12):137-140
在转型发展的推动下,山西省城镇就业规模逐步扩大,就业结构趋于优化,但城镇就业人员增长缓慢,所占比重偏低,非公有经济就业规模偏小,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就业面比较小。"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要以转型发展为基本动力,通过改善投资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进一步扩大城镇就业规模,解决好涉及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