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不同的业务数据指标,制定了不同的资产处置方式,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从处置资产方式的基本属性和属性要素入手,提出了资产处置方式属性具有必要性、排他性、可穷尽性的原则,对资产处置方式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依据处置资产主体、客观对象和时间属性提出了资产处置过程的五个处置属性和17个属性要素,将上述属性和要素的普遍性及具体处置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得出新的处置方式分类方法。这种处置方式分类方法不仅有利于监管部门识别、理解和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且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部的信息沟通、规范资产处置行为等。  相似文献   

2.
债转股、资产重组目前不宜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主要手段。建立贷款清收新机制,综合运用信息、法律、交易等手段清收不良资产是资产管理公司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拍卖方式处置资产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特征,近年来逐渐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资产所采用。截至2004年6月末,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哈尔滨四家办事处拍卖方式处置资产金额约占全部处置资产的14%,其中:拍卖处置债权资产金额约占全部拍卖资  相似文献   

4.
李嘉 《浙江金融》2005,(6):23-24
创新是资产管理公司当前运行和未来发展的动力,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方式创新,既有其内在运行的需求,也有其外部环境发展产生的压力.现阶段,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业务创新在具备必要性的同时,也具备了创新的可能性,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5.
江虹 《金融纵横》2003,(11):49-50
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三年以来f信达公司成立四年),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在降低,利润在增加,负担在减轻,有的取得明显成效已上报上市的方案,本文通过对资产管理公司三年来的处置不良资产运作,就四个方面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6.
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资产处置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障是法律手段,虽然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社会运作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新生事物而言,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8.
9.
10.
王智 《银行家》2002,(10):46-49
人们期待已久的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氛围并没有显现,相反人们听到更多的是外界的猜疑 刚刚进入2002年秋季,各家资产管理公司便迫不及待地推出了各种名目的资产拍卖活动.长城公司高举债权拍卖的旗帜,信达公司则与建设银行联手,华融、东方公司则早已悄然拉开了大规模拍卖的序幕.显然,在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第3个年头的时候,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十分艰巨的时期.从2002年上半年的情况分析,今年要完成预定的资产处置目标并不容易,因此各家公司都开始了加速处置.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对资产管理公司今后的运作前景更充满了担忧.  相似文献   

11.
赵紫剑 《金融论坛》2001,6(12):10-13
债转股作为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之一,一直存在着各种争议.今年以来,学界对其本身的关注已经开始转向更为广泛的领域;然而在实际操作部门,债转股并未行将结束,而是进入了更为关键的实质性操作阶段.现时我们既不能认为债权转股权之后大事已了,也无必要过于争论实施债转股的是与非,因为债转股原本就有其适用范围,不可能期望通过它解决所有的不良资产问题.真正有现实意义的是应通过跟踪债转股进程去分析研究在其中产生、存在的问题及障碍,积极探讨解决问题和清除障碍的办法与对策,从而提高债转股的运作效率,最大可能地实现债转股的目的,从而有助于国民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 ,具有独特的运动轨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运动的特点主要有不确定性、频繁性、隐蔽性、转嫁性和差异性。工商银行现行经营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表现为资金定价和利率决策机制不完善 ,没有利率风险预警系统 ,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和规避工具 ,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和技术贫乏等。构筑二级分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包括 :解放思想 ,切实解决认识障碍 ;创建利率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 ;建立利率风险防范、规避、隔离和损失抵补体系 ;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与调整机制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责任考核与激励等。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近年来一直聚焦“专精特新”客群,构建起“银政协作+专属产品+专项服务”的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国有大行,中国银行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哪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5.
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京菁 《金融论坛》2003,8(11):21-27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成立和运行已经有四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对其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还不多。本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了评价AMC运行成效的标准以及决定运行成效的基本因素,分析了我国AMC运作体制的优点和不足,总结提出了六点结论或政策建议,即:简化监管安排,理顺监管体制;在当前的政策性运作体制中嵌进更多的商业化因素,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允许AMC开展不良资产的商业性收购、管理和处置业务;健全和完善AMC的处置权利;建立对AMC最终处置损失的清偿准备机制;尽快明确AMC完成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历史使命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入世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军 《金融论坛》2002,7(8):11-17
国民待遇原则不仅是国际法中公认的准则,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首先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国民待遇作了实证考察;然后分析了我国目前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的情况,指出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并没有完全实行国民待遇,而是"超国民待遇"和"低国民待遇"并存,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特色,在WTO其他成员国也普遍存在;文章最后提出,目前我国只要按入世时承诺的开放时间表就可以逐步取消"低国民待遇",但取消"超国民待遇"要求我们在对外资银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当前形势,循序渐进地进行,作者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最优化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回顾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分类处理.作者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为基本依据,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流动性为前提,以商业银行全行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以商业银行总行作为全行的决策指挥中心、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为基本出发点,综合应用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理论,探索了商业银行全行资产负债最优化管理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最优化管理的线性规划模型体系,并对该模型体系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应用作为初步探讨,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政策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常真旺 《金融论坛》2002,7(7):18-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西方商业银行竞争已经进入了客户关系管理时代,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以后也必将以其成熟的客户关系管理与我们争夺优质客户.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进行一些归纳,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实际,着重就目前影响客户关系管理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作者从操作层面,对工商银行推行客户关系管理提出了5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包括:立足于对现有客户结构分析,确定重点客户需求并制定差别的客户服务和营销方案,设立相应市场部门和配备相应的客户经理,分层次成立客户关系管理委员会来制定统一政策,协调内部资源配置和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宋力 《金融论坛》2003,8(5):17-22
随着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和处置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对不良资产处置项目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推广运用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 ,已经是一种时代要求。项目管理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一种特定的管理方法 ,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 ,也为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趋势 ,也为项目管理的运作提供了广阔的领域。本文通过对不良资产处置项目基本要素的分析 ,探讨了资产管理公司运用项目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条件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ports an examination of economic incentives motivating listed diversified companies in Australia to voluntarily disclose segment inform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a sample of 65 listed diversified companies. Support is found for ownership diffusion, the level of minority interest in subsidiaries, firm size and industry membership a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segment information. No support is found for leverage or diversification into related versus unrelate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