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针对中国区域"四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性,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变异系数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σ收敛存在,地区间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逐年缩小。全国范围内,绝对和条件β收敛均显著存在,落后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先进地区,前者有追赶上后者的趋势。东、中、西三大地带内部β收敛显著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明显。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其次,西部最慢。  相似文献   

2.
选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2年的年度数据,利用Jeffrey Wurgler弹性系数模型测算我国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并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显著,且东、中、西三大区域依次呈递减的趋势。(2)从全国层面看,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不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但存在条件β收敛;从区域层面看,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东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收敛效应检验是提高区域水资源分配与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通过测度中国30个省级区域1997—2014年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选取全局莫兰指数对各省级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性进行探讨,进而基于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面板数据,分别检验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σ收敛与β收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为全局正向相关性,且其相关水平逐步提升;σ收敛于全国层面,呈现“整体发散,局部收敛”的基本演变特征,东部地区效率指数标准差要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性相对显著;绝对β收敛测算发现东部与中部地区内各区域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正在逐步缩小,而西部无趋同收敛的趋势;在引入区域自然禀赋、经济水平、产业结构、高技术导向水平、用水结构和社会水平环境变量的条件β收敛测度中,单控制变量测度下仅社会水平对全国层面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条件β收敛的作用呈非显著性;多控制变量测度条件下,自然禀赋、高技术导向水平是促进全国层面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条件β收敛的重要原因;而各环境变量对东、中和西部地区的效率绝对与条件β收敛性作用均存在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借助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增长效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可以考察中国区域经济规模对增长效率差距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整体增长效率存在β收敛,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呈现出区域增长效率收敛特征,而西部区域增长效率变化趋势是发散的。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差异会随经济规模差异缩小而呈现发散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也表现为发散趋势,而西部地区会随着经济规模差距的缩小而呈现收敛特征。西部地区应实施局部均衡的发展战略,通过寻找自身优势和突破,避免落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有利于增长效率提升和收敛;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通过整体的区域和产业政策配合,加快打破区域联动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合作重点,更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和生产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2000--2011年城镇化率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化水平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盯收敛,表明各地区的城镇化差距在逐渐缩小;全国2000---2011年、2000--2007年和2008--2011年城镇化水平均存在p绝对收敛,而且2008--2011年全国城镇化水平收敛性最强;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俱乐部收敛而且很显著,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内的城镇化差距将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0—2007年的数据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差异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部的差异在缩小;但与此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间的绝对差距却是在不断扩大,物流业发展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对物流业发展的β收敛性检验表明,物流业发展整体差异和三大地区之间物流发展差异在1996年以前呈现发散态势,而1996年以后呈现收敛状态;三大地区内部物流业发展差异呈现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资源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资源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对中国1995年~2007年30个地区的资源率进行了测度,将测度结果按照东、中、西、东北四个区域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对资源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检验.结果显示:1995年~2007年中国的资源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效率均值的高低排序依次为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其中东部、中部呈资源效率上升趋势,西部、东北呈下降趋势,只有东部地区资源效率均值高于全国均值,其余地区资源效率均值都低于全国均值;通过收敛检验可以看出1995年~2007年间,中国资源效率呈发散趋势,即差距在逐渐增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东部地区资源效率变化差距的影响,其余地区差距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考虑水资源的全要素视角,论文对2011年—2016年中国各省全行业环境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收敛性。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区域各省份的环境效率相对较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水资源投入无效率方面,西部省份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城镇化率、外贸依存度、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提高会导致环境效率的提升,但是环保支出并没有改善环境效率。中国各省环境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环境效率的测算结果,西部省份需要向东部地区省份学习节水、节能减排方面的先进经验。根据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和第三产业的生产、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支出对环境效率的积极作用。根据环境效率收敛性的结果,中国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设施,促进各省经济的密切联系,缩小各省环境效率差距。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的代表,首先考察了我国各省份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据此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分析了三个行业在各区域的发展差异;其次提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阶段理论,并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对其目前的发展阶段进行界定;最后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投资和就业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以验证前文对行业发展阶段的判定。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在东部和中部进入发展期,在西部处于萌芽期;金融业在东部进入发展期,在中部和西部处于萌芽期;房地产业在东部进入成熟期,在中部和西部处于发展期。准确判定生产者服务业各行业在各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利于政府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促进各行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永续盘存法测度了1978—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物质资本存量,将其引入ICOR模型估算出中国东中西部及各个省市区的投资效率,并对各区域及省区投资效率的增长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东部、中部地区投资效率整体较高,ICOR均值分别为8.87、6.52,西部地区投资效率整体较低,ICOR均值为9.90;各地区的投资效率有降低趋势;东、中、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变化表现出"俱乐部收敛"特征等。  相似文献   

12.
选取浙江、安徽、贵州三个省份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教育不均等状况。结论指出,中西部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支出比重虽低于东部地区,但教育经费增长率远高于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在逐年提高,缩小了区域间财政投入的差距,体现了教育资源投入均等化的趋势;但生均层面数据显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目标渐行渐远。财力不足与分配结构是中西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主要问题。为此,中央政府应改变原有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分配体制,负担起地方政府部分教育支出,进行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将有助于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早日实现,实现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域辽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区别,导致区域间财政收入存在着差异性。通过对1997~2008年有关财政数据的梳理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财政收入总量还是从人均财政收入来看,总体上东部地区省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而中部和西部省份则不存在明显的差别。预算外资金有助于缩小省际间财政收入的差异性,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在缩小省际间财政收入差异性方面则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作用。从财政收入与GDP的关系来看,不同区域省份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存在着明显差别。一般预算收入以税收收入为主要来源,省际间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也存在着重大差别,尤其是东部地区省份间和西部地区省份间。  相似文献   

14.
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16年和2017年设立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有效提高碳生产率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利用2004—2020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控制法分析福建、江西、贵州三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后,三省碳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其他26省份的均值,且福建省比浙江省、江西省比安徽省、贵州省比云南省有更快的碳生产率增长;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产生了明显的碳生产率提升效应(福建省、江西省、贵州省的年均政策效应分别为0.1378万元/吨、0.0654万元/吨、0.0403万元/吨),该结论在时间安慰剂、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和用信息准则选择最优子集等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产生了明显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效应、技术进步促进效应、劳动生产率提高效应。应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效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外开放的差距。选取我国欠发达地区12个省区近3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进行分析,同时与东部、中部和全国水平进行对比发现:对外贸易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而FDI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这显示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对外贸易和FDI的制约。因此,在“十二五”建设中,欠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冲击及识别主要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论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区的能源强度及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能源强度水平相似省区倾向集聚分布;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禀赋对省区能源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则为负向;从溢出效应来看,东部省区的城市化水平、西部省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禀赋均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东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城市设施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市设施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东部及沿海地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城市设施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等经济落后的省份城市设施水平较低。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来提高中西部城市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2年和2017年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价值链“参与程度—复杂程度—生产位置”指数框架,对西部地区农业参与国家价值链的程度及生产位置等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相较于参与其他地区价值链的程度,西部各省份农业参与东部地区价值链的前向参与程度指数明显较高;大部分西部省份对区域内部和外部地区的后向产业关联增强;西部地区参与国家价值链的前向和后向生产长度都有所减少。在研究期内,西部地区农业在国家分工网络中从价值链的上游变为下游,在东北地区分工网络中处于价值链上游,在东部地区处于价值链下游。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沿产业链推动跨省、跨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延长农业价值链的长度,以形成国内农业产业链大循环。  相似文献   

19.
综合考虑环境负荷、物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根据2013-2017年山东省17地市经济数据,通过能源消耗量计算各地市碳排放量,将非期望的碳排放量作为产出变量,运用超效率DEA-Malmquist模型对效率进行衡量和评价,并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发现,中西部低碳物流效率整体上明显低于东部各地市,但是Malmquist指数的差异表明,山东省整体物流效率的提高需要中西部的支持,将技术、资源向中西部倾斜,提高其物流业发展水平,可以降低中西部碳排放,对碳约束下山东省整体物流效率的提升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