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昊淞江流域10-15世纪的圩田系统基本上处于一种大圩系统下.这种系统的功能是狭水以提高塘浦的水位,以此注水吴淞江,以清压浑,防止浑潮淤淀.由于围垦和运河堤的兴建,宋中叶以后吴淞江逐步淤塞,单注吴淞江的出水格局到15世纪发生了质的变化.塘浦提高水位的功能不再重视,大圩不再利于新形成的众浦排水格局的功能发挥,小圩代替了大圩.水流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圩田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南一带特有的低洼地形,给农业生产的抗旱御涝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圩田的构筑事业成为发展这一地区农业经济需要解决的最根本性课题。正是由于圩田水利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各种行政干预手段和自发性民间团体先后插手圩岸的修筑和管理,与塘长制、圩长制相配合,结成一种以圩田网络为基本纽带的农村社会组织──“乡圩”。本文拟通过探讨明清两代“乡圩”组织体系的变迁,以突出这种圩田水利组织在维系江南地区乡村基层社会构成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于河港之旁开通塘浦,使下流得以贯通开通塘浦泾渎,是苏松农田水利的又一重要经验。明人金藻曾经说过,“山水下于太湖,湖水分为三江,江水入于大海,初无与于浦也。然而浦不可无者,如古开田之有浍也。水漫则泄沟水以入江;水涸则引江水以入沟。此乃古人之水利。”嘉靖间,巡按御史吕光洵在奏疏中论及开通塘浦的重要意义。他说:“东吴水利在上流者以百计,而其大者六、七所;在下流者亦以百计,而其大者十余所。治之之法,当先要害,先导太湖之水入阳城、昆承等  相似文献   

4.
江淮地区圩田的兴筑与维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淮地区圩田的兴筑与维护巴兆祥圩田是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开发沿河、滨湖洼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有效水利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大别山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之江淮大地也是圩田兴盛之区,本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考察了江淮圩田的开发状况,从...  相似文献   

5.
江浙海塘是太湖地区捍卫海潮侵袭的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已有1800多年历史,它对太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均起重要的作用。江浙海塘修筑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先分段修筑,后全线连接。工程结构是根据海潮发生的多少与强弱,采用各种技术与材料逐步改良和完善的。唐代中叶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太湖地区是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唐·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白居易也说“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为最大”。宋代太湖地区被称为“国之仓庾”。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大量的粮食与丝绸等农副产品源源运往北方。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不少集镇也逐渐形成。江浙海塘的修建,是保障太湖地区经济发达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治理苏松农田水利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苏松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居全国领先地位,无论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品种和产量,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及的。明代苏松虽然田赋很重,而个体小农仍然能够扩大再生产,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物质财富,其中原因之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以及人民,对农田水利事业十分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本文对明代苏松治水的重要经验进行初步探索,概括为以下三条:一、疏导太湖、吴淞江、刘家河、白茆河诸大川,使水并入于海;二、于河港之旁开通塘浦,使下流得以贯通;三、修筑圩岸以围田,作堰以遏水,使之毕归于塘浦。以上这些基本经验,对当前上海经济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上海经济区规划工作的五个要点之一,就是长江口及太湖流域的综合治理,把太湖洪水排入长江和黄浦江。参考明代治理太湖的经验,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文章最后一部分,将洪武10年到索祯16年间苏松农田水利的兴修过程,根据大量的地方文献,作一编年体的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当下特色农业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区域,其典型生产方式与运行模式大致于明清时期臻至成熟。本研究尝试从特色农业发展切入,基于"环境—农业"视角,以厘清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中特色农业的演进脉络与逻辑机理。研究发现:明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三区一带"的特色农业区划与多种特色农业类型,包括江淮地区的湖荡垛田型农业、江南地区的塘浦圩田型农业、河口海岸带的沙洲滩涂型农业、皖浙南地区的山林复合型农业等,这些特色农业类型构成了当代农业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与独特性来源。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快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该地区的农业发展要强化对"三区一带"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关注,深入挖掘特色农业精髓,致力打造特色农业样板区与农业文化遗产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并为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长三角方案"。  相似文献   

8.
宋元诗文有关水车的记载集中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又以翻车记载最多,筒车次之。有关记载表明,宋元是我国水车大发展的时期,但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各有特点。翻车在长江下游地区空前普及,成为农家必备的农具,是塘埔圩田、陂塘水利建设和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对唐宋以来长江下游新经济重心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还对王祯《农书》设计的牛转翻车的实用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苏鲁两省间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淡水湖泊,滨湖洼地面大量多,资源丰富.由于地势低洼,杂草丛生,形成特有的生态环境。如何正确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已成为南四湖开发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试图对该区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作一粗浅探讨。一、滨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从地理位置上看,所谓的滨湖地区是指从湖岸线人工堤埝到高程35米一带的地区,广泛分布于苏鲁两省间沿湖的8个县市。其中仅微山县境内即有25万亩,占全县陆地面积的1/3强。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自然、社会条件复杂,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建立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地区农业史,就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研究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展规律。它是近年来崛起的农史学科新的研究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区农业史的研究比整体农业史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所以,从80年代初期,自立于农史研究之林以来,至今方兴未艾。以美丽而富饶著称的太湖地区,自唐朝中叶以后,一直是我国“军国费用”的主要财赋之地,也是我国农业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它既是我国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典型,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典型。开展对太湖地区农业史的研究,不仅对太湖地区,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拙文就如何开展地区农业史研究,结合太湖地区农业史研究的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南宋江南圩田开发中,政府公共职能发挥极其重要,其兴修、管理、控制职能,不同时期体现不同。高宗时期,主要体现在兴修上,而管理和控制是欠缺的,以解决政权稳固、财政和民生问题。孝宗、光宗时期,以管理和控制为主,以缓解圩田水旱灾害。宁宗以后时期,政府放弃兼顾民生的圩田政策,再度采取偏重租课的圩田政策,管理围绕圩田租课进行,控制是圩田开掘和放任势家重新围田并行。南宋江南圩田开发中的政府公共职能发挥特点:南宋政府圩田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增加财政收入;重兴修而轻管理和控制;对私人滥开圩田控制不足;圩田兴修与水利建设结合不够等。由于政府公共职能发挥不足,江南圩田特别是太湖流域圩田开发失控,使生态破坏严重,水旱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12.
唐宋以降,淀泖湖群地区一直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蓄排水走廊,其畅通性和蓄水量关系到整个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和水利安全。晚清民国时期,淀泖作为太湖与黄浦江之间调蓄水柜的作用更加凸显。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农业追求增产和工业、城市发展的驱动下,淀泖湖群被大量围垦和辟为人工养鱼场,周边河道水系在联圩并圩的影响下也发生快速变化,而以消除内涝为目标的新圩田治理却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淀泖排水系统出现梗阻。这说明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淀泖地区仍然是整个太湖东部平原圩田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环境枢纽,需要结合历史经验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3.
盐城市郊区大纵湖乡地处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境内河沟纵横,池塘连片,湖面宽广,拥有大片低洼荒滩。全乡土地总面积10万亩,各类水面36000亩,占36%,荒滩洼地18300亩,占18.3%。全乡的水面和荒滩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具有广度和深度开发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太湖为一平原地区大型浅水湖泊,古称震泽,又名笠泽,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侧的低洼地带,跨江、浙两省。东太湖实系太湖之一大湖湾。洞庭东山由东北伸入湖中的半岛,与吴县西南山丘地带的大缺口逐渐淤合形成“东太湖”。  相似文献   

15.
明代太湖地区治水,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1)水系的治理。(2)圩田的治理。(3)修筑海塘。明代圩田水利技术比前代有较大的进步,而耿桔的《常熟县水利全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圩田水利治理技术,在明代水利书中是最为突出的。耿桔,字庭怀,别号兰阳,明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举进士,初拜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令,三十二年以政绩卓著调常熟(今江苏常熟市)任知  相似文献   

16.
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事关整个浙东地区的河湖水利体系变迁,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关于浦阳江下游河道历史时期的流向,历来有多种不同观点,陈桥驿教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推翻明代以来的说法,近年来朱海滨教授通过对史料的再考证,指出陈教授对宋、明地方史料判读的失误,否定了其关于浦阳江下游河道变迁的观点。朱教授关于渔浦、临浦等地名的考辨十分有益于对问题的认识,但浦阳江下游河道明中期之前一直东流的观点可能仍需讨论。本文认为浦阳江下游在唐代之前西出渔浦,散漫北流,唐后期至南宋时东西分流,南宋至明时主流东入三江口,明后期主道复归西流。浦阳江下游河道的流向既受制于萧绍地区东西地形地势的对比,也与钱塘江出海口门的南北摆动密切相关。从东西地形地势特点的对比而言,浦阳江西出由西北向汇聚钱塘江,比之迂回曲折而东注入海,比降更大,流速更快,流路则更短。浦阳江这一顺直的西北向流路,则取决于其地质背景上的地层断裂线。  相似文献   

17.
明代皖南平原的圩田与农业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诸英  顾芳 《中国农史》2006,25(1):56-65
洪武时期,旧有圩田得到迅速恢复;建文至正德期间,圩田有较明显的发展,扩大了耕地面积,富豪围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圩田发展与蓄水防洪的矛盾已经凸显;嘉靖以后,水灾呈现加剧的趋势,除固有的自然因素的原因外,过度围垦、民人渔利、修防低效等社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圩田的治理有新的进展。圩田在皖南平原农业生产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洼地羊     
俞虹 《致富之友》2005,(6):36-36
洼地绵羊是近几年来新崛起的一个绵羊品种,个头不算大,模样也不特殊,而且还是一种高繁殖率的洼地绵羊。它生长在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域,主产区在山东滨州地区。因为滨州地区的地势低洼平缓,因而取名洼地羊。深受山东滨洲地区农民的青睐。洼地绵羊是一个长期未被人们重视的地方品种,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研究与精心选育,其生产性能全面提高.经国内著名专家鉴定.确认洼地绵羊是我国宝贵的绵羊地方品种资源.其选育研究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9.
商丘地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属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全区耕地962.6万亩,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涝灾比较严重。在全区耕地构成中,低洼易涝地318.3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因此,有关部门自1980年起即对该区低洼易涝地进行沟、田、路、林综合治理。为探讨治理涝灾的有效途径,在该区的永城县、虞城县部分低洼易涝地(共87万亩)进行了观测实验,并建立了不同的农田排水系统模式。各种模式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各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革 《中国农史》2006,25(1):99-110
本文在嘉兴、湖州地区圩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与土壤的生态关系进行了分析。自五代时期,这里的圩田与水稻土就形成了,随着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圩田的土壤结构也不断得到改良。水利、水旱轮作和大量施河泥,对良性土壤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高肥力水稻土甚至对技术形成了依赖,不进行精耕细作,土壤往往会由活变死。唐宋以来,这一地区的圩田土壤支持了中国传统时期最高产、最发达的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