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省会城市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辐射影响,是探索省域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的重要视角。利用23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立足于“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对省会城市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辐射影响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证探究。结果发现,从辐射能力上看,虽然省会城市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但仅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会城市辐射能力的相对变动与绝对变动保持一致,辐射强度提升且作用域扩大;从辐射效果上看,“扩散效应”大于“虹吸效应”,省会城市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辐射影响总体表现为正向带动,即通过份额偏离增加和结构优势强化的“双引擎”驱动,其能够显著刺激非省会城市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增量扩张;进一步分析表明,省会城市公共卫生财政支出的辐射影响和作用路径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基于此,为了推动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城市集群的网络建设和协同发展,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示范效应,并因地制宜的提供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27个省(区)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心-边缘结构理论、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旅游空间状态、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其他区域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发育典型;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在总体趋于扩散的大趋势下,同时存在着空间集聚;边缘地区区位条件改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旅游业的扩散,弱化了省会城市的集聚状态,而其较高的对外开放水平仍然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3.
非省会城市中高校受到区域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尤其近年来,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受市场经济和高等学校快速发展的影响,非省会城市中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自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尊重知识、尊敬人才的科学人才观为指导,结合非省会城市的经济现况,转变观念,设置合适的发展目标,运用合理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创新且具有特色的高校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26个省会城市规模与宜居程度关系的分析表明,随着城市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其气候适宜度及绿化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而消费潜力、劳动力需求、城市集中度及城市污染呈上升趋势.可见,我国中心城市的规模扩张是以宜居程度下降为代价的,同时也产生了拥挤效应.应采取更科学的规划和设计,走宜居型城市发展道路,使中国城市在适宜的人口与面积规模下实现集约化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省会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存在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省会城市可持续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部11座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资源、环境、科技、经济、社会五个子系统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并按综合评价值排序进行了分类研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省会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的重要中心,直接影响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福州作为福建省中心城市,对福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承担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目前福州在经济规模、经济辐射作用、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要进一步加强福州的产业支撑,强化同城化发展效应,扩大经济发展规模从而为福建经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特征统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历年旅游统计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学的视角对1994-2008年间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消费水平、消费率、消费倾向及消费结构等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认为,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但仍主要表现为出游者人数的扩张;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属同步型消费,农村居民属于轻度早熟型消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对于提高其国内旅游消费率作用较大,但提高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平均消费倾向对于提高其国内旅游消费率作用更大;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合理,但非基本消费比重依然较低,消费层次还主要停留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等基础层次上。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衡量现代化程度的基本指标。近年来,太原市的服务业发展取得很大进展,本文对太原和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太原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相邻省份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存在空间相关性,而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因素也可能存在空间效应。利用30个省市1999—2008年的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析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因素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价格指数的空间作用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市级面板数据对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与居民消费率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提升居民消费率,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才能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只有逐步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粗放扩张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提高城市人口密度,降低运人的成本、运物的成本和知识传播的成本,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遵循从旅游集散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化的一般趋势。文章以呼和浩特为个案,发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具有以下典型特征:城区缺乏高级别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职能面临周边城市的竞争压力,旅游吸引力受到民族区域环境的制约,面临周边高级旅游吸引物的竞争威胁。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旅游吸引物魅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旅游亲和力三种因素。旅游吸引力提升措施包括:挖掘自身与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的旅游吸引物,优化旅游服务并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进而强化旅游服务中心地位,同时优化城市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计量经济学角度,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和消费函数为经济理论基础,从一般消费理论出发研究安康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问题.本文运用1990-2006年间的消费样本数据建立了安康市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模型,通过Eviews 3.1软件利用OLS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经计量分析得知安康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主要由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决定,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若安康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则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约增加0.8968%.最后文章提出了主要通过提高安康农村人均纯收入的途径来提高安康农村人均消费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900美元,标志着我国已居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本文基于日本、韩国、巴西和阿根廷的发展历程,考察了“中等收入陷阱”区间下消费率的变化轨迹,认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消费率特征是:消费率走势呈U型特征,由波动性变化演变为平稳性运行,并大致在人均GDP4000美元形成“消费率拐点”。其中,收入因素对“消费率拐点”的培育与形成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同时文章对比分析了低中等收入阶段我国消费率变化轨迹,认为我国在人均GDP4283美元水平下形成“消费率拐点”,但当前消费需求的充分释放仍面临较强的挑战,迫切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强化“消费率拐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空间格局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中国人均能源消费持续长,从2000年到2013年的13年间增长了2.4倍。利用2005—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将空间计量与普通面板计量对比分析,发现省级人均能源费量存在着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人均能源消费表现为空间格局不均衡,且相对于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现倒U型增长,即随着三者的增加人均能源消费会出现一个峰值拐点。空间杜宾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19%、人均GDP达到85 234.90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6.13%时,人均能源消费会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本文对1995~2008年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我国省区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趋同模式相似,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部分内陆城市在人均GDP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强度仍处于上升态势,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7.
文章把利息税引进拉姆齐模型进行动态分析,得到利息税率调整引起稳态人均消费的变化量。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模拟分析,发现利息税对我国人均消费长期稳态效应是:从长期经济稳态的角度来看,人均消费与利息税呈反向变化关系,即降低利息税率会提高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反之人均消费减少。  相似文献   

18.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完善对推进该地区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根据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35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发现该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人口规模结构呈"T型"分布特征。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该体系中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并提出从推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高位次城市之间合作、培育中小城市等角度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CHFS2011数据,运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估计了住房及房价对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影响,发现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财富效应刺激了家庭的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消费,而对于无房家庭,房价上涨通过替代效应减少了家庭消费。具体地讲,在整个消费分布上,房价上涨对家庭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U"型,而房价上涨对非居住性消费的正向影响随分位数的不断增加呈逐渐递减趋势。家庭收入、家庭人口、户主受教育水平及城乡分布等变量都是家庭居住性消费和非居住性消费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服务消费为切入点,构建了两部门非平衡增长模型,解释了中国式的“服务业发展悖论”。从理论模型看,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从实证分析看,利用我国1995~2010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第一,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虽然滞后,但可通过服务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第二,分地区检验结果显示,服务业发展对东部地区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强劲。这为改善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现状、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