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均衡汇率是汇率问题的核心。均衡和有效的汇率制度有助于一国经济实现内外部均衡,而非均衡的汇率和不合适的汇率制度可能会影响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甚至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本文用Elbadawi(1994)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均衡汇率模型,对1978年至2004年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实证分析,并对人民币汇率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而人民币作为亚洲地区一个重要货币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币汇率作为一种宏观政策工具,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诸多方面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确定更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实现内部均衡基础上的外部均衡要求怎样的汇率水平,通过对外部均衡目标的实现与汇率水平的关系和内部均衡目标的实现与汇率水平的关系分析,笔者认为从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选择看,人民币汇率应该是稳定而非贬值。  由于汇率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对均衡汇率定义背后的经济和政策内涵以及均衡汇率的决定,比较了购买力平价法、基本面均衡汇率、行为均衡汇率等几种国际主流的均衡汇率计算方法,最后讨论了对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和应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汇率分析范式转换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汇率理论认为均衡汇率是合理的汇率水平,汇率政策应当围绕均衡汇率来制订,这种分析范式具有局限性。本文指出汇率分析应当贴近现实,应当更关注汇率变动的影响而不是“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均衡汇率并不存在,围绕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因素展开的市场汇率分析更为有效。文章强调汇率决定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人民币汇率政策由我国根据国家利益,独立自主自行决定,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中国较为现实的汇率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程及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入手,多角度论证推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在逻辑。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国内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为内在约束,注重汇率的实用性、改革的渐进性、与其他经济体制改革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并且逐渐遵守国际规范和兼顾国际反应,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独具特色的汇率制度改革道路。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加强外汇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具有二元结构特征的菲利浦斯曲线,使人民币汇率政策具有改变供给水平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宏观经济均衡曲线具有中国特征.这为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随着中国的二元结构特征的逐渐消除,应更为谨慎地执行低估汇率的政策,否则将导致经济增长向外廷型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路程 《沪港经济》2005,(8):55-55
人民币升值迟早是要发生的,而在7月21日星期四终于发生了。从这一天开始,中国放弃了保持了11年人民币盯住美元8.28的固定汇率,并开始和一篮子货币相关联。此次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被提高到8.11,升值2.1%,尽管这和美国及其它国家的人民币升值需求相比依旧微不足道,但人民币终于是升值了。到目前为止,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如何运转依旧很不清晰。中国政府把它称作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管理”比“浮动”更为重要。汇率改革最终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影响,则要看从现在开始人民币汇率还将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8.
在探讨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简约模型,并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方法,对模型中各变量与人民币均衡汇率存在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检验。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以人民币均衡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调整依据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政策信誉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当前中国汇率政策的主要目标,本文从政策信誉的角度,利用一个新的理论模型分析汇率政策,并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信誉进行经验分析,量化出汇率政策信誉指标值。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政策具有很高的信誉,公众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充满信心。本文还从政策信誉的功能角度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信誉效应,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能够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好处。  相似文献   

10.
相瑞  陶士贵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7):32-34,38
文章在总结了国内已有的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研究的基础上,以均衡实际汇率理论为依据,考虑中国实际国情和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结论,对均衡实际汇率模型进行了部分修正,筛选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最优解释变量,并采用协整方法和H-P滤波技术,实证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在此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失调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2005年汇改后央行出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简单评估。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过程: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从基本稳定到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钉住汇率制”;二、经济转轨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双重汇率时期;三、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则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结构突变的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转轨过程中,汇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会使人民币汇率的数据生成过程发生结构突变。本文运用基于结构突变的协整方法,建立了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ERER)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在考虑结构突变的情况下,多数基本经济要素变量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在2002年以后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汇率制度是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器。汇率选择、汇率政策制定等有关汇率制度的安排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方针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人民币汇率制度运行现状及困境作了简要的分析.认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後.随着资本帐户开放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应该必须作出相应调整,逐步放松管制。  相似文献   

14.
徐瑜佳 《特区经济》2010,(12):77-79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方法对不同汇率制度环境下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汇改前,无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均与人民币汇率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汇改后的出口额却与人民币汇率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且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抑制效应非常显著。这意味着在研究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效应时尤其不能忽略不同汇率制度环境的影响,所反映的政策含义表明政府当局在制定汇率制度时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以避免人民币升值过快引起对我国出口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名义汇率与均衡汇率的偏离及其调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评析当前有关人民币汇率取向的争论及其依据,认为人民币名义汇率应当依据均衡汇率的变动进行调整。通过改进Edwards(1989)的模型,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发现实际汇率存在一条均衡路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波动能够引起均衡汇率的变动。然后结合中国的数据利用汇率的误差修正模型估算了均衡汇率,结论是人民币名义汇率存在低估。在当前升值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出于外汇制度改革的战略性考虑,应适当的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  相似文献   

16.
张艳 《辽宁经济》2006,(11):52-53
国际货币制度和汇率制度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而且现实中随着各国经济市场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各种因素不断地冲撞和耦合。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因素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表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人民币中长期升值趋势为背景,就中国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进行分析,同时,就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影响加以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然后考察了人民币汇率的现状,认为人民币在汇率制度改革后仍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并从经济基本面、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外部因素等四方面对分析升值压力成因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得出人民币升值压力分近期升值压力和长期升值趋势的结论;进而提出纾缓人民币近期升值压力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开放经济下,任何一项旨在纠正中国内外部失衡的政策组合都必须包括汇率调整这一项内容。由于当前外汇市场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所以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估算意义不大,关键问题在于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存在短期的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同样,人民币的浮动汇率制度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我国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及此次改革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了系统分析;并对出口退税政策作了评述;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向作了分析,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出现升值趋势;最后时汇率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