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治理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核心逻辑之一,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中开展了较多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流域治理碎片化及流域保护“多规不一”等问题。推进协同治理,主要包括流域治理模式的创新以及流域沟通和协调机制的创新,有助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质量的提升。实践中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协同监管,强化流域协商机制建设,完善流域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流域治理长效机制,从而提高黄河流域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2.
流域生态文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构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传统流域生态文明治理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上存在治理主体单一的问题,政府协同、市场协同、社会协同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均存在一定问题。构建流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协同好政府之间、政企之间以及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行为和利益。在治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化解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冲突,同时还需要从法律、机制方面进行完善和引导,需要加强流域内部各主体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的法律保障力度。  相似文献   

3.
王华  殷旭辉 《财会月刊》2023,(20):106-110
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环境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协同作为提升审计绩效的重要途径,成为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审计工作的改革方向。通过深入阐释协同理念下资源环境审计的价值转向,指出其相较传统审计的五项优势;系统剖析协同理念下资源环境审计在目标、主体、过程、结果等四个维度的治理难题;进而从顶层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反馈等三个层面全面建构有助于生态环境长效治理和持续改善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碳审计是针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的重要治理工具,也是能源审计和环境审计的重要构成。由于碳审计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关乎参与其中的多个角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碳审计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应实现有机协同,以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首先,从碳审计理论体系、碳审计对象与范围以及碳审计主体协同等视角,对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综述。其次,从碳审计规制与标准、实施主体定位与人员技能、碳排放数据质量与审计证据获取、碳评价体系与碳信息披露等视角,梳理出我国碳审计实施的现状与主要问题。然后,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对我国碳审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碳审计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应构建“规制准则协同—审计主体协同—数据资源协同—信息披露协同”的碳审计多元协同机制,从而形成由政府部门、审计机构和专业组织、碳排放企业等多元化权利主体共同组成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开始,审计署对“三河一湖”水污染防治资金实施审计,这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从分散的资金、项目审计进入到综合的、对重点区域环境治理项目的审计上来。从此次试点审计的成果看,基本理清了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审计的思路,探索、掌握了环境审计的方式和方法,为指导今年乃至以后的环境审计工作奠定了基础。一、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审计的特点(一)审计内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特点是以“规划”、“计划”作为任务指导和衡量标准,各个“计划”以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治理等各类项目为依托,以总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国家级战略,是中国国家良治的重大举措,也是沿线各国协同发展的跨国性平台。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沿线各国国家审计协同治理,对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落地和沿线国家良治至关重要。文章依据战略管理和国家审计治理理论,构建了基于“三大共同体”理念下的“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审计协同治理的“战略—风险—审计”(SRA)分析模型。以战略过程和战略“五通”为主线,分析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制定、执行和评价存在风险,需要得到国家审计协同治理做保障,沿线国家通过审计协同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国家审计署应在“一带一路”战略审计协同中发挥主导角色,协调整合国内、国际审计资源,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助力地方政府效率变革的现实要求,采用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Tobit杜宾模型检验了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治理效率及空间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及溢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国家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溢出的影响为负;在西部地区,国家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及溢出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在中部地区,国家审计对溢出的影响为正,而对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要素市场具有调节作用,环境越优越,国家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及溢出的促进作用越强。因此,增强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强化审计协同治理、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激发辖区间的“学习效应”和抑制“虹吸效应”是推进政府跨域治理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是生态超负和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资源管理体制的尚未统一与系统性缺失,地方利益追求的制约和地方治理成本收益不对等,共同造成了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局。基于生态治理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脱域化”特征,京津冀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要以协同发展为契机,从区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和区域府际协同治理两大路径入手。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任务繁重、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鉴于二者在腐败治理的目标、职能、对象与内容存有重合,因而,在反腐视角下实现二者协同治理将成为可能。本文以“腐败治理”为背景,以“协同学”理论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有关于腐败监督的法定权责,探索了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运作的可行性,基于战略、管理与操作等层面构建了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的协同治理模型,并借此提出了科学建立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模式的措施,旨在为腐败协同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提供全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论断,为环境审计“免疫力”的提高提供了科学指导。环境审计的主体、客体及委托者中存在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因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进一步厘清环境审计关系人的观念问题,引领环境审计关系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有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非现场数字化审计是“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全面梳理非现场数字化审计现状,剖析其与现场审计之间的协同问题,构建数据、人员和项目管理三个维度的非现场数字化审计与现场审计协同治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其中数据因素是首要因素,人员因素次之,项目管理因素的影响较小。基于此,提出应用非现场数字化审计平台、统筹非现场数字化审计模式和管控非现场数字化审计程序的政策建议,以期对促进数字化环境下审计组织协同创新和国家审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薇 《财会月刊》2011,(6):78-80
独立审计系统具有协同演化系统的全部特征,并存在多层协同演化关系。由此,审计合谋的治理不仅应考虑制度因素,也要考虑审计技术、环境等非制度因素。本文分析了独立审计系统的协同演化关系,并提出审计合谋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协同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其治理模式的顶层设计应该引入财政合作的思维。黄河流域财政合作的逻辑机理一方面来自甘肃省行政权力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逻辑;另一方面来自黄河流域自身具有的整体性、公共物品属性、外部性的理论逻辑。而现实中传统的属地治理模式、地方政府财政供给非均衡、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阻碍了流域财政合作。基于此,文章将财政合作机制“楔入”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践中,从既有体制框架下提出建立财政合作预算体系、加大地方财政合作支出力度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路径,以整合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社会资源,实现协同功效。  相似文献   

14.
李延绍 《会计之友》2021,(4):141-14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内部审计与巡察是高校治理体系的监督保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审计与巡察协同、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应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与巡察协同管理机制、协同检查机制、协同研判机制、协同整改机制、协同问责机制,促使内部审计与巡察在治理中形成监督合力,提升成果运用水平和标本兼治成效。高校内部审计与巡察协同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提升监督效果、减轻基层负担;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国家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推动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提出要通过增强做好资源环境审计的使命感、找准国家审计在环境治理中的结合部、探索资源环境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新途径来完成好国家治理赋予国家审计的这一重大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6.
生态安全是一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之一,它属于国家治理核心问题的一部分,而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监督子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生态文明审计应该服务于国家治理.文章在论述生态文明审计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基础上,从生态文明审计有利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护人民切身利益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个方面分析生态文明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从完善生态审计制度、构建生态文明审计大格局、创新生态审计技术方法以及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四个方面探讨生态文明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审计理论的提出,为政府工程审计拓展职能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分析政府工程审计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识别了基于国家治理的审计重点事项,分别从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动态协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和构建多项目实时审计平台等方面构建了政府工程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路径,对于深化政府工程审计管理、服务职能,促进政府工程管理的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审计相结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评价和监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和效果,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形式。通过构建两个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审计指标体系,一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审计治理工作,二是反映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国家审计治理指数,为实现生态环境良好治理、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具有重要地理区位与战略地位的汉江流域为例,基于当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突出矛盾的分析,深入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流域发展问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汉江流域解决当前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汉江流域发展应通过促进流域产业生态化、形成消费生态化模式、实现流域内部协同、推动流域内外共生途径,形成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驱动、法律制度保障和生态安全监控三大支撑体系,从而有效推动汉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政府审计是国家治理框架下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深远。政府审计与协同治理二者的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耦合性,它们都属于开放而复杂的系统,且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间存在着特定的关联关系,能够通过自组织方式产生宏观的空间、时间或有序结构。基于此,本文以国家治理为背景,引入协同理论与嵌入理论,尝试探析政府审计协同治理的研究态势、理论基础与模式构建,系统论证政府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协调配合规律,深入挖掘获得政府审计治理整体大于部分的有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