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民工潮”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工潮”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因素。应该从拓宽农业劳动力就业渠道,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等方面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一度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力军,但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的增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滞缓,如果农村剩余劳动力想继续向乡镇企业转移就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力。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面临和必须妥善解决的难题。“就地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基本思路。实现的具体途径如: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4.
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农产品相对过剩 ,农业收益下降 ,农民增产不增收。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 ,要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发展畜牧养殖业 ,使粮食转化增值 ;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等  相似文献   

5.
只有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相结合,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目前大多数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规划不科学影响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协调。我们应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和发展,加快农村土地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的建设,完成资金积累和投入机制,促进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已成为必然。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还存在着经济上的困难和制度上的障碍。发展小城镇经济 ,促进其产业升级 ,消除制度性障碍 ,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纳力 ,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小城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已成为必然。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还存在着经济上的困难和制度上的障碍。发展小城镇经济,促进其产业升级,消除制度性障碍,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吸纳力,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小城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其核心问题,而此问题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农业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障碍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其路径是:推进工业化发展,扩大就业空间;实行“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以制度创新促进劳动力转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以及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  相似文献   

9.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新的困难.我国现有的城市偏向政策极不利于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因此,应该积极发展农村技能教育,调整农村二元保障结构,通过农业内部消化就业和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西部农村大开发的关键在于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成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引农入镇,以商活镇,科学规划发展西部小城镇,既能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又能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西部农村大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西部农村大开发的关键在于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成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引农入镇,以商活镇,科学规划发展西部小城镇,既能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经济又有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西部农村大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发展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不现实的.应当看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并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并进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一种绝对数量的剩余,有其独特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也存在着城市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农民人力资本禀赋较低等较低等政策障碍和自身困难,除城市可以有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外,深度开发农业、积极发展非农出口、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增加农业智力投资等都是扩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是一个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过程,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带有阶段性的经济问题。文章探讨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互动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对策思路。这对于构建我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互动发展的政策体系,减少和避免出现误区,推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实现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甘肃建设小城镇要努力寻找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尤其是以特色农副产品为原料和为农业、农村生产提供投入和消费要素的农工业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金融、保险等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非农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为改造传统农业打下基础。甘肃建设小城镇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梯度转移战略、特色产业兴镇战略、“点一轴”式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7.
农民就业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村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富余人员的能力已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虽然农业亟待深层次开发,但劳动力的引入却为有文化技术的城市下岗人员提供了机遇,因此对农民就业极为不利。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呈必然趋势,对农民工的出路应作以下考虑:(1)调整农业生产内部结构;(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努力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子龙  李龙 《全国商情》2006,(2):85-86,81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小城镇是我国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这不仅有利于乡镇企业的二次发展,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而且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非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服务的中心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载体,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高效新农业、培育现代新农民、促进人口城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是我国亿万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城市化、国家现代化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长期重要作用。但是与乡镇企业发展并存的“高消耗、低产出、多污染”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危及城市生存的空间。在人类开始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这一顽症严重地滞延和阻碍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一现象已不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